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古代弹弦乐器,其历史久远。《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
盛极一时的十二弦筝,到了隋唐已逐渐衰落。唐时,仅保留在清乐中,而相传之清乐,朝廷甚不重视,当时的情况,根据唐杜佑《通典》载文说:“工伎转缺,能合管弦者,唯春江花月...
阮,古代称秦琵琶、阮咸,现代称阮。弹弦乐器。 汉武帝时(前140—前87)已有。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载,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圆形音箱、直柄、...
牛腿琴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主要流行在中国贵州、广西和湖南的侗族居住区,因为琴体细长、酷似牛腿而得名。传统的牛腿琴用一整块杉木制成,下半部分挖空,上面蒙上杉木...
邱国民从小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双腿行走不便的他四十多年来自学了十多种乐器。坚持义务教学,以乐会友,一起玩乐器的都尊称他为邱老师。无论环境如何变迁,邱国民对音乐的...
月琴起源于阮。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国汉族已经创造发明了阮,但当时这种以“弹”和“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地称为琵琶。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
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行相契入手,此种连接根柢地映照出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不同乐器的近现代发展...
在9月4日G20文艺晚会的开场演出中,年轻演奏家赵聪以琵琶曲《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惊艳世界,婉转清丽的乐音仿佛拉开了一卷江南水墨。 当晚,琵琶成为中国递出的一张文化名...
碰铃,碰奏体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歌舞、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的打击乐器。亦称碰钟、双磬、铃钹等,古代称星。用响铜或黄铜制做。其形如一对杯状小钟,直径约5.5厘米...
画角:古代乐器名,相传创自黄帝,或曰传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亦有用铜制者,外加彩绘,故称“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
弓弦舞动 我心飞翔著名二胡演奏家曹天立师徒斩获全国二胡金奖 □本报记者 殷 贝/文 雁 行/图 下午3时许,就读珠海艺术高中的钟言如同每个周末一样,背着二胡准时扣响著名二胡演奏...
书中形象 携箫者都非俗人 正因箫具备这份文人雅士气质,所以古典小说中携箫者都非俗人。脍炙人口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早从黄蓉初见梅超风的那一刻,就道出了桃花岛试...
佛寺的钟 钟鼓,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如《诗经·关睢》里,就有演奏钟鼓古老乐器的诗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随着社会发展,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由于...
敔(音羽),木制,雕为伏虎状,髹黄漆,上彩绘黑色斑纹,胸腹部斑纹略杂以白色。伏虎双耳竖立,白额吊睛,红口利齿,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刚鬣,间隔染以靛蓝、绿、红...
秦琴,汉族弹弦乐器,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音箱由六或八块硬质木板胶接成边框,呈梅花形、圆形、六方或八方形,两面蒙桐木薄板。琴杆窄而长,用硬木制作...
排笙,又称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古称卢沙。苗、侗、水语都称梗。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瑶语称娄系。...
本报讯(记者 翟志鹏 摄影 姚文生)群贤毕至,丝竹管弦,畅叙幽情——中秋佳节之际,由国内十二位古琴名家联袂打造的《琴汇——中国古琴大师雅集》昨晚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葫芦丝演奏 梁河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梁河的勐养、芒东、河西、遮岛等地,当地傣族、德昂族民间艺人制作葫芦丝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勐养镇芒蚌村的...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传入,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