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人有三品、法有三乘,修道是否也要区分上中下等?

http://www.newdu.com 2019-01-22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道教衍自黄老,历经数千年,其内容可涵盖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前人称道教文化“杂而多端”,世人多认为这是诋毁的说辞。从客观上说,道教包含的内容确实庞杂且名目繁多。自老君授道以降,后人悟道修真的法门各有千秋。
    若师从某一祖师,虔诚清静地修行,或可早证真果。但有一些不明修行根本者,只看得到世上法门众多,从而生出相互比较的心思,对任何一种法门都只是浅尝辄止,无修道的恒心和常心,最后不但无所成就,反而还责怪祖师的术法不灵验。如此,岂不是可悲?
    面对此等情景,道祖早在五千真文中就说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道是一种杳杳冥冥、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
    
    无论选择哪一种道法都需要人潜心修行(资料图)
    具有慧根的人可以从日常行为中参悟出大道玄妙,根器一般的人们只能隐隐约约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智慧未开的人却认为这些淳朴的道理都是虚无,所以才会大笑以对。
    人们在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者认为道祖把众生百相写得惟妙惟肖,上中下不同层次的人们具备的根器不同,所以对大道的体认也是有差别的;
    一者认为,虽然众生并不能同等地认知道妙,但强行以是否能够体认大道作为划分上中下等人的标准,这种做法似乎也与大道不合。
    一提起上中下,人们难免会用高低有别的眼光来对待。其实,《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并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不论是上士的勤修悟道,还是下士的大笑与不解,这都是人们根据既有的生活体验做出的真实反映,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合道的。
    所以道祖在其后追加了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指出前文所谓上中下等不过是一种客观分类,并不涉及主观意识上的好与坏。
    尽管道祖已经说得明白,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会有不少人自视为上,进而对其他人蔑而视之。然而,天地大道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当你自以为得到了全部,恰恰是失去了更多。
    
    地籁则众窍是已(资料图)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道理,其说:大自然中有千百种孔窍,风吹过时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是一种自然存在,本没有孰好孰坏的分别。
    但人类因为有所喜好,所以总要用自己的认知为大自然划分出高低。岂知,那些发于本然的存在本来合于道真,而人们自以为的是非、对错却是体认大道的迷障。
    修道,首先要磨平心中的执念,不再以“我”的视角看世界,而要从“物”的视角看万物,由此才能体悟出万物皆具道性的道理。庄子又说,道不仅在琼楼玉阁中,也在屎溺瓦砾中。
    你看不见对方的道,是因为还没有理解道通为一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当不再以修行来自我标榜的时候,或许才能够更接近修行的本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资料图)
    无独有偶,丘祖在《垂训文》中也有一段关于上中下三乘修行法的论述,其写道:“夫上乘者,修真养性,苦志参玄……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礼忏诵经……夫下乘者,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
    虽言法有上中下三乘,但祖师并非要区分彼此高下,而是要告诫弟子修行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能苦志参玄者,则以炼养身心为上;可秉心演教者,诚心亦可感格圣真;致力于修桥补路、戒杀放生等度人之事者,便是做了现世的功行。
    所谓上中下等,不过是在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罢了。后人不明白祖师的良苦用心,只区分三乘之法,却不知从自身参悟修真途径。若一味贪上而鄙下,最终只能一事无成。
    当初重阳祖师立全真教后,马钰、刘长生、王玉阳和丘长春四人分别执掌过教门。尽管四人出于同一师门,但他们各自的修道思想却有很大不同。
    
    道在万事万物之中(资料图)
    尹清和在《北游录》中对四人的差异做了评判:“丹阳以无为主教,长生无为有为相半,长春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尚存而勿用,道同时异也。”能够从异中求同,便是在万物万相中悟得了恒一之道。
    世上修行法门有千万种,不论选择哪一条路去修,都是基于自身现实做出的选择。修道这条路从没有可以复制的捷径,如果忽略了自我,便只能在效仿他人的过程中沉沦。
    “我”,既是修真者要破除的第一层执念,又是决定一切法门成败的根基。既不贪迷于自我,又绝不完全舍弃自我,达到不贪不着、不弃不离的境界,才能明白道之恍惚的终极意味。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经文指出,真正的明道之人以清静、不执为行为准则。道法本无三六九等,只有去掉了心上的执着和分别,才能看到各人身上的自然之道。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