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是难免的,知错不难,重要的是能够切切实实地改过、补过。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就非常庆幸自己有过,能够及时为人所知,所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在《周易·系辞》中也有“无咎者,善补过也”的说法。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显然,在孔子看来,知过难得,改过更可贵。这一思想也贯穿在《春秋》的编纂之中,书中有着诸多知过或改过的例子。 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孙子,继位初期,他凭借齐国广大富饶和齐桓公的霸主余威不免有些狂傲,不交好其他诸侯,华夏诸侯之间的会盟如清丘、断道等经常被他放鸽子,实在不得已也只是派一些卿大夫参加而从来不肯亲自参加。他还带兵攻打相对弱小的鲁、卫等国,伐鲁鲁国军队不敢出来迎战,伐卫则大败卫国军队,这进一步助长了他的骄傲情绪。 知过难得,改过更可贵(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次,晋国正卿郤克和鲁国正卿臧孙许同时出使齐国,郤克脚瘸了,臧孙许则瞎了一只眼睛。为博得母亲萧同叔子一笑,齐顷公也派出跛脚的官员去接待郤克、瞎了眼睛的官员去迎接臧孙许,尤其是看到郤克一瘸一拐、步履蹒跚的登上大殿,躲在帷幕后面萧同叔子不禁开怀大笑。这一怠慢和不敬使者的举动让郤克、臧孙许等人感到非常屈辱。 回国后,他们纠合晋、鲁、卫、曹四国之兵联合伐齐,在鞍之战击败了骄傲轻敌的齐国军队,俘虏了齐顷公。齐顷公被迫献出国宝向晋国求和,并割让土地给鲁、卫两国,一度沦为天下诸侯的笑柄。 世间没有后悔药,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战败逃跑后,齐顷公励精图治,痛改前非。此后,他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极简生活,不听音乐,不饮酒,不吃肉。对内关心民众疾苦,吊祭死者,扶救伤者;对外交好诸侯,尊敬使臣,经常亲自参加会盟。由于善于补过,齐顷公在位后期,国家安宁,本人也得到善终(春秋时赵盾和随会期,被俘的国君往往不得善终)。晋景公得知了这个情况后,非常畏服其德、义,主动让鲁、卫等国退回了齐国此前割让出去的土地。 《春秋左传》中也有国君知过而不能改过最终落得个被弑的结局。晋灵公荒淫无道,他经常在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以此取乐;厨师给他做熊掌不熟,便杀掉厨夫,让宫女用筐抬出去卖掉。赵盾和随会看到了便去规劝晋灵公,晋灵公表面上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实际上,依然故我,还谋划除掉进谏忠言的赵盾,结果却被赵穿杀死。 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季文子曾经说过:“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作为统治者要改过,作为普通百姓也需要改过。王阳明曾指出:“悔者,善之端也,诚之复也。”他还时常告诫弟子,对于过错有悔意之后及时改过,将悔悟之意转化为改过迁善的行动。如果沉溺于自怨自艾的状态中,日积月累之后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化合作用”。比如,一个君子可能因为悔过之后,去文过饰非,堕落为小人。而小人在犯错之后,如果只是单纯的悔,可能会更加的巧诈。这就是所谓的因药发病。 有悔过之心,更要有改过之行,如此方为天下之大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