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什么?这是恒久追问不已的希腊问题,是柏拉图在《斐多篇》、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里都发问的问题。恐怕对这个问题最为经久不衰的回答是从毕德哥拉斯开始的,是个本体...
摘要: 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思想,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阐释了修齐治平的王道政治、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及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指明了德法...
中国古代素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其目的之一是用以借鉴,而《左传》所载众多劝戒文本则体现了这种经世传统。汉代扬雄解此劝戒为品藻,也即品第善恶的意思,其意是说《左传》具有...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他看来,《孔子世家谱》能够延续这么多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最长家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记载历史的文献有三种形式:一是正史;二...
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和平、和谐 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
汉语中慈善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从慈善这个词的原点看,儒家的慈善观里,一开始就关注修养个人德行与其社会效应的关系。 与慈善有关的内容...
摘要: 儒家治道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此岸取向这一基本预设之上,其最高价值原理可概括为天下原理、文明原理和大同原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治原则、贤能原则、人伦原则、礼法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
根据传统记载,《诗经》流传到汉代,产生了四个流派,即《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这四家对于《诗经》有不同的解释,依据的《诗经》本文也略有不同。前三个流派很...
摘要: 孔林墓门是孔子墓甬道的大门,对营造幽深肃穆的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墓门建造年代史无明著,学界又众说不一,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人们对孔林建筑布局的认知。本文通...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义之邦的美誉。礼既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又是个人的行为规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礼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出生到死亡,...
据说最初君子一词为君王之子,用以表达受过良好教育,道德与风度比较高尚的王室新生代。后来,追求道德风度的人也都喜欢君子的美名,对君子的内涵的拓宽与讲究日益丰富起来。...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孔子世家谱》主要记录了自孔子以来2500多年间,孔子后裔的名称字号、辈分、居住地、有无迁徙、任职情况、子嗣...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
在先秦时期,德与馨相属而出,并非偶见。如《尚书周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真正能够散发出浓郁香气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其著作收在《陈亮集》(旧称《龙川文集》)中。《宋史》称陈亮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欢谈论兵略,议论风生,下笔数千...
自世界大交通以来,西洋势力和西洋文化的东来,给千百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回应西方势力的强势入侵?如何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时代赋...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这样一段经历: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
摘要: 游吉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有意识地系统探讨人性问题的人物,其人性论思想及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细致、全面和深入地探索了天地之性及其与人性的关系,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