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了 “心静”,到底什么才算“心静”?怎样才算“心静”呢?释迦牟尼静坐于菩提树下,放弃王子之位,静思以悟道,这是一种方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侍奉“乡里小儿”,远离邪恶,躬耕田园,踏踏实实的做一点实在事,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让自己心静的办法很多,从这些人的成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做到心静,就要“心归自我”,不要让“心以身为行役”。 当然,这里的静,并非是不“为”,默默无闻,并非“默默无为”,而劝谏人们去隐居深山,远离社会生活;或去追求幽深的象牙之塔。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刻意追求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为声名所牵累,而是要在知识的海洋中一个猛子扎下去,静心琢磨,潜心钻研,去掉浮躁之心。在这种“静”的心态中,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心静,可以帮助你生出智慧之花。 (3)宁静致远 宁静不是心如死水,清静无为;不是保守僵化,裹足不前;而是虚静以海纳百川,沉静以潜思深远,冷静以从容自如,定静以笃志守一。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出游途中,信步所至,却见一条大江横亘在眼前。此时,他没有急急忙忙去设法渡江,也没有匆匆走回旧路,而是悠闲从容地坐在草地上,心情平淡地欣赏着天上的云起云落、云聚云散,品味着它们在时快时慢中变幻不定的图案……现了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极富禅意的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平淡的诗句,却已活泼地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境与 自然 韵律的和谐合拍,当诗人人神地静观云聚云散时,物我已融为一体。他因静坐而神飘云际,因静坐而得道适意,从而领受了坐行住卧皆禅的神髓,表明了对顺其自然的人生观的推崇,心智不再被生活表层的种种繁杂所迷惑,从而保持了心绪的协调与宁静,这就是禅。 虚静能海纳百川后成其大。人心只有虚静,不为世俗杂念所占据干扰,才能胸怀开阔,容天下万物。若“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耳中有声,则听万物皆妄闻也。心中有物,则处万物皆妄意也。是故此心贵虚。这段话告诉我们,眼中有白霸,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耳中有鸣响,听到的一切也都是不真实的;心中有物欲,对待任何事物都会产生非分之念。因此,人心责虚。而“躁心浮气,浅衰狭量,此八字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静则凝重。静中镜自是宽阔。可见,人心“虚壹而静”,才能不狭隘,不浮躁。才能识大理、明大义,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把握宇宙万物的玄机奥秘。 (4)清静无为天下正 万物尽管纷纷扰扰,最后无一不返回它们的本根,而返本归根就叫“静”。可见清静无为是万物的本性,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在天下领袖群伦。 平静是天地的“水平仪”,恬静是个人最高的精神境界。心神宁静便能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能和谐完满。恬静后思虑便能勾深致远,恬静后行动便无往而不宜。同时只有心灵恬静才能处无为之事,而惟无为才能无不为。 清静无为是万物的本性,明白了这个道理来做君主就会英明,懂得了这个道理来做大臣就会贤能,甚至深明此理后退隐山林优游江海,也能赢得隐士的敬重;深明此理后投身 政治 报效国家,一定会成就大业深得民心。 清静无为的人求学则与日俱进,从政则会大功告成,指挥千军万马则无往而不胜。有人以为将军只需要勇敢无畏,清静无为只是学者书生所必须具备的品性,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在两军对阵的关键时刻最要紧的是头脑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准确判断敌我的形势,不能清静而躁动不安的人就会鲁莽行事,鲁莽行事就可能一败涂地。因而容易轻躁冲动的人只宜当士兵,若当统帅就可能让许多士兵送命。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士兵们可以奋不顾身冲锋陷阵,而指挥战斗的统帅则必须冷静镇定,稍有轻躁就将白乱阵脚,自陷绝境。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清静无为的人才能当帅,轻躁莽撞的人只能当兵。 (二)“虚静观”的 艺术 作用 (1)对于 音乐 的影响 每当听一首古典乐曲时, 便会悠然感到有一股古典的风,袅袅而来。一种幽静,一种想象。一种美。美到极致。光阴在寂然的一刻,给我们静与悠然的遐思。 在那古典乐曲展开的思绪里, 在静夜里听来,更添几许幽静与典雅。幽静里带着清韵与美。典雅中透着古典情结与文人的优雅气质。这样的时刻,你的心事是舒展的。安祥的。也许还有些忧愁,有些生活中的不如意。但随那弦音的开合疏落,没什么不能放下的。这样静幽恒美的音乐给人的,便是旷远的想象 。 让你的心灵洁净, 一种脱俗超尘的感悟,可以演绎得那么精致轻盈。音乐之外蔓延一个个幽幽梦境。 音乐是一种在时空中运动着的有组织的乐音,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并通过听觉引起审美欣赏活动的艺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此时无声胜有声”,便是对音乐中的动与静的最好的描绘。琵琶女的演奏何以出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呢?不是别的,正是因为“别有忧愁暗恨生”之故。此时音乐表面形式上的静止,实际是情感深处更为激越的运动。 (2)对于茶道的影响 中国 茶道,就是要通过虚静的工夫进修,消解生理作用,使主体精神得以呈现,醒悟心灵的本真状态,昭明天理,顿觉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在茶道中完成主体与万有客体的融合,将人与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 老子认为,万物由壮而老,由盛而衰,出于虚静而归于虚静,人亦应如此。然而与万物不同的是,人随时可能出现欲望,随时可能妄动;有欲则不虚,有动则不静,因此人类的生命活动常常是有违自然的。人的欲望可能使他偏离自然,所以人要复归其生命的本真,就必须凭借自身的工夫。“品茶”的过程也就是心性修炼与涵养的过程。“品”的时候,得到山川灵气的启发,虚静之根得以复苏,精神力量得以扩充,人格魅力得以提高,人的生命体验、道德体验都在“品”的过程中得到极大丰富。 (3)对于书法的影响 小楷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书法宝库里的一株奇葩,在古代有着悠久而灿烂的辉煌成就。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致虚守静”被道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而刘勰则运用在文艺创作上并推广而深化,提出了审美虚静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心雕龙·神思》)刘勰认为“虚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是文艺创作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它是艺术创作前唤起想象的起跑线,更是贯穿着艺术创作中审美感知的心态变化的全部流程。如果在创作中,艺术家不能处于虚静的状态,则会出现 “关键将塞,神有遁心”(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而虚静的方法则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集中注意力,专于一境,清洗主观上的杂念、陈见,使审美主体处于宁静清空的状态。显然,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最佳心理态势。周星莲《临池管见》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独居一室,不闻窗外之事,把笔濡墨,临上几行《黄庭经》,回味逸少“笼鹅而归”的喜悦;摹写几行《洛神赋》,涵咏大令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之韵致。不觉窗外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陶养性情,解脱烦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从书法艺术的创作心理上来看,当一个书家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时,他完全摆脱了创作动机上的功利和创作上刻意于佳的心理负累,技法运用熟练似庖丁解牛,自身的审美性灵得到充分的抒发。从必然走向自由,由有意走向无意的境界。当前,从书斋文化里走出来的传统书法艺术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正是在这场变革中,传统的书法艺术获得了新生,从古代文人的孤芳自赏走向了 现代 艺术家更为广阔的情感诉求,书法艺术给予现代人的精神渴求和视觉愉悦远远超过了 历史 上的任何时期,小楷书法艺术也将在当代焕发出更加令人振奋的精神。 (4)对于绘画的影响 中国绘画艺术整体来说不像西方那样张扬个性,而是以“无为”与“虚静中和”为尚。中国画强调的是意境美和空灵的境界,其艺术形象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近乎虚幻的境界更能引人入胜。中国画是靠画家的文化底蕴来支撑的,是画家对 哲学 与诗文修养乃至潜意识的自我流露。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画作,莫过于传统山水画,尤其是宋元时代的“文人山水画”。宋代苏东坡认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几乎是文人画理论最根本的基础。他们以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教哲学思想为信条,以写实结合写意创作出了一大批画作,其中蕴涵着很多传统艺术精神。因此,长期以来传统的山水画具有不衰的生命力,而从事山水画创作的人数也最多。 结束语 虚静是道家修行的一种功夫,功夫成熟就形成一种个性。虚静中有宽广的视野,有澄澈灵明的意境,有“天君泰然”的境界,有“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的心情,有处世柔韧自如的德性。虚静中能体验到“道”的本体自性,能发散出“德”的良善个性,能涵养出成功的气概和素质。当人们被外界诱惑而肆意妄动时,由于他们违背了造的 规律 ,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徒伤精力。相反,当他们抛弃主观私心杂念.心性空静,达于虚极能境界时,往往就能洞见真理,忙而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老子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思想不仅对于人们抛开贪念,杂念,澄明心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笔者人为对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虚静”思想的真正透彻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达到“虚静”的境界需经过欲望的洗礼,反思,再沉淀后方能真正体悟。作者:葛云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