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母使子贤也。”(《韩诗外传》卷九)贤淑的母亲能养育出贤德的孩子。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历史上有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教子有方,深谙母教之道,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教子故事,其中事迹流传最为久远、最深入人心的,是亚圣孟轲之母——孟母。 ![]() [清]康涛《孟母断机教子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孟母教子”故事最早载于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它用百字简要介绍了孟母断织、杀豚啖子、阻子休妻三个故事。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完整叙述了孟母三迁、断织、阻子休妻和劝子去齐四个故事。因教子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指导,孟母从汉代开始就被视为母仪典范,并在各朝代均有文献记载,至华夏文化巅峰的宋代,更是成为社会各阶层心中的典范。“孟母教子”故事在宋代的流传主要体现在官方、文人、民间三个方面。 一、“孟母教子”故事得到官方的尊崇 对教子有方的孟母,宋代官方颇为重视和赞赏,常以孟母之名表彰教子有方的女性,将孟母作为典范进行宣扬教化,倡导妇德。如宋代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就记载了两则宋太宗以孟母之名夸赞妇人的故事,卷三二载: 翰林学士贾黄中、李沆并为给事中、参知政事。沆初判吏部铨,因侍曲宴,上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不数月,遂与黄中俱蒙大用。上尝召见黄中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所谓孟母矣!”作诗赐之,颁赐甚厚。 卷三四记载: 易简外若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在翰林八年,特受人主之遇……易简母薛氏入禁中,上命之坐,问:“何以教子,遂成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训以诗、书。”上顾左右曰:“今之孟母也。非此母,不生此子矣。” 在第一则故事中,太宗欣赏贾黄中的才能,并亲自召见贾母王氏,称赞王氏是如同孟母一样的母亲。贾黄中为官为人端谨廉洁,多得益于母亲的教育,宋太宗曾对侍臣赞美贾母:“朕尝念其母有贤德。”(《宋史》卷二六五)第二则故事中,苏易简自幼随母薛氏生活于盐泉,才华风度兼具,自中状元做官后,深得太宗信任与喜爱,太宗亦亲自召见苏母薛氏,问其教子智慧,薛氏回答“幼则束以礼让,长则训以诗、书”,太宗亦以孟母之名赞之,并在贾黄中因母老乞留京一事中又高度称赞了苏母:“易简之母亦如之。自古贤母不可多得。”(《宋史》卷二六五)太宗以孟母之名称赞贾母、苏母之事,在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王称的《东都事略》、彭百川的《太平治迹统类》、《宋史》中的《贾黄中传》和《苏易简传》、江少虞的《事实类苑》、章定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均有记载,这些文献在记载繁多的人物事迹中,仍对太宗借孟母盛赞贤母之语留有笔墨,可见宋太宗对孟母的高度认可。 宋代有赐给官员母、妻封号的制度,在封赠的文书中,多以孟母之名或教子典故称赞受封女性,如胡寅《张浚母计氏改封蜀国太夫人制》: 朕念恢复土宇……某氏懿范慈祥,清风肃穆。靡他守志,恪遵卫妇之规;为子择邻,远寄轲亲之识。(《全宋文》卷四一五六) 其他如楼钥的《母淑人李氏赠安化郡夫人》“加贲幽原,其可忘孟母之训”(《全宋文》卷五九〇五)、徐元杰的《李性传母追赠制》“具官李性传母某氏,柔嘉维则……教尚义方,得孟母断机之旨”(《全宋文》卷七七四五)、洪适的《周梦若母许氏封孺人制》“尔壸范之贤,择邻有训,厖眉华发,逢此恩荣”(《全宋文》卷四七一六),等等。这些封赠文书都体现了宋代官方对“孟母教子”故事的高度认可和称赞,并将其作为世人母教的典范。 北宋宣和年间,迁建孟庙的筹资兴建者、邹县士人徐绂,在新庙东建堂三间六架,专祀孟子父母,并奏请朝廷: 伏睹邹国公孟子传孔子之道……何独于其父母而阙焉?况传记所载,三迁之教,实系贤母。绂等已自备材木工力,迁建庙宇于宽平显明之地。比旧增修三倍,计屋四十二间。并已功毕。东为堂三间六架,见行塑邹国公父母。乞依仙源县至圣文宣王庙例,公私不得诸般居占。(《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邹县榜》) 徐绂的奏请得到了朝廷的准许,孟庙中开始有祭祀孟子父母的专祠,这明确地表达了朝廷对孟母尊崇的态度。 宋代官方尊崇孟母,将其作为教化世人的典范,对“孟母教子”故事的弘扬起了实质性的引导作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