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
宋代是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各地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风格特色的名窑。其中北方瓷窑——定窑的瓷器一度作为北宋的宫廷用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定窑古遗址在...
图为十三经局部,字上的磨痕清晰可见。李 斌摄 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 “十...
▲宋代《十八学士图》(局部)中的画案。 成语“拍案叫绝”中的“案“,是指几案、桌子;“绝”,是少有的、罕见的好。以手拍案叫好,形容极为欣赏。而“拍案而起”是一拍...
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经亲自踏察,在热河北部“上寨神皋”之地建了皇家猎苑,即“木兰围场”。“木兰”不是人名也不是花名,而是满语的汉字音译,意思是“哨鹿”或“鹿哨...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会试使用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又称为考棚。贡院的设置,最早开始于唐朝。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考场叫“贡院”呢?在古代,凡是送给皇帝的物品...
资料图片 《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唐代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吉祥事、吉祥话、吉祥物,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每一处空间,也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吉祥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赞王一品斋笔庄(中国画) 潘天寿 文房四宝,湖笔为首。千百年来,毛笔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书写、绘画创作的主要工具,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相传...
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系清宫旧藏。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
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二甲四名进士秦潮殿试卷(局部) 殿试,顾名思义,于皇宫大殿举行,且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主持之考试也;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宋式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炉 宋式官窑粉青釉梅花冰片纹三足炉 一夜梨花,香文化骤起。 时下概括中国香文化历程,一般说:“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羊很狼贪是一个人所熟知的成语,同时也蕴含着一个颇富争议的语言训诂难题。以《辞源》为代表的权威工具书对这条成语的通行解释是以“狠”释“很”。成语的语意为:像羊...
婴戏图是历代瓷绘艺人都喜欢的题材。唐铜官窑瓷绘上有持莲童子,宋金磁州窑瓷画上的婴戏题材更为丰富,有童子钓鱼、赶鸭、放风筝等。明青花瓷器中,有庭院婴戏和郊外婴...
资料图片 清代制造,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
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美好时刻。在民间,便形成一个完全属于妇女的佳节,称之为乞巧节。南朝梁人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
紫禁城垣四隅之上各有一座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角楼俗称有...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云纹漆匕 漆艺,漆工艺,漆艺术之意。是以漆为主要媒材的艺术门类。 先说漆艺之漆,古代有“漆”、“桼”两个同音字,《说文解字》中:“漆”是...
炎炎夏日,全国人民都在与酷暑做斗争。许多记者在报道中总喜欢用“艳阳高照”来形容高温天气。某晚报8月21日的新闻标题《重拾夏日艳阳天》,让人哭笑不得。“艳阳”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