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刚岩(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六经之旨要在于匡扶时政,济世经邦,其文辞虽异,但最终目的都可归于政教,故群经言辞尚质黜华,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其叙...
【读史札记】 作者:刘再聪(西北师范大学河西走廊研究院教授) 相传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结网制器、建屋养畜,引导先民摆脱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用...
作者:管宗昌(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 楚辞是一个宏大的美学世界,可以多维度、多视角地发掘它的文学之美。联绵词是观察其美学世界的重要视角。屈原创造性地使用了很多联绵词,...
【青年论坛】 作者:何 扬(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清初词学复兴,流派林立,顾贞观与纳兰性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词人,二人共操选政编纂了《今词初集》,以“性灵说”树...
【论点摘编】 东方朔在《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6期 撰文指出,朱子对《论语》中“勇德”的诠释兼顾义理与训诂,但以义理解释为主,回答了“勇”如何成为德的问题。朱子首先区分了...
作者:孙晓磊(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集解”作为中古时期产生的新注体,学界对它的体式、产生时间及渊源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误区,现尝试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解释。 一 三国...
作者:袁广阔(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赤鹄之集汤之屋》(简称《赤鹄》)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的第八篇,记述了伊尹去汤奔夏的故事。该文看似荒诞不经,却反...
【青年论坛】 作者:王先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顾贞观是清初著名词人,不仅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并称“京华三绝”,而且更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
作者:徐正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子张在《论语·子张》中具体阐发了其老师孔子“尊贤而容众”的教诲。总览文本,孔子的“尊贤”言论主要集中于其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共...
作者: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读史札记】 作者:张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编审、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 辟除制度是指古代官僚机构主要负责人依据一定规则自主选任机构掾史的一种选官制度...
作者:贾飞(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宋代文学繁荣昌盛,涌现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众多大家。然而,若要从中挑选一位最具代表性...
作者:徐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碑志是特殊的文学载体,出土墓志中也会有唐诗的记载,以揄扬志主的文采品性,或全篇照录,或散篇零句。比如韩益所撰其妻《...
【论点摘编】 崔振鹏在《“文”“儒”之变:宋濂的身份重建与元明之际的士风转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
作者:邵凤丽(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晨曦初露,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新的一天悄然开启。古人凭借卓越的才智,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一日的光阴精心雕琢成十二个各具风貌的...
【论点摘编】 蒋波在《汉代男子的“状貌”书写与官吏仕进》(《南都学刊》2024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状貌”指某人的面容面貌及身体外形特征,它是汉代传世和出土文献关于...
作者:许春华(河北大学畿辅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子儒学的诗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
作者:孟国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代早期的刻石多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或政治倾向,魏晋至南朝时期的碑禁政策更是使得刻石与日常活动较为疏离。唐代以后,刻石风气大开,...
作者:程 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一般被视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
作者: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发广泛关注。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