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炎玉 毒舌,常指与人说话时具有讽刺性的一种人物性格,或者具有该性格的人物。这个词语在现代生活中很常见,这种人也就在我们身边。 毒舌一时爽,别人就会很难受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也许你就是毒舌,也许你被人毒过,你的感受都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毒人的人就一定会比被毒的人好受呢?结论不是唯一的,但是希望却是相同的:希望毒舌越来越少,希望欢乐越来越多。 诚然,毒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它既与人的性格有关,也与人的生活环境有关。所以,不要以为毒舌都是乐在其中,他们也有迫不得已的时候。堪称毒舌鼻祖之一的孟子便是如此。 孟子这样的先贤也有“毒舌”的一面(资料图 图源网络) 《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儒家的传统诗教,强调“怨而不怒”,要求说话委婉,不允许尖锐地指责批判。但是孟子就很少会理会这一套,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当时,杨朱和墨翟的学说大行其道,孟子怎么能坐得住呢?为了能够振兴儒学、实现理想,孟子也顾不得自己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了,直接就骂杨朱和墨翟是“禽兽”。 “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也很无奈,我能怎么办呢?我也很绝望啊!可见,是毒舌不一定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其中可能有他必须毒舌的原因和不得不毒的理由。 所以,借用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话,我们应报以“了解之同情”。不过,了解归了解,同情归同情,能春风化雨、好言好语,就别寒风刺骨、让人心凉。 俗话说得好:混得好的叫混,混得不好的叫混混。以此类推,有毒的才叫毒舌,没毒的那只能算是说话难听。所以说,毒舌一般都有“毒”的资本,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文人墨客因为自己的喜好,也会“毒舌”起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苏轼也是毒舌一枚,既是性格使然,也是才学使然。被他毒过的人不计其数,即使已经入土的也不能幸免——中唐诗人徐凝,只因写了一首《庐山瀑布》,惹怒了李白的粉丝苏轼。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上天赐予庐山一条银河,只有李白的诗才能配的上它;瀑布日夜飞流、水花四溅,也洗不干净徐凝的“恶诗”啊! 然而,我们在相视一笑的同时,也应想到:这种话,苏轼说出来是笑话,能博人一笑;别人说出来就是大话,只能得人一哂。不过,每个人都有评论的权利和自由,每个人也应有自知的能力和品格。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会流于表面、才会更有分量。 还拿苏轼来说吧,他也曾到过庐山,但他没写瀑布,写的是山,题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同样,流传了千年。水有李白,山有苏轼,庐山,值了。 不“毒舌”,和谐的交流不是很好?(资料图 图源网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孟子、苏轼这些大人物的“英雄岁月”,我们笑笑便好;他们的“名士文章”,才要多学为妙。尤其是,时代变了,人也变了。放毒的人可能会一时爽快,但被毒的人可就不怎么好受了。毒舌,毒舌,有舌却不一定要毒,不然老铁们可是会扎心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