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带着地球去流浪,带走的是心中不灭信仰

http://www.newdu.com 2019-02-25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在其作品《流浪地球》开篇写道:“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部科幻作品描写了太阳即将毁灭的世界末日,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用高科技推动地球改变运行轨道,使之脱离太阳系,去茫茫宇宙中寻找新的生存家园。在如此宏大的科学幻想命题下,掩藏的却是几千年来不曾改变的宗族信仰。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资料图)
    中国人信仰什么?这并不是独属于某一宗教的命题,而是应该进一步思考,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化,究竟是基于何种内在驱动力,才使其在历尽重重劫难之后仍可以焕发新生?正如《流浪地球》的主旨,在面对太阳毁灭的末日时,人们为什么不选择驾驶宇宙飞船逃生,却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带着地球去流浪呢?
    我们经常强调说,道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信仰。那么,道教信仰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精神特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主旨的。任何一种宗教,必然都是有神论的,道教自然也不例外。但道教之有神,又与其他宗教中的造物主有着本质不同。
    
    若人人皆得悟道,便不会再把太阳视作造物主一般的存在。(资料图)
    道教之神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与自然相关,如风雨雷电各有其主,草木精灵皆具灵性。对自然属性神灵的崇拜,与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关系密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文明传承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中,太阳的毁灭几乎等同于造物主信仰的崩塌。如果神明不再给予护佑,那么信仰是否还具有价值?面对这一质疑,道教信仰却体现出了极为特殊的意义。
    对自然的崇奉,是道教的基本信仰,但道教信仰的神明不仅仅只是自然界的职能神,而是要上升到具有恒常道体的、哲学思辨意蕴的精神信仰,具体可表现为由天地道气生化而来三清诸神。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教的人天宇宙观中认为,一切有形的存在终将会迎来灭亡,这些都是大道演化,是世间常理。大道之无情,在于以无上至道的视角来看,天底下的永恒和善变始终逃离不了阴阳二字。处于阴、或是处于阳,都无法看到事情的全部面貌,唯有超越了人间后,才能明白“大道无情”并非不慈悲,而是一切不系于心。鹏鸟视下,万物皆为苍茫一色。心不被物累,才能真正与万物合一,与因果合一,甚至与生死、与时间、与永恒相合为一。
    若人人皆得悟道,便不会再把太阳视作造物主一般的存在。既知生,便要知死,已知其大道规律,又何必为了生生灭灭而悲凄呢!
    诚然,必定会有人问道:假如《流浪地球》中的情况真的发生,难道人类就应该去自然生灭,甚至不做出任何补救的努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尽管道教具有无为之自然观,认为唯有顺天地大变,才可实现与道合真。庄子曾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置若素”,道教真正提倡的,是让人们学会接受人生中的命运坎坷,并在此基础上以合道的方式发挥自我努力。不妄为,才能真正有所为。所以在面临如文学作品中的终极命运时,人类选择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行为,也一样是基于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作为原始驱动力的。
    
    天地之道的教化,大约意在教会我们去争取、去欣赏、去分享之后,还要保持住舍得与放下间的淡然如初。(资料图)
    以道教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根本信仰,并不在于对外物的渴求,而是植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感恩于自然万物恩赐的同时,更加侧重于人类自身付出的努力劳动。华夏民族特别强调“根”文化。在同样一片热土上,我们的祖先曾经留下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又被后人不断地累积和发展,从而使当代的子孙可以站在历代圣贤的肩上去看待现有人生。我们的根,源于对祖先的感恩,源于中华民族同手同脚的血脉相连。这一点,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体现地非常明显,即敬奉天道、宗效先人。前者是对自然的敬重,后者是对人类自身的尊崇,人的思想与自然之道相合为一时,即是曰“道法自然”。
    更为难得是,道教信仰不仅仅是在强调人们要敬天、法祖,更加着意于当下的人们在学习了天道和先祖之人道后,还要思考如何为当下所用。变化虽有万千,不变只有真一。唯有守住心中信仰的真道不改,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拯救自己的人生,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刘慈欣的作品原文中,人们选择以流浪地球的方式来逃避太阳毁灭带来的灾难,这是对故国家园的眷恋。这一点,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本源。因为我们曾经生于斯、长于斯,未来甚至还要埋葬在这里,对长伴人类文明的故土保持信仰,这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所谓信仰,是要在苦难中给人力量,在温馨中使人向上。根源于土地的农耕文明,不论面对何种天灾人祸,始终会对自然、最人类自身保持最真切的希望。天地之道的教化,大约意在教会我们去争取、去欣赏、去分享之后,还要保持住舍得与放下间的淡然如初。在繁华落尽之后,尚可以不留一丝眷恋,起身拂袖,白云千载悠悠。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