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讲坛 >

古代神话传递了哪些关键信息—陈连山教授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的演讲

http://www.newdu.com 2019-08-19 国学网 陈连山 参加讨论

    神话与神话学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下神话的概念。大家可能都接触过“神话”,比如很多人看过《西游记》,其中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故事,大家在生活中把它当成“神话”;一些稍微专业一点的朋友,可能会看过《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了好多神,诸如财神、福神等,这也被当作“神话”。以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话概念。
    而学术界的神话概念是不大一样的,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神话是关于神灵的具有神圣性的故事。比如《西游记》虽然是讲神的故事,但它是没有神圣性的。孙悟空骂玉皇大帝是玉帝老儿,他对神是一点尊敬都没有的。可见作者是根本不信的。所以,那些虚构的、作者并不相信的,甚至完全当作开玩笑的这类神的故事,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是我们学术界所说的神话。学术界所研究的神话,是要有神圣性的。人们是真的相信、崇拜那些神灵,并且希望那些神灵能保佑自己,这类的神的故事,我们才称之为神话。
    这是学术界对神话的定义,这个定义很窄,不能说只要一提到神的故事就是神话。学术界定义的这个神话,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也就是说,古代那些讲神话的人,他是把所讲的神话里面提到的那些神灵当作真实存在的,是自己真实信仰的一个对象。他把这个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我们今天是不会把它当历史的,我们认为神话是古人的想象。如今的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这些神话确实是虚构的,我个人也是无神论者。在我们眼里,盘古开天地,那是绝对的神话;而三皇五帝属于上古史传说,还不算真正可信的历史。但是,古人认为这些神话是真的,他把它们都当作历史来看。我们从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看出,古人是把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看作连续的历史。
    神话不仅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也是古人的科学和艺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背景下,神话实际是古人用他们当时最高的科学成就来阐释世界,用他们的天文学、地理学知识来创造出神话来。所以说,古代神话是包含着古人的科学的。神话与艺术的关系就更明显些。从文学角度看,这些神话故事,今天读来依然能够感动我们,能够激励我们,所以它是古人的文学;同时神话也是古代人的舞蹈,因为古代的神话讲述有时候是配有专门舞蹈的;还是古代的音乐,因为在讲述神话时会有音乐伴奏;甚至还有绘画。所以,神话也是古人的艺术。
    总之一句话,神话是古代社会的基本规范。古人的整个社会制度是用神话来证明的。社会文化的那些规范,都是通过神话得到证明、得到肯定。因此,神话在古人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学术界对神话进行严格定义的根本原因。虚构的故事是无法完成上述社会功能的。
    我讲述的神话概念,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真实性,也就是古人认为它是真的历史;第二个就是它的神圣性,神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所规定的那些规范必须遵守。
    等到原始信仰崩溃了、古代的宗教崩溃了,现代科学慢慢发展起来了之后,我们逐步地认为,古代人信仰的那些神,它是一种宗教存在,而不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现代人不再相信神话是历史,不再相信神话是科学。这时候的神话就只剩一个功能,就是艺术的功能。所以我们今天把神话当作想象,是有原因的,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背景变化了,所以我们现代人把神话不再当历史,而是只当作一个欣赏的对象。今天我们可以把神话当作文学来欣赏,但是要深入理解神话的本质,理解古人创造神话的原因,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作为原始信仰的神话去。
    从神话的定义出发,我们就能够解释一些现象,比如我们接触到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乃至《哈利·波特》《指环王》之类,按照学术界关于神话的定义,它们都不是神话。虽然其故事中有神,但是作者和读者并不信那个神,也不会把那些关于神的故事当作真实发生的历史。所以这些都属于神魔小说。其实神魔小说与我们定义的神话,在外形上很相似,都是讲神的故事的,想象的色彩也都很重。但是神魔小说和神话的思想背景很不一样。
    神话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是从科学的立场来研究神话。作为一门科学,神话学必须坚持自己的无神论立场,这样才能进行客观研究。神话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神话,利用科学的思维来解释古人的思想、解释他们的情感,我们也用艺术的方法来欣赏神话,来发掘它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但是,所有研究的基础是回到创造了神话的古代社会生活中,看神话究竟表达了什么。
    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以上我们把神话的概念和神话学的基本立场讲清楚,以下我举例说明神话究竟讲了什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古人为什么要创造神话,并且还相信神话是真的。
    中国古代神话大概分成以下五大类:第一类是宇宙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古人需要解释世界的由来和万物的起源,这是各国神话都有的内容。第二类是人类和民族起源神话。主要讲述人类是怎么诞生的,民族是怎么来的,以及我们民族的祖先是谁,等等。第三类是各种宇宙灾难的神话。比如大洪水神话以及诺亚方舟等。我们中国古代的宇宙灾难神话,主要是女娲补天,后来还有大禹治水等。第四类是文化起源神话。就是讲述人类的文化是怎么起源的,包括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衣服的模样款式是谁定下来的,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熟食的,乐器的发明,文字的发明等。这一类就是文化起源神话。第五类是诸神战争神话。
    客观世界是很无情的,人类是非常渺小的。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很深刻,比如《老子》里边说“天地不仁”,天和地也就是大自然,是没有仁爱之心的。人类在客观世界上是很弱小的,是很孤独的。面对这个无情的客观世界,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面临很大的压力。要使自己免于饥寒交迫,就需要奋斗。而且人类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长,还要活出尊严和价值来,就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需要想办法来证明自己是万物之灵长。如何证明?如果靠身体机能来证明,那么,人类可能比不过狼虫虎豹、飞鸟游鱼在各方面的特长;如果靠科技来证明,古人的科技比现在要落后得多,但是今天即便是人类已经登陆月球,探索宇宙,但是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面对整个宇宙时,人类的科技依然是很差的,人类仍然是很弱小的。在这种情况下,古人选择了用故事来证明。准确地说,是用神的故事来证明,用神话来证明。
    我们中国古代神话大致讲了三方面的故事。
    第一个方面是宣扬神灵的威力,比如在盘古神话中,说盘古是神于天、圣于地,他一天长高一丈,长了一万八千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盘古有多巨大。而女娲则可以把天的漏洞补上,把已经破损的大地补上。在神话中,神的能力是超凡的,他能够决定人类命运、宇宙命运。这一部分实际是古人的宗教思想,通过强调神的能力特别强,要求人类应该服从神、按照神的命令来做事。
    第二方面是通过神话中的神的意志,来解释大自然的变化。解释自然,也解释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面貌,诸如我们人类为什么会分成不同的民族啊?每一个民族是怎么起源的?夏、商、周是怎么来的?等等。这些内容其实是神话的科学和神话的历史。古人试图通过神话中神的意志,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整个世界。
    第三方面,神话会叙述人类文化的起源,包括人类的各种文化制度、服装制度、饮食制度、政治制度等,它实际上是在解释人类的历史。
    综上所述,古人的宗教观、科学观、历史观等都在神话中做出了阐释。贯穿以上三个方面,就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信仰和价值观。
    以下我用具体的作品来说明,神话是如何发挥之前历数的几个作用,来构造我们民族早期的宗教观、科学观和历史观的。
    第一个方面就是神话与宗教的关系。早期的宗教相对是比较简单的,它都是通过故事,而不是通过复杂的哲学理念来论证宗教的。所谓通过故事,其实就是用神话来构筑自己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很多,但是有一个最中心的神叫天帝,也就是天上的皇帝。最初,这个天帝是我们中国人崇拜的最高天神,在《山海经》里天帝是反复出现的词。在中国古代神话里,天帝是处于最高地位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神,山神、河神、火神、水神等。《山海经》里边记载,全国东西南北中五方山脉,每一山脉都有自己的山神,人类需要用特定的祭祀仪式对它们进行祭祀,并奉献祭品。这些神灵都是古代人普遍崇拜的对象,而古代神话就是敦促古人都去信这些神。
    盘古神话,东汉时期已经有记录。推测在东汉之前就有类似神话,但是没有流传下来。目前保留完整的,就是三国时期《三五历纪》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女娲是古代神话中另外一位大神。西汉时期的《淮南子》里边记录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录了女娲用黄土造人的故事。正如我们之前讲到的,人类在世界上生活,很孤独无助,所以古人就需要神灵的帮助。女娲就是满足古人需要的这么一个神灵。这类神话就是构造古人宗教信仰的。
    古人崇拜盘古、女娲,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通过讲神话故事,让人们都去信仰盘古、女娲,古人用神话来证明盘古是伟大的,女娲是伟大的,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宗教信仰。按照神话的说法,天地是盘古创造的,是女娲修补的,因此,古人认知中的世界就获得了神圣性。本来,这个世界是客观的,这个世界对人类来说是没有道德意义的。但是古人通过神话故事,赋予了这个世界一定的目的性——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是神提供给人类生活用的,世界万物都是帮助人类生存的,而人类则是万物之灵长。
    我们的古人就通过盘古、女娲的神话故事,使世界获得了“神的意志”,即世界不是完全无情的,而是通过神灵而存在的。神对人类有感情,于是这个世界对我们人类就也是有情的。这样一来,就把之前《老子》所描述的那种很悲惨的人类境遇给改善了。另外,既然人类是女娲创造的,因此人类也获得了神圣性。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人如果只是把自己等同于其他普通动物,那么他是没有道德感的。人如果都没有道德感,这个社会秩序是要乱的。所以,人通过神话的证明使自己获得神圣性,这对于培育个人品德,塑造整个社会,从而提高人类社会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神话就让古人的人生获得了意义。所以说,原始宗教对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今天看来,这些神话是幻想的、不符合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些神话给古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改善了当时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无依无靠的境地。这就是古人创造神话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个方面,神话与古人的科学和知识体系的关系。我们一般认为,神话是近一万年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近一万年来,整个宇宙的变化是不大的。但是古人想象的世界,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大不相同。比如古人就认为大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在古人的天圆地方想象中,中间原来有一个盘古支撑着。后来盘古死了,那么天是不是要塌下来?虽然古人的科学并不发达,但是古人的逻辑思考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性。古人认为大地之上有八根天柱支撑着天空,所以天不会塌。不过由于古代文献没有保存完整,到了今天这八根天柱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三根,其中有一根就是昆仑山。这个昆仑山不是我们今天地理概念上的昆仑山,它是古人想象中的一座山,是天柱,是黄河的源头。在神话中,这个昆仑山是天上诸神在人间的都城。诸神从天堂下到人间之后,都住在昆仑山上。诸如黄帝、西王母等,他们都住在那里。此外还有一座不周山也是天柱。至于剩下的几座山的名字我们现在确定不了,不过还有一棵树,也是天柱。这就是建木。按《山海经》的说法,它是在天空和大地正中间生长的一棵树,这棵树不知道有多高,同时长得很直、没有弯曲,是连接天地的通道。神话中的天神下凡,都是从建木上下来。地上的凡人要想上天去,也只能从建木爬上去。
    除了擎天之柱之外,古人的神话世界里还有地维之说。这个地维是什么呢?古人在推理的时候,认为大地之上有八根擎天之柱撑着让天空不塌下来,但是大地漂浮在海上,还有可能会沉到海里去。所以古人由此想象,天空上面又垂下来四条绳子,四条绳子分别挂在大地的四个角上,这样就保证大地被天空挂住,不会沉入海中。从逻辑上来讲,这个神话内容其实是一个循环论证:怕天塌下来,所以用地上的柱子支撑住天;又怕地沉下去,所以安排天空用绳子扯住大地。
    这是古人对最初的宇宙面貌的基本假设。这个假设在我们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可是它符合古人的直觉感受。因为古人在考察这个世界的时候,用的是直观感受。比如说他从他站着的这个地方往南出发,走多少里之后,走到南海,然后看到那边是海洋。之后又往北走多远,往东走多远,往西走多远。这种直观的走法考察之后,大概就走出了一个方形的感知,所以古人才会想象大地是方的。而且古人想象大地是平的,因为古代测量仪器不发达,它无法准确测出大地表面是个球面,因此古人直觉上认为大地是平的。当他们仰望天空时,因为人类视觉观察到的天空是弧形的,所以古人认为天是圆的。这些都符合当时人的直觉,所以神话里边描述这些的时候,都是古人的真实体验,这是他们的“科学”。古人看天空的时候,根据视觉体验,发现北斗七星是旋转的,这个体验跟我们今天是一样的,所以古人认为天空是旋转的。而在神话中,古人怎么解释这个宇宙天空的旋转呢?古人认为天空的中心是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上住着一个神,叫作太一神,太一神平时住在北极星。太一神出行的时候,他坐在北斗星里面,在天空旋转,巡视整个天空。目前出土的一些汉朝画像石,其中就有一幅“太一出巡图”,就是描写这个神话内容的,所以北斗星又叫作帝车。古人就是这样,用神话来解释天文现象、地理现象。所以我说,神话体现着远古时代的科学。
    《山海经》是周代的地理志,但是其中保存古代神话很多。我们来看一看《山海经》,看古人在这部书中是如何描述大地的样子:天地之东西28000里(古里约等于0.7华里),南北26000里。按《山海经》的说法,大地是个接近于方形的长方形。这是谁测量出来的呢?《山海经》说了,这是“帝”派人测量的。这个“帝”就是大禹。在《山海经》里,大禹的身份比较特别,他既包含着某些天神的成分,有超自然的能力,同时他也有古代帝王的成分。大禹命令竖亥用步行的方法来丈量世界。从大地的东头走到西头,竖亥一边走一边记录,右手拿着个算盘,把自己走的路程全部记录下来了。不过,今本《山海经》只保存了竖亥丈量大地的东西长度,没有记载谁丈量的南北长度。《淮南子·地形训》的说法完整,但略有不同:大禹派遣太章丈量了东西长度,派竖亥丈量了南北长度。《山海经》和《淮南子·地形训》的说法不同,反映了神话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变异。讲述大地形状和大小的这段神话反映的就是古人的地理学。古人正是用这样的神话来解释世界。尽管这种方法不科学,但是经过神话解释之后,世界就是有秩序的,那么世界上的事物就变成可以理解的了。这样古人的理性就得到了某种满足。而在神话之前,一个世界无法理解的时候,那是比较恐惧的,当古人用理智能够对它进行一种解释,即使这个解释可能不科学,但是有了解释之后,这个世界就在古人心中变得安定下来了。古人的安全感随之提高。这就是神话作为古人的科学的一个实际功能。
    第三个方面,神话与古人的历史观的关系。神话不仅解释宇宙的来历,还解释了人类的历史。比如说我们古代有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这是古人心目中人类最开始的几位领袖人物。所谓三皇有各种说法,其中包括天皇、地皇、人皇的说法,这是比较抽象的三皇。后来古人就把它具体化了。唐朝有一位叫司马贞的历史学家,他给司马迁的《史记》补了一个《三皇本纪》,三皇就是伏羲、女娲和神农。可是,其中伏羲、女娲据说都是“蛇身人首”,神农是“人身牛首”。他们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神话色彩极其浓厚。古人的历史观是从盘古开天地再到三皇五帝这样一路连续下来的。
    司马迁是我们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作为一个职业历史学家,他认为三皇的内容超自然的东西太多了,靠不住,所以他写《史记》,就把时间往后移了一些,不讲三皇,从五帝开始讲起。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司马迁从黄帝开始叙述,即使是讲黄帝,黄帝故事还是有神话内容。比如《淮南子》里面说,黄帝是天神。司马迁不信,所以他就只在《史记》中记录黄帝事迹中比较现实的、像人间帝王的事迹,至于那些超自然的东西,司马迁基本都删掉了,或者借方士之口讲一些,比如黄帝在鼎湖被黄龙接引升天的故事,司马迁就没写在《五帝本纪》里,而是写在《封禅书》里,并且说是方士公孙卿的说法。这表明司马迁是不信黄帝升天的。
    司马迁不信三皇五帝的神话,但是古代很多人相信,所以唐代的司马贞就补上了《三皇本纪》。三皇五帝的神话反映了华夏民族是怎样理解自己的历史的。他们认为祖先都是伟大人物,从三皇到五帝,都是道德特别高尚的人物,而且功绩非凡。比如这个伏羲,按神话的说法就是伏羲发明了八卦;而女娲是人类的创始人,而且很多的文化事项都是由她发明的,比如说婚姻制度,在神话中女娲就是最早的媒人。神农则是发明农业的人,而且也是发明中药的人。神话中的三皇的功勋都是很大的。五帝也是功劳很大。黄帝是国家制度的创立者,从他开始有了首都,而且我们的服装,我们的青铜鼎等,都是他发明的。他的妻子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发明人。黄帝的手下大臣也很厉害,有发明文字的,有发明数学的,有发明绘画的,有发明车的,等等。黄帝也因此被视为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说,古代神话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古人看来是真实的“历史知识”。
    古人还把神话用来解释民族的起源。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第一个王朝是从夏朝开始的,那么建立夏朝的夏民族是怎么来的?《史记·夏本纪》说,黄帝生了昌意,昌意生了颛顼,颛顼生了鲧,鲧生了大禹。大禹治理洪水有功,五帝中最后一位的帝舜把天子宝座禅让给了大禹。但大禹死后原本禅让给益,但诸侯都去朝拜大禹的儿子启,最后启登基,建立夏朝。从此开启了我国世袭制王朝制度。所以古代的大禹治水神话,其主要功能并不是强调人定胜天、能战胜洪水,而是要证明国家制度的起源、世袭制的起源。同时这也是夏民族的起源。
    夏朝之后是商朝。商民族的祖先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她吃了玄鸟的蛋,结果就怀孕生下了契。这是商民族的起源神话。接替商朝的是周朝。周民族说自己的祖先叫后稷,根据《诗经·大雅》的说法,后稷是母亲姜嫄踩了巨人的脚印,随后怀孕生下来的。后稷是周民族的始祖,他发明了周民族的农业。
    这些民族起源的神话,都是在证明自己民族的祖先是神的子孙,自己这个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这些神话不是为了娱乐随便虚构出来的,它们都强调本民族始祖的神圣来源,强调本民族始祖的伟大功勋,强调他们有高尚道德。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证明本民族是神圣的。
    神话之于人类的价值
    现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中说:“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它表达、增强并理顺了信仰;它捍卫并加强了道德观念;它保证了仪式的效用并且提供引导人的实践准则。因此,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努力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
    第一,神话是原始宗教的教义,通过宣扬神灵的威力,就强化了人们的信仰,使世界和人类都获得了神圣性,使人类得到肯定。第二,用神灵解释了大自然和万物的起源,就使世界得到了理解,能够满足古代人类的理性需要。第三,叙述人类历史,使人类文化和社会制度得到合法性的证明。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古人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道德观,从而为人类生存创造了意义。这就使人类能够在无情的世界上“诗意地栖居”,让整个世界获得了意义,人类的生活也由此获得了价值。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学术著作有《<山海经>学术史考论》《话说端午》《游戏》《中国神话传说》等;发表论文数十篇。2013年《<山海经>学术史考论》获中国文联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第11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4年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