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国庆 福建省莆田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这里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沙滩连绵,风景如画。近处的湄洲湾岸线宽长,气候温润,是一个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天然良港,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港口,据记载,早在六世纪中叶,此地的秀屿港就开始海运,十一世纪时曾是商船云集的商埠。 历史上,妈祖真实存在,她真正的名字是林默。(资料图) 在莆田市的湄洲湾口,有一个钟灵毓秀、林木蓊郁的美丽岛屿——湄洲岛。站在岛边,抬眼顾盼,但见近处海面上白鸥掠波,舟揖穿梭;倘若放眼眺望而去,则见茫茫大海之上,山海相衔,海天相接。细耳倾听,海风拂过之时,岛上片片岩石与层层海涛栉比相接,渐成潮汐吞吐之声,听来似管弦同奏、钟鼓齐鸣,又若龙吟虎啸、巨雷震天,此情此景,被人赞作“湄屿潮音”。湄洲岛上秀丽无比的美景引得无数游人纷纷前来观海赏景。 不过,最令人向往的,还是此岛上所建有的一座雄伟巍峨、金碧辉煌的庙宇,因为,在这座庙宇里面,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上女神”妈祖,正所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尽管我们一直再说妈祖,但是,这并不是说妈祖姓妈,名祖。历史上,妈祖真实存在,她真正的名字是林默。之所以称她为妈祖,是因为福建人对于年长的或者德高望重的女性,为了表示尊敬,常常称“妈”,所以,“妈祖”其实表达的是后人对于林默这个有着舍己救人、护国安邦胸怀的海上女神的一种虔诚、敬重之意。同样,闽人还有另外一种尊称女性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在其名字后面附加一个“娘”字,所以,妈祖又常常被尊称为“林默娘”。 厦门朝天宫(资料图) 宋代进士黄公度曾经赋诗一首,叙及了妈祖生前、死后的种种事迹以及不计其数的平民百姓热烈对其崇祀的情形: 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萃晴空。 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 妈祖成为海上女神后,由于灵异非常,迅速得到无数信众的虔诚供奉,这里面不仅有一般的平民百姓,还有官府大员,其中,清朝平台名将施琅将军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这位施琅将军乃是晋江人氏,因为在平台过程中屡次得到妈祖的护佑,所以他曾经多次修建妈祖庙。他修建的多处妈祖庙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厦门城西的朝天宫。 厦门朝天宫,原名不叫朝天宫,而是叫做“上宫”,据专家考证,上宫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由此也可看出,妈祖显灵护佑当地百姓之事以及由此催生的民间妈祖信仰,历史非常久远,几乎可以和莆田妈祖祖庙的悠久历史相提并论。 “将军施琅平台时,祷神默相,后军中乏水,祝之得泉。”(资料图) 后来,施琅为了感谢妈祖护佑他顺利平台之恩,便在上宫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清朝人薛起凤所著《鹭江志》中,记录有施琅亲自撰写的重建上宫的《碑记》:“皇帝御极二十有二年冬,余平海凯旋至止(此),总兵罗士鉁进曰:‘厦之城西,有天妃祖庙旧址,今海疆底定,请为重兴’。余乃捐俸以与,罗总兵概董其事,复募有心力者共之,既告成,爰记之云。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解赐御衣、褒赐诗章、兼管福建水师提督军务施琅。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孟冬谷旦。”这段《碑记》中,施琅以一种虔诚的口吻,叙述了自己重建上宫的过程。 至于施琅重建上宫的缘由,《鹭江志》中这样说道:“将军施琅平台时,祷神默相,后军中乏水,祝之得泉。大兵抵鹿耳门,水涨数尺,联舰并进,遂获全胜,皆神所赞,表奏建庙旌勋。”在这里,《鹭江志》提到了妈祖显灵助施琅大军喜获甘泉、涨潮败敌两件事,当然,妈祖护佑施琅大军之事,远不止这些,读者在后面的妈祖故事中,还可以看到更多。 自从上宫重建之后,前来敬拜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妈祖与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清代开始,上宫把三清道祖、玉皇大帝、斗姆元君、三官大帝、王母娘娘、慈航真人、玄天上帝、关帝、文昌帝君、张天师、保生大帝、六十元辰、城隍爷等道教神仙请进庙中供奉,一时间信客云集,香火鼎盛,这充分说明,妈祖及其背后的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已经渗入到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引起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共鸣,并逐渐走向世界,引起了“洋人”的巨大好奇、兴趣和尊奉。 那么,妈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那些神奇之事,以至于使她成为慈悲、善良、和平、正义的象征,并渐渐被世界范伟内的众多国家和民众所信仰、敬拜? (编辑:如风) 作者简介:于国庆,男,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老子学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道家道教历史与文化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出版《道教与传统兵学关系研究》等论著十部,在《哲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周易研究》等公开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授权发布,文/于国庆,版权属于原作者,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