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格物穷理第三【完整版】 一、学《易经》先从《周易折中》入手 在前面两讲,我们是介绍《近思录》里面告诉我们“格物穷理”的一般的法则。它最重要的就是说,你一定要放宽心情,才能够让我们的“心”与“道”来相通。 这里面他也提到“格物穷理”的方法很多,其实你去读书只是一种方法而已;你去看历史,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对错、得失,也是在“格物穷理”;但更重要的,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每件事情要处理得妥妥当当,这样也是在格物穷理。所以说,一个懂得“格物穷理”的人,不是只有读书的时候才在“格物穷理”。所以说,在前面两讲,我们是讲“格物穷理”的一般的法则。 但其实“格物穷理”最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因为你要“穷理”,“理”在哪里?“理”就在经书里头。所以说,其实在第三卷里面,“格物穷理”最主要的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由经以求道,也就是你怎么样来研读经书。 读经书有读经书的方法,我们先来看这么一段。 他说:“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这是什么意思?说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六经。在这儿补充一句话,《乐经》在项羽打进咸阳之后,把阿房宫给烧了,《乐经》就不见了。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大家基本上是以《礼记》来补《乐经》,因为在《礼记》里面有《乐记》一篇。所以说,在这里面,程夫子告诉我们“六经浩渺”,也就是儒家的经典——六经,是这么样地广泛。“乍来难尽晓”,也就是你想要去通晓六经,谈何容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这就是点出要学六经、研读六经的一个诀窍,你先要看得到路径之后,再来立一个门庭,这样你就可以进入六经的门槛了。 什么叫做要找出一个“路径”呢?我在这儿就告诉大家,六经,我们举个例来讲,像《诗经》——《诗经》,孔子说“思无邪”嘛,《诗经》主要是讲性情的,要让你的性情能够归于正,这就是《诗经》在讲的;像《易经》,《易经》就是在讲阴阳变化的道理。所以说,大家在读经书的时候,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一部经书主要是从哪一个路径下手。所谓“路径”就是指一个大的趋向,如果你把《易经》的路径弄成《春秋》了,那就完蛋了,你怎么读也读不懂。所以说,先要把经书的大趋向,先把它弄清楚。 《周易折中》(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后再立一个门庭。什么叫立一个“门庭”?我们就以程夫子所讲的例子来讲好了。一般人都认为《易经》很难懂,那程夫子就说,所谓“立得一个门庭”,就是说要针对这一部经书,已经研究有成、有得,已经成为一个标杆了,你就以这个作基础,好好把人家已经做出来的成果作为你的基础——入道的基础。所以说,大家想想看,程夫子要我们怎么读《易经》?他讲了最有名的话,说,你要读《易经》,你既然已经知道它的门径就是在讲“阴阳、消息、盈虚、变化之道”,那你现在要立一个门庭,就是说,以前的人已经研究有得,而且大家认为至少要有这样的水平才叫进入它的门槛了,像谁?打个比方,像魏晋时代的王弼;像伊川推荐的胡瑗,就是胡安定,他写的《易传》,或者是王安石写的《易传》。他就说,你如果要学《易经》的话,就要从这三个人下手。 伊川他一辈子就留下一部作品,叫做《周易程氏传》,有时候叫《程氏易传》,也有人称它为《伊川易传》。这一部经典受谁的影响最深呢?受到王弼的影响最深。但是,伊川所写的《易传》跟王弼的《易注》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因为王弼是用老子的角度来解释《易经》,伊川是用儒家的角度来解释《易经》,这是王弼的《易注》跟伊川的《易传》最大的区别。但是王弼他反对象数,伊川基本上虽然不能说他反对象数,但是伊川是高举义理的旗帜。所以说,我们要讲义理派,就是以王弼的《易注》和伊川的《易传》这两部是经典。那我在这儿要进一步跟大家讲,他为什么让我们读胡瑗的《易传》呢?因为胡瑗就是对伊川有提携之恩。那另外,王安石是跟伊川同一个时代,而且当到宰相,而且王安石对五经都有一些新的说法。所以说,在伊川那个时代,他要他的学生,说你们如果要读《易经》的话,一定要读王弼,然后安定先生的,以及王安石的。 我在这里要跟大家提醒,我们今天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我们还要去读王弼的、读胡安定的、读王安石的吗?当然不是。我告诉大家,在过去七八百年来,要读《易经》的,一定是从这两本入手——一本就是伊川的《易传》,另外一本就是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什么?因为伊川的《易传》,它开了儒家义理派的经典之作。其实,用儒家的角度来解释《易经》,在周敦颐那里就开了先河,只不过周敦颐的书不是那么容易读。伊川,因为他纯粹是讲义理派,所以说伊川的书流布得最广。而伊川是濂溪先生的弟子,所以说,其实周敦颐贡献很大。 好,那我们再来看朱熹。朱熹作为伊川的四传弟子,他可以说是集新儒学之大成。在康熙皇帝以前,一般来讲,编《易经》的书,都是把《伊川易传》摆在前面,朱熹的《周易本义》摆在后面——合订本,这样来出的很多。但是,当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二年,要大学士李光地来编纂《周易折中》这一部书。什么叫《周易折中》?就是把历代对《周易》这部经典解释得好的,足以让我们后人来学习的,他收集了三四百家的学说,但是在这里面,用朱熹的《周易本义》摆在第一本,然后用《伊川易传》摆在第二本,然后后面取用各家的,觉得有可取的就摘录进来,最后李光地本人如果有意见的话,再把它折中出来,说这个怎么解释最好。也就是说,全引的就两本书——就是朱熹的《周易本义》,李光地说为什么把《周易本义》摆在前面?因为它是“本义”嘛,本来的意思嘛,所以把它放在前面;伊川是朱熹的四代师祖,怎么排在后面?他说,因为伊川的《易传》说理讲得详细,所以全引的就这两本书而已。后面就是两千年来各家值得引述的,他就引述在这里头。 所以说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我们今天如果要学《易经》的话,那我在这儿就进一步跟大家讲,你就要好好地用《周易折中》这一本书作为你主要的参考书,然后再旁及各家,这样你来读,就进入《易经》的门槛了。 二、读书要抓大放小 不要纠缠细枝末节 好,所以,我们再来看下一条。 下一条,他说:“学者不泥文义者,又全背却远去”,也就是伊川他在这儿批评,说现在读书人如果不拘泥于文义,也就是说不拘泥于文字上的表面意义的话,又常常全部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了,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人,如果注重文义的话,常常就“滞泥不通”,“滞”就是“堵塞”,“泥”就是“拘泥”的意思。 他在这儿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像在《孟子》的《万章》里面问说,舜把这个仓库修好之后怎么了?把井挖好之后怎么了?大家知道,因为舜的父亲跟舜的弟弟一直想要害大舜,所以说舜的父亲就叫舜去修仓库,等舜在修仓库的时候,他爬到仓库的屋顶上面,就放了一把火,把仓库烧了,希望顺便把舜给烧死了。然后要舜去挖井,等舜到井底的时候,就把那个井口给盖起来,要把舜埋在井底里头。 孟子针对万章所问的这两件事情,只是答他一个大意,有的人就拘泥于文义上,就要去搞清楚,说舜被埋了之后,是怎么样从井底里面跑出来的?修好仓库之后,仓库起火了,他是怎么样从仓库的顶端爬下来的?伊川在批评,如果你要学,学这个的话,这叫做“徒费心力”,也就是你没有抓到重点。它说这里的重点就是说,有这一回事,但是舜不以为意。 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舜到底被埋在井底他怎么出来的,舜在仓库上的屋顶上被放火烧了,他怎么逃出来的?我可以告诉你,我们去看电影就知道,有无穷多的可能嘛!我们这里又不是在演戏,对不对?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你要读要点,不要把你的心力放到这些枝节的事情上面去。所以,以这个做例子,说读书,你要抓大放小。 三、读书最重要的在能够变化气质 好,我们接下来来看。程夫子告诉我们说,说“今人不会读书”,说现在的人不懂得怎么来读书,比如说,他在这儿引了《论语》里面的一句话,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是孔子讲的话。孔子讲什么呢?说你把《诗》三百篇都记诵下来了,叫你去治理一个城邦,你治理不好;叫你到别的诸侯国去出使,你也不能对应得体。孔子说,这样你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好。这个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应该是你还没有读《诗经》的时候,你没办法治理城邦,没办法到其他的诸侯国跟人家应对;而读完《诗》之后,你就能够治理国家,你就能够到其他的诸侯国去跟人家应对如流,这样才叫做会读《诗》了。 所以说,孔子又讲了,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什么意思?说一个人,你如果没有读通《周南》、《召南》的话,那就好像正面对着墙,一步也走不出去。这就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你还没有读《周南》、《召南》这两篇诗的时候,就好像正面对着墙,等到读通之后,就不面对着墙了,这样表示说,你已经把诗读进去了。大家要记住,这就是读《诗》的方法。 伊川说就像你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也就是说,如果你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了,《论语》里面所讲的义理已经跟你这个在读的人的心互相通畅了,你已经了解了,你自然通晓了《论语》里面所讲的义理,你在为人处事上就会出现微妙的变化,这代表你的气质就提升了。张载不是这样讲吗?“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你读书要读到这样,才真的能够使自己的气质变得好,这个是最重要的。 四、读书千万不要贪多 重在践行义理 我们再来看。 伊川有一位弟子,叫做尹焞。这个尹焞,可以说是陪伊川陪到去世的弟子之一。那时候,能够陪伊川陪到去世为止的最重要两个徒弟,一个叫尹焞,一个就叫张绎。后来,伊川晚年写了《周易程氏传》之后,就是把这本《易传》传给尹焞和张绎这两个弟子。 好,这个时候,尹焞在他的笔记里面这样写到,说他刚刚拜程夫子为老师的时候,就问老师,到底该怎么样来学习?老师就这样告诉他:你要为学,读书是最重要的! 大家记住,为学,读书是最重要的手段。但是,除了读书以外,我刚才讲过了,包括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处理得妥当,处理得合情入理,那个也是在“格物穷理”。包括评论历史人物,看他的是非得失,这个也是在“格物穷理”。“格物穷理”的方法不是只有读书而已,但是,研读经书,研读经典,毕竟是“格物穷理”最重要的手段。这一点大家要记清楚。 所以说,伊川说你要读书的话,书不要多看,“要知其约”,也就是要知道那个“约”,“约”是什么?也就是它的精华。书不必读多,但“要知其约”。他说“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说如果你书看得很多,但是掌握不到它的精粹,那你看得再多,不就像到书店里面把里面的书都看完了,看完没读进去,这个大家清楚吗? 所以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包括我们读《近思录》——《近思录》本身就是一部经典,我们读《近思录》不要贪多,我在导读里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我们要读《近思录》的时候,先要用个把月的时间来培养读《近思录》的乐趣和信心。干嘛?每天就翻三条,你不要翻太长的,就翻短短的一条,先了解它的文义之后,读三条就好。比如说我们现在读这一条——“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你就读这样,然后整天就想这一句话。 这句话下面还有,它怎么说?说“颐缘少时读书贪多,如今多忘了。”程颐自己说,我由于年纪轻的时候读书贪多,到现在差不多都忘光了。他说“须是将圣人言语玩味,入心记着,然后力去行之,自有所得。”听懂吗?这一句话最重要,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应该要把圣人所讲的话好好玩味咀嚼,嚼出味道来,然后“入心记着”——要放到心里头,要“入乎耳,存乎心”,然后“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所以说,你放到心里头,然后要努力去把它做出来,这样就自有所得。 所以说,书不必看得多,你要读进去最重要。所以说,我们在读《近思录》也是一样,不要贪多,刚开始的时候,先一天就读三条就好,读了三条之后,要仔细地玩味,玩味之后,玩久了,就自然能够存乎心,然后“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这样才是读书的方法。否则我问你,你读了一万本书,只是读过,读过书不代表你把书读懂了。你把书读懂了,你还要真真正正对你自己的为人处事产生微妙的变化,这样才有用!否则你光读书读得多,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在这儿大家要记住,读书千万不要贪多。 所以,大家看看,朱熹他就告诉人,说你如果一天能够读得两百个字,那你就只读一百个字,为什么?大家不要以为说读两百个字,我们一天,拿这个微信起来看,都看好几千个字,怎么会读两百个字?不对!他这里讲的所谓“读两百个字”是“读经书两百个字”。你如果一天能读两百个字的经书,你砍掉一半,读一百个字就好。读一百个字干嘛?要能够反复地咀嚼,反复地玩味,读出味道出来,读出他圣人讲这句话的真意是什么,然后真正地心悦诚服,然后奉之为圭臬。在我们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出来,这样才叫读书啊。 所以说,书你不要读得多。读书要变化气质,你就一定不要贪多。朱子要我们能读两百个字,只读一百个字就好,为什么?因为只读一百字,你才能从容、宽裕地去体悟经书中的意义。你不要一直读一直读,重要的是要“入乎心”,要“蕴之为德行”,这才是重要的。所以说,朱熹讲“你一天能读两百个字,就读一百个字就好”的意义在这里。 王阳明,他对朱子讲的这一句话是奉若神明蓍龟,他也是这样教人家——你能读两百个字,就读一百个字就好,不是叫你少读,而是要叫你多内省,多身体实践。读书如果不能身体实践,只是“入耳出口”,这不是为己之学。一定要能够“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