文/止水 人们将农历最后一个月,称作“腊月”。一进入腊月,过年的氛围就越来越浓。节日也特别多,诸如我们熟知的腊八、小年等等。打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忙着总结一年的工作,制订回乡的计划,置办年货迎接年的到来。 年味(资料图) 腊祭百神 说起腊月的“腊”,本字为“猎(猎)”。甲骨文暂缺,篆文中左边是“月”,是肉干的意思。右边是鼠,表捕杀、捕猎。十二月非农时,人们猎取兽肉来祭祀祖先。 腊、臘 篆文 图源:止水(资料图) 《说文解字》中解释到:“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这个字的源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有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蜡祭为田事,报答天地之德。不同时代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夏代称腊祭为“嘉平”,殷为“清祀”,周为“大蜡”,秦使用夏代时的称谓“嘉平”,汉代改为“腊”。 清酱肉(资料图) 我们再来看看平时吃的“腊肉”的“腊”,其实这个字本念“xī”,意思是隔年的腌制过的肉干,今多念为“là”。各地民俗中,腊月腌制腊肉以备食用是各地食俗中重要的一环,如广式腊肉中的腊腩条、浙江的金华火腿、北京的清酱肉等。 地支与十二律 十二地支中,“丑”与“十二月”对应。《说文解字》中有:“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十二月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清段玉裁释为:“十二月阴气之固结已渐解,故曰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春,象手之形,人于是举手有为。”腊月前后,有“小寒”“大寒”节气,这时阳气萌动,万物迎接春天的到来。 唐·韩滉《五牛图》 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丑”同时对应十二生肖中的牛。《汉书·律书》中有:“东至牵牛,牵牛者,言阳气牵引万物出之也。牛者,冒也,言地虽冻,能冒而生也。牛者,耕植种万物也。”这也是对应了“阳气生”的说法。 十二律(资料图) 《吕氏春秋》最早将律与历相附,以十二律应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明代道士朱权的《太清玉册》中有:“正月大蔟、二月夹钟、三月姑洗、四月中吕、五月蕤宾、六月林钟、七月夷则、八月南吕、九月无射、十月应钟、十一月黄钟、十二月大吕。” 吕字双口,意思就是两人唱和,且“吕以旅阳宣气”。我们以元代一首曲子《中吕·迎仙客·十二月》为例:“春未回,雪成堆,新酿瓮头泼绿醅。恰传怀,人早催。 赏罢红梅,准备藏阄会。唤玉蛾,捧金波,听遍四时行乐歌。得蹉跎,且快活。万事从他,醉倒和衣卧。”曲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二月的物候、游艺、民俗等。 嘉平书福 秦代将腊月改称为夏代的“嘉平”,有一种说法是与秦始皇求仙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 裴骃在《史记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纪》解释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 三茅真君(资料图) 从道教史来看,“三茅真君”中的茅盈出生于西汉年间(公元前145年),此处裴骃所引有误,但秦始皇寻仙而改“嘉平”的民谣却广为后人认可。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解释到:“《广雅》云:‘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歌谣中的“帝若学之腊嘉平”,说明了嘉平的的来历。 腊月称作“嘉平”,深深影响着清代的皇宫。迎春写春联,是汉民族的悠久的文化传统。“嘉平书福”与“明窗开笔”是清宫中重要的贺年习俗。 御制诗玉板 颐和园藏(资料图) 现存于北京颐和园的《御制诗玉板》,板面阴刻楷书和珅书御制诗:“《御制嘉平月朔开笔制作》嘉平吉朔欣开笔,皇考家风钦创垂(每岁嘉平月朔开笔书福以赐王公及内外大臣,盖敬遵皇考时成例也)......” 康熙福字碑 恭王府藏(资料图) 又据清代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载:“定制,列圣于嘉平朔谒阐福寺归,御建福宫,开笔书福字笺,以迓新禧。” 以上两处都提到了清代皇帝每到嘉平(腊月)之初,就要亲笔书写福字送给王公大臣,以祝新春。据说,赐福的习俗源于康熙皇帝。直到现在,到北京恭王府游玩的游客都会到康熙御提的”福”字面前沾沾福气。 腊月,是中国人心目中重要的一个月,意味着新年即将到来。从腊八节,到小年,到最后腊月三十。这个月中,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充满着各类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想必此时的你,也已经感受到年的味道了。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