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初始状态理论赵汀阳摘要:分析了荀子的初始状态理论,并且试图证明荀子的初始状态理论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相似而优于霍布斯假定,主要在于,荀子相信初始冲突是在初始合作之后由于分配不当才产生的,这可能是冲突的更深刻原因。 关键词:荀子;初始状态;霍布斯 荀子是个非标准儒家,但他可能是儒家里最具政治意识又最具理论能力的思想家。荀子似乎更多地继承了周思想,甚至还兼有其它各家的部分看法,因此在儒家中不属于主流,而且成为两个著名法家的老师。大多数儒家往往为其伦理理想所激动,在讨论问题时少有分析与论证,偶尔给出的论证也不太合格,其基本模式是以偏推全,以或然推必然,喜用似是而非的类比。荀子则基本上不犯这些错误。 非标准儒家荀子的重要思想是在与标准儒家孟子的对立中发展出来的。孟子对政治的理解在儒家中最具代表性,他相信政治无非是伦理问题,完全反对关于利益权力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思考,认为在思考政治问题时“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这是儒家以伦理取代政治的典型错误。荀子则很重视经济和政治的问题,而且强烈反对孟子性善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2]”。正如荀子指出的,孟子理论逻辑不通,又与事实不符,没有实践价值,甚至有害,而且在实质上背叛了周思想,所谓“去圣王”。令人失望的是,孟儒一系在后世变成儒家主流,严重妨害了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发展。荀子也因此得不到儒家主流的支持,这导致了人们没有充分重视荀子理论。从今天比较成熟的政治思想来看,荀子是对的,而且荀子问题至今仍然有效。 性恶论的根据是人有欲望而使人自私,这是已经被证明的人性基本事实,而且正是这一事实导致了坏的世界。正因为世界是坏的,所以政治才成为必要。荀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的初始状态以及建立政治制度的必要性:“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3]。荀子这一经典分析基于自然争乱假定,指出礼的功能性本质就是“分”,即利益和权力的分配。人的欲望如果要得到满足,就只能指望合理但不充分的满足。欲望的充分满足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会让别人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不充分的满足是每个人唯一能够企求的结果,而人人都同意的不充分满足就是正确的、合理的或者说公正的利益分配。荀子发现,每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无限争夺的乱世,所以政治问题就是如何去乱,按照今天的语言,就是如何使冲突变成合作,而社会合作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政治制度。霍布斯也有个与荀子所见略同的自然状态理论,他们所发现的“如何由冲突到合作的问题”既是政治的永恒主题,也是博弈论的核心问题,而且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完全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