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立春:生机与希望

http://www.newdu.com 2023-02-27 孔子研究院 房伟 参加讨论
一年前的今天,立春之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序幕。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为序进行倒计时,无疑惊艳了世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后的今天,2023年2月4日,又逢立春节气,变化的是光阴与容颜,而不变的,仍然是春回大地时给世间万物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说文解字》将“春”解为:“推也。从艸,从日。艸,萅时生也。屯声。”“艸”就是草,“日”就是太阳,“屯”是草木初生的象形。可见,“春”字由“艸”“日”“屯”三者会意而成,在太阳的照耀下,草木发芽破土而出,这就是“春”。许慎以“推”释“春”也尤为形象,草木于“春”时生发,“推陈出新”正是“春”所本具的义涵。 天有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是四季之始;立,建始也,亦有开始之意。故《史记•天官书》言:“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说:“立春日是去年四时之终卒,今年之始也。”四季起于春,冬时之终卒与春时之起始的分界正是立春,所以立春实乃四时之始也。 每个节气都有自身的物候标志,细分为“三候”,它们或是动物的蛰眠、始鸣、迁徙,或是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抑或是电闪雷鸣、冰霜凝结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立春节气也是如此。“立春”三候包括“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逸周书•时训解》)说的是,立春节气一到,东风送暖,大地解冻,露出些许嫩绿,正所谓:“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开始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在冰与水间游动,留下阵阵涟漪。物候显然不单单是自然现象的总结,其中已然寄托着人们的情感。立春之际,料峭春寒虽仍不可忽视,适时添衣保暖亦是常态,不过,东风、融冰等物象毕竟意味着寒冬将尽,昭示着春回大地,自此万物更新,生意盎然。 与其他节气相比,立春承载的政治寓意更为关键,汉明帝在永平三年(60)的诏书中讲得很清楚:“夫春者,岁之始也。始得其正,则三时有成。”(《后汉书•明帝纪》)因此,从官方到民间,立春都备受重视。《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迎春”仪式的记载,立春前三日,经太史提醒,天子会进行斋戒。立春当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仪程结束后,天子则会颁布惠及臣民的诏令,而朝臣也会得到布帛一类的赏赐。 立春之日的礼制到东汉时期更为完备。在其都城洛阳,立春时会举行“迎气”的祭祀仪式,《后汉书•祭祀志》载:“自永平中……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车骑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这种仪式带有许多郊祀的特点,其实“迎春于东郊”亦见于居摄元年(6)正月,当时的王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汉书•王莽传》),前后二者之间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在立春之日的县邑,“迎春”的仪式相对简单,“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三时不迎。”(《后汉书•祭祀志》)天子在立春之日亲自“迎气”的祭祀仪式一直持续到唐宋时代,史籍载唐玄宗、宋徽宗都曾亲祭青帝以迎春,不过在南宋以后,天子亲祭逐渐淡化,百官的迎春礼逐渐成为立春日祭祀的主要形式。 除了祭祀活动外,“春牛”也是立春之礼的核心要素。所谓“春牛”实际上是用土制成的象征农事的土牛,当然有的“春牛”也会用苇或纸扎成。历史上,鞭打春牛是主要表现形式。它在西汉时就已出现,《盐铁论•授时》载:“发春而后,悬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劝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谓也。”东汉时期的方式则是:“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后汉书•礼仪志上》)无论是在当时的国都洛阳,还是各郡国、县道,在立春前就要制作土牛、耕人,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就提出:“立春前,两京及诸州县门外并造土牛、耕人,各随方色。”鞭打春牛是共同的选择,四个城门外所造的数目和规格是相同的,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唐宋以后,鞭春牛等立春之礼开始呈现出一种群众性节庆的特点,娱乐功能开始大大增强。此外,咬春、尝春、戴春鸡、贴春牛图、庆贺宴饮等立春民俗活动同样得到发展,至今仍在延续。 实际上,节气这种古老的关于岁月的“算法”,不仅是中国人对自然时间的感受、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被塑造成为具有教化意义的礼制时间。就自然时间而言,立春在先民观象授时基础上产生的,即当太阳位于黄经315°时,便是立春。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结束与春季的开始,为人们的农业生产、社会生活提供了时间参照。就礼制时间而言,由于“立春”本身就具有开启新纪元的内涵,因而在后世发展过程中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礼仪活动和民俗活动,换言之,立春成为国家宣示正统、建构合法性的重要时机。 生活于自然时间和礼制时间的纠缠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充满张力,这正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所在,尤其是在原本充满希望的立春时节,诗人会对此更加敏感。由于战乱,杜甫寓居夔江而不得归家。立春之日,眼前的“春盘”引发了他无限的遐思:“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由立春日的“春盘”,杜甫忽然想起了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盛有青丝韭黄的白玉盘,经纤细女子的手互相馈送。然而,开元盛世的太平气象,却与眼前的巫峡、长江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思绪被拉回现实之中:“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漂泊异乡、萍踪难定的处境,让诗人的情感都被这“悲”字中笼罩,只好“呼儿觅纸”将满腔悲愤寄于笔端。纵观全诗,不难感受到杜甫的愁苦,不过立春之日的怀念和憧憬,使得这种愁肠百结更让人心生怜悯与同情。 “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到空余恨。”生机与希望在悄无声息中酝酿,立春装有我们每个人的新期待,启程吧,精彩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