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古人的“戒尺”

http://www.newdu.com 2022-11-09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祁占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殷商甲骨文中初作从攴,爻声。形旁攴为手持器械施教形,表示手持鞭子、棍杖,表示教的本义与施教有关。声旁爻像器物交织形,于教字表音,爻与教并为宵部。“教”的本源之意表现为:儿童在鞭挞之下,学习算术。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这也暗含着学识先知相对于蒙昧学生的权威引领,尊长可运用攴击对学生进行惩戒,规劝其改正行为。我国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对学生礼教、学业和行为的规范:
    针对“不合乎礼”的惩戒。学校之所,礼义为先,对“礼”的规范,除教导之外,教师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惩罚,对于不守礼仪规范者,《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小师》曰: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明会典》又曰: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禀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
    针对“不勤于学”的惩戒。学有所成,勤修为要,元代国子监规定“讲诵不熟、功课不办、无故废学”的行为将“并委正、录纠举”,并依据违犯次数不同予以不同责罚。清代《重订训学良规》云:每届朔望,经董输流到塾,将各生所读之书、所写之字、所识之方字,考其优劣。劣者请师戒责,优者分别奖给花红。
    针对“不正其身”的惩戒。为人行事,律行为重,南宋《丽泽书院学规》九月规约曰:毋亲鄙事。指不能接触不好的事情如赌博、斗殴、酣饮酒肆。明代设立功过簿,记录学生表现今生徒有过不肯告于先生朋友求知改者,是自弃其身而甘于为恶者也。先生察出重责,书于改过簿内,以待稽考。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5日 1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