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二)(3)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二、山西
    6、五台山寺庙群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等五县,方圆五百余里。中心地区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文殊菩萨道场。2009年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有唐代以来七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68处,是汉、蒙、藏族佛教徒共同朝礼的圣地。
    五台山成为文殊道场,华严学中心,与清凉国师关系极大。清凉国师为唐代高僧,法号澄观,山西山阴人。据传大师可以一目十行,一天可记万言。专门研究《华严经》。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到五台山华严寺修持华严经,历四年写出《华严经疏》60卷,被誉为“华严疏主”。后被唐德宗(780—804)迎入京师。赐号清凉国师。他生历九朝,为七帝名师,华严四祖之一。五台山原称清凉山,澄观改名为代州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澄观在五台山修持20年,讲演《华严经》五十遍,使五台山成为当时华严学研究中心。
    五台山寺庙众多,以显通寺、塔院寺、文宗寺、南山寺、南禅寺、佛光寺、菩萨顶、殊像寺、罗寺、金阁寺、广宗寺、碧山寺(广济茅蓬)、十方堂、黛螺顶、观音洞最为著名。现择其要者加以简介。
    
    五台山中台台怀镇的佛教建筑群
    (1)显通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中央,背靠灵鹫峰。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第二年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安顿。同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这是五台山第一座寺庙。相传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峰相似,所以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清凉山志》);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为给慈圣李太后修建一座九莲菩萨道场,而把显通寺的塔院分立出去,赐名“大塔院寺”,将显通寺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如山门外两侧石碑,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写有“龙”、“虎”两个大字。为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藏经楼内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其中最珍贵者如下:
    
    五台山第一大寺:显通寺
    铜殿为全国罕见的文物,位于显通寺的后高殿前。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据记载此殿为明代万历皇帝为感母恩而建造,用铜十万余斤。负责建造是高僧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他在今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所建造。
    
    显通寺铜殿  
    铜塔位于铜殿前。原有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两塔铸于明代,现只存两座。根据资料:大殿西边的铜塔是明代四川重庆府的陈挺杰等人在云南捐资,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七月初九日铸成,取名“多宝如意宝塔”。东边和的铜塔是显通寺僧人胜洪等出钱,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铸成,取名“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双塔十三层,均高8米,须弥座塔基。塔基上铸有精致的小殿、佛像,塔身内置佛像,外镌经文,中有四大金刚托塔像。西塔下层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民间传说康熙帝见其特别小而感叹道:“好大的土地!”谁知话音刚落,土地连忙叩头,感谢皇上的 赐封,从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
    
    铜殿东铜塔“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
    无量殿又名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无量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殿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全国也不多见。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殿内明间供铜铸毗庐佛,高4.7米,西次间为木雕药师佛,高2米,东次间内安放八角十三级密檐式木塔1座,高7.75米,镂刻精细,为元代作品。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外壁每间砌有间柱,望板上雕刻有各式花卉和吉祥图案。殿前后檐明、次、尽间辟拱券门,门楣花罩雕刻华丽。前檐各间门额上均饰有石匾。整个建筑设计生动,技艺高超,结构坚固,400多年没有修过。
    
    显通寺无量殿
    经字塔、经钟,“华严经字”塔陈列在藏经楼内。这座字塔是用蝇头小楷字组成的。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和白绫上,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字。这是清朝康熙帝年间苏州许德心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珍品。
    “大铜钟”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铸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为忌讳皇帝“万岁”,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钟身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钟名叫幽冥钟,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
    千钵文殊铜象铸于明代,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
    
    千钵文殊殿内千钵文殊像
    (2)塔院寺位于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神宗为给慈圣李太后修建一座九莲菩萨道场,而把显通寺的塔院分立出去,赐名“大塔院寺”。塔院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现为全国重点寺院。
    
    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塔院寺白塔
    (3)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新村山腰,为中国现存最大唐代木构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东向西,依山势起伏而建,三面环山,整个寺庙围裹在苍松翠柏之中,寺前是山下平原,豁然开朗。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灭佛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77)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既有极高文物价值。
    东大殿、文殊殿古代建筑:东大殿位于佛光寺内东向山腰。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此殿是唐代遗物:根据殿前石幢刻字与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殿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间安直楼窗,便于殿内后部采光。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状(露明梁架)和草状(隐蔽梁枋)两部分。梁枋嵌消规整,结构精巧,局部还保存有早期彩绘痕迹。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 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羰,使殿宇更加壮丽劲健。此殿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形制特殊,结构精巧,是金代以前的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檐下补间铺作斜拱宽大,犹如怒放的花朵,具有辽金建筑的特征。为扩大殿内空间面积,前后两槽均用长中专之间用斜材递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殿顶脊中琉璃宝刹,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烧造,形制秀丽,色泽浑厚。 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面相秀润,装饰富丽,是金代的雕塑遗物。 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是明宣德年间的作品。
    
    东大殿飞檐精美的木质结构
    祖师塔、唐塔:祖师塔位于佛光寺内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平面六角形,两层,第一层中空,正西面开门,门上有火焰形券拱,塔檐用砖叠涩垒砌。上层各角砌有束莲式倚柱,正面饰以火焰式券拱假门,侧面雕砖破子楼窗,顶部置有覆钵,莲瓣及宝珠。无论外观形制,局部装饰和细部手法,均属北魏遗构,这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
    唐塔在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七座,其中四座为唐塔。手法古老,形制特殊,为唐塔中所罕见。其中“解脱禅师塔”在寺西北塔坪里,唐长庆四年(824)建,方形,两层,高约10米。基座束腰须弥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门,塔内上部为叠涩藻井。塔刹有刹座覆钵及受花,宝珠已不存。“无垢净光塔”在寺东山腰,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建,平百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塔向残坏,塔内出土的汉白玉雕像(佛,菩萨,第子,金刚等),都是建塔时的原作,比便适度,面形丰满,线条流畅,是优秀的艺术品。“志远和尚塔”在寺东山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建,八角形基座,上砌圆形覆钵式塔身,形体秀美,西向辟门,塔刹残坏。这种形制的唐塔,为国内孤例。“大德方便和尚塔”在寺东山腰,贞元十一年(795年),平面六角形,通高4米,西向辟门,塔刹残坏。门外北向嵌有塔铭刻石,记载颇详。唐代以前我国古塔多为方圆两种形制,六角或八角形者颇为少见,佛光寺墓塔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无垢净光塔”建于安史之乱前三年,“志远和尚塔”建于唐武宗会昌灭佛前,“大德方便和尚塔”建于韩愈上《谏佛骨表》之际,因此这几座唐塔在历史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佛光寺内祖师塔
    古代壁画雕塑:东大殿殿内有壁画和彩塑三十五尊。壁画都为唐代作品。雕塑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各间皆有主像一躯,分别为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文贤,文殊二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待者牵引狮象。佛坛两角,有金刚待立。坛上还有施主宁公遇坐像和主持修建的愿诚和尚像。其中文殊殿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面相秀润,装饰富丽,是金代的雕塑遗物。 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是明宣德年间的作品。
    
    东大殿殿内三十五尊唐代彩塑
    
    东大殿内精美的唐代壁画(局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