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读透《论语》《孟子》 再读五经就好办了 好,我们继续来看。伊川现在告诉我们怎么来读《论语》和《孟子》。 我在这儿跟大家讲,因为在“格物穷理”里面,《近思录》告诉我们怎么去读《论语》,怎么去读《孟子》,也告诉我们怎么读《春秋》,怎么去读《诗经》,怎么去读《易经》,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我就打算把它集中到——因为现在国学热比较热的是在热什么?热《论语》,热《孟子》,还在热什么?热《易经》——我们集中在这几部经典上面。只要把这几部经典怎么读搞清楚了,其它,你如果想去读《春秋》,你想去读《周礼》,你就按照这个方法去理解。如果每个都去讲的话,没有重点,这样太可惜了。 我们现在来看,该怎么样来读《论语》和《孟子》。 程夫子这样说:“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他说,我们读书人,一定要先读《论语》和《孟子》,只要把《论语》、《孟子》读透了,就自然能够抓住《论语》和《孟子》的“要约处”,“要约处”就是它的精华。然后以《论语》、《孟子》做基础,来读其它的经典,就很省力了。 为什么?大家要记住,什么叫做经典?大家看看嘛,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谁编的?孔夫子编的。孔夫子编《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前古圣王的格言至论、嘉德懿行,足以垂范后世的,把它整理出来,让我们来学习仿效。所以说孔子了不起! 四书五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很谦虚,说他“述而不作”,其实我告诉大家,什么叫“述”?“述”就是把别人所讲的,我把它记述下来;“不作”,就是我没有创作。其实我告诉大家,孔子这个“述而不作”,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作。因为,只有孔子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前古圣王的嘉德懿行、格言至论把它记载下来了,整理出来了,才让我们后生晚辈有一个学习仿效的对象。这对中华文明影响是何其地深远? 那我在这要讲,“五经”里面讲的道理,不是都一样吗?但是,因为《论语》、《孟子》——《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话的内容,《孟子》是孟子自己,跟他的弟子像万章、公孙丑,他们一起写下来这七篇。《论语》、《孟子》,因为它更加地活泼,更加容易读,但是它里面所蕴含的道理,不就跟“五经”里面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吗?只要你把《论语》、《孟子》的义理熟悉了,你再来读“五经”或“六经”,不就很省事了吗? 所以程夫子下面说,他说:“《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大家看到了吗?他说《论语》和《孟子》就像丈尺权衡一样,什么叫“丈尺权衡”?所谓“丈尺”,就是在量长短的工具;“权衡”,大家知道什么叫“权衡”?“权”就是秤锤,“衡”就是以前在称东西要有一根秤木,就是衡木,这个叫“衡”,然后下面放个秤锤,东西吊上去,秤锤可以加减,东西移到哪里,一看,哦,这是一斤半,在那里刚好达到平衡,也就是吊的东西跟秤锤是一样的。如果秤锤往下沉,表示说这个东西还要往衡木的右边移动,因为它更重一点,才能够平衡。 所以说,他在这儿讲,《论语》跟《孟子》,就好像要量这个长短的丈尺,或者量轻重的权衡一样。他说,你用《论语》和《孟子》来去度量事物,你就自然而然看得到这件事哪一边有道理,有道理到什么程度。所以说,《论语》跟《孟子》里面所蕴含的义理就像丈尺权衡一样。 所以说大家看看,只要你把《论语》、《孟子》读透了,这样再来读其它的经典,那就省事了。 六、读《论语》《孟子》最好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下一条。 程夫子说:“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什么意思?他说,要读《论语》的人,你就要把诸弟子在问就想象成是自己在问一样。比如说,颜渊问“仁”,你就好像自己就是颜渊一样,跟孔夫子问仁。那孔子在解答的时候,你就像今日自己亲自听到一样,也就是你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投在那个情境当中——弟子在问,就像自己在问;孔圣人在作答的时候,就像自己亲耳听到一样。他说你这样,自然会有所得。他说,如果能够在《论语》跟《孟子》当中深求玩味,将来会涵养成多么好的气质啊! 所以说大家看看,你读《论语》、读《孟子》,要怎么读?你在读的时候,比如说,读熟了,渐渐你要达到一个新境界,看前面,学生问什么问题,你就要想象说,如果我是孔子的话,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会怎么来答复他,是吧?同样的道理,你在读《孟子》的时候,在这种情形之下,孟子会怎么样来说,是吧?所以说,你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孔子讲的就变成你讲的,孟子想的就变成你想的,那你不就变成孔、孟了吗? 我们要学圣人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设身处地,这样来学《论语》和《孟子》是最有效的。 七、读书要设身处地 从自身体悟 我们看下一条。 他说:“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将圣人之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什么意思?他说,要是在读《语》《孟》——这《语》就指《论语》——只要在读《论语》和《孟子》,你一定要熟读玩味。什么叫熟读啊?要读得滚瓜烂熟啊!知道吧?什么叫“滚瓜烂熟”?就是要把它记诵下来。把它记诵下来,而且来玩味。什么叫“玩味”?“玩”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还不会觉得厌倦,那才叫做“玩”。打个比方,有人在玩石头,有人在玩玉,有人在玩茶壶,这些“玩”——为什么叫“古玩”?也就是反复拿起来把玩把玩,再怎么把玩也不会厌倦,这才叫“玩”。孔子教我们要“观象玩辞”——你读《易经》“观象”,就看那个卦象;“玩辞”,就玩味那个卦爻辞。你要这样把卦爻辞读得滚瓜烂熟才能“玩”,所以说你一定要熟读玩味。 所谓“熟读玩味”——“熟读”,就是要把它记诵下来;“玩味”,反复思索,细细体味,一定要把圣人所讲的话跟自己联系起来,千万不要只作一场话说。什么叫“作一场话说”?也就是听进去,你又把它讲出来,那有什么用呢?我们读经书最怕的,你就把它当一场话说,听到的,然后讲出来,根本没有放到心里头去,根本没有办法对我们的四肢百骸有所影响。 我在这里要讲,我们读经书就要读进来,要存到我们的心里头。因为“心”是我们四肢百骸的主宰,当我们心的境界提高了,自然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千万不要把这个读《论语》、《孟子》只作一场话说。如果只作一场话说,你就是白读了。 然后程夫子告诉我们:“人只看到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说人只要能够把《论语》、《孟子》这两本书“看得切己”——什么叫“看得切己”?每句话都要跟自己发生关系。 打个比方,像你读《论语》,一开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就要自己想想看,人家孔子已经学识这么好了,他还在“学而时习之”,那我们的天资都不如孔子,能够不学习吗?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且要在学习当中找到乐趣,不要读书读得很痛苦,是为父母读书,是为考试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读书,不是,我们读书是为了变化气质,让自己光明的德行能够更加地明亮,回复它原来的明亮,这样才是读书的目的,所以说,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就要切己。 再打个比方,你看《孟子》开篇说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就问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大家想想看,很多人都犯了同样的毛病,说做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吗?你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有好处才做,那人生真的看不出有什么价值,对不对?所以孟子当头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提醒梁惠王,你何必老是惦记着利啊,仁义最重要啦!所以我在这儿要问大家,你读到这里的话,马上就要怵然警惕,我是不是也这样?一个人在做什么事情,都是考虑这个对我有什么好处没有,那完蛋了!我们应该是怎么考虑?我该不该做这件事情,跟利无关,我们人不能背义求利,不能见利忘义,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所以说,读书就是要这样读,不要只当作一场话来说。这才是读圣贤之道所应该有的。 八、六经义理 《论语》《孟子》里都有了 好,我们看下一条。 程夫子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好,我们先看这第一小段。 他说我们初学的人,就要以《论语》和《孟子》作为基础,为什么?因为《论语》跟《孟子》里面已经蕴含着很多的义理了,这些义理跟六经里面所存在的道理是一样的,相通的。他说只要“《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什么意思?只要你把《论语》和《孟子》读好了,那《六经》就算你不去读,你也知道“六经”在讲什么了。因为《论》《孟》所讲的道理,跟“六经”怎么会有不一样呢? 好,他接着说:“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这儿谈到三个问题。第一个,“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你要看圣人为什么要造作这本经书。也就是圣人希望我们读到这本经书之后,可以向前古圣王的这种嘉德懿行学习嘛,也就是说我们也要有良好的品德嘛,是吧?与“圣人所以用心”,也就是说圣人他用心在那里?圣人用心就是要得大道嘛。还有,“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我们还要看,为什么圣人能够成为圣人,而我们不能?我告诉大家,很简单:圣人一心向往大道,把个人的私意、私欲清扫得一干二净,这样他就变成圣人了。 所以他说:“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他说什么?我们在读《论语》、《孟子》的时候,每一句话都要去探讨到圣人为什么要讲这一句话,圣人为什么可以成为圣人,而我们没办法成为圣人。“昼诵而味之”,就是白天你要记诵它,而且来玩味它。“中夜而思之”,到晚上的时候,你要来细思它。 “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就是我们在读《论语》、读《孟子》的时候,你要把你的心放得宽平,你不要去拐弯抹角,没那么复杂的,“王道如砥”,什么叫“砥”?“砥”就是磨刀石,“王道如砥”,不会走这些曲曲折折的小路,它就是大道嘛,大道是光明磊落的。所以说,你要放宽你的心,也像大道一样的宽平。“易其气”,这个气一定要让它顺畅。“阙其疑”,一下子还看不懂的,你不要故意去钻牛角尖,有疑惑的,你先把它保留下来。这样的话,圣人作经的本意一下子你就看得出来了。这就是如何来读《论语》和《孟子》(的方法)。 所以说,大家看看,《论》、《孟》,它是根本,只要把《论语》、《孟子》读好,“六经”大概在讲什么,你就算没有读“六经”,你也可以了解到它根本的义理所在。 九、读《易经》,核心秘诀在玩辞 那我们再来看。 在《近思录》里头,他特别把《周易程氏传》的序,把它给整个摘录下来。那在这个《易传序》里面,我想这一篇《易传序》非常值得大家来细读,但是很遗憾,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帮大家来解释整个,我只把它几句经典的,勾勒出来给大家看。 开篇它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什么意思?说《易经》它就是在讲阴阳变化的道理,要让我们懂得随着时势的不同,你要调整自己,来符合大道。这样大家清楚了吗?也就是说,我们随时调整自己,不是为了去追逐利益,是为了调整自己,能够使它符合于大道。就像我刚才提到,梁惠王问孟子说,哎呀,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我们每个人如果开口闭口就想着这样对我有什么好处?你怎么去成德啊?孟子劈头就一句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什么叫“仁义”?“仁义”就是大道。 所以说,《易经》是讲变化之道的书,他叫你随时变化,不是随时变化当个变色龙,去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不是!而是要“随时变易以从道”,来跟从大道,也就是随时变易来符合大道,来实践大道。 所以我在这儿告诉大家,《易经》在占卦的时候,它因为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不管你占到哪一个卦哪一个爻,它都给你很多有益的谘商。这就是读《易》的好处嘛。 《周易》(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说我们来看,在这里面他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这是《周易·系辞传》里面的话,说“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也就是“辞、变、象、占”。大家记住,“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就是“辞、变、象、占”。什么叫“辞、变、象、占”?第一个,“辞”,就指它的卦爻辞;“变”,就讲它的阴阳变化、爻位变化;“象”,也就是讲它的卦象;最后一个“占”,就是你卜筮的时候,实际占用的时候,占筮。 所以他说:“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大家记住,这个“吉凶”还有“消长”之理,就是这件事情是好还是坏,还有它是消退还是进长的变化的道理,还有进退存亡之道都在卦爻辞里头。 他说:“推辞考卦,可以知变”,像《易经》里面你要知道它是怎么变化呢?你一定是从卦爻辞结合它这个卦时和这个爻所处的爻位,是吧?什么叫“卦时”?简单来讲,《易经》有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不同的卦时。我在这里打个比方,像同样一个阳爻在第三位,对不对?阳爻在第三位,在《易经》里面有几种可能?有三十二种可能,也就是九三爻有三十二种可能。你要先搞清楚它到底是在哪一个卦,我告诉大家,九三爻除了谦卦以外通通不好,谦卦的九三爻是最好的。所以说,细的我们不讲,我在这儿只是告诉大家,他说“推辞考卦”,你从相关的卦爻辞来考察这个卦,也就是它的卦时、卦义,可以知变。什么“变”呢?九三爻嘛,你要看九三爻它有没有当位,九三爻是当位;有没有得中?九三爻不得中,已经过中了。再来,看九三爻它跟二爻、四爻的乘承关系,有没有亲比或逆比关系,还有它跟上爻有没有相应?用这样来“推辞考卦”,这样就可以知变。 然后,这样的话,“象与占在其中矣”,它的物象,还有它的吉凶,都含在里头了。所以说大家记住了,按照伊川的讲法,“辞”是最重要的。“辞、变、象、占”,你“推辞考卦,可以知变”,只要你把“辞”弄好了,你可“知变”,而“象”与“占”就在“变”里头。 所以说,他下面又引了一段《系辞传》的话,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你看,辞、变、象、占在这儿又出来了,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君子平常没事的时候,我就“观象玩辞”。什么叫“观象玩辞”?就是观那个卦象,来玩味这个卦爻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什么叫“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呢?就是你要有所作为的时候,你在占卦的时候,看到哪一个是变爻,你就“观其变而玩其占”,所以说,在那里面,你就可以得到很多的谘商的意见。 好,所以他下面说“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就是说有人,那个卦爻辞看懂了,但是还不知道它的真意的,这个是有的。“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他说,从来没有那个连卦爻辞都看不懂,而能够知道它所代表的真意的,所以“辞”是最重要的,大家要记住。 然后他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他说,最微妙的就是那个义理,最显著的就是它的卦象。“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什么意思?这一句话很重要。“体用一源”——“体”就是讲“理”,“用”就是指它的“象”,“显”就是指“象”,“微”就是指“理”,也就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代表着“理”和“象”是互为表里,一体的。 所以说,最后他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在乎人焉。”伊川说,我现在所写下来的这一本书,所传达的,就是告诉你辞是怎么立意的。你通过我所讲的辞而求得真意,那能不能达到这样,就看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天赋,还有机缘了。 这就是我们读《易经》的方法。 谢谢收看。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