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都邑 礼乐 金玉(4)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 李新伟 参加讨论

    宅兹中国
    公元前1800年前后,邙山之下、河洛之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成为万邦仰望之地。
    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因为水患和社会上层的过度奢华已经衰落;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在其晚期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出现扒城墙、毁宫殿和掘王陵等严重暴力行为,辉煌不再。位于中国交互作用圈中心位置的洛阳盆地却强势崛起,成为交互作用圈的核心,重瓣花朵的花心,协和万邦的“中国”,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成为整个东亚地区最壮观和最具影响力的都邑。
    探源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的钻探与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拂去尘封了数千年的黄土,“中央之国”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展示出开天辟地的王朝气象。
    王朝气象的最重要表现当属在遗址中心区核心位置新发现的宫城。宫城平面略呈纵长方形,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以前发现的二里头1号和2号宫殿位于宫城的西南角和东部,在2号宫殿附近,又发现3号至6号基址。整体上看,这些建筑基址形成“东宫”和“西宫”两组,各有自己的中轴线。在宫室建筑群以北,发现了一个巨型坑,内有完整的幼猪。与商代早期都邑偃师商城宫城内国家级祭祀场的位置正相符合,为探索商代都邑相关祭祀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里头宫殿复原示意图
    
    二里头宫殿区已发现的建筑基址,按轴线有序排列(二里头考古队供图)
    
    二里头出土的玉礼器钺、戚、戈等昭示着墓主等级
    从西坡遗址开放的中心广场和单体半地穴大型公共建筑,到封闭的宫城、沿中轴线布局的封闭多进庭院和高台上的巍峨宫殿,二里头完成了将聚落的核心位置由公共广场变为封闭的“朝”“廷”的转折,这是由前国家复杂社会向王朝国家的重要转折,开启了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紫禁城的王朝都城和宫城布局的先河。
    宫城四周,已经发现四条大路,最宽处达20米左右,交叉成“井”字形,通达四方,构成都城内的主干道网。二里头遗址发掘中曾发现车辙的痕迹,是中国使用有轮车辆的最早证据。这些曾经人来车往的大道,如同纵横交错的血脉,为庞大的都邑输送着各种资源,保证着其正常运转。
    宫城之外的功能分区也日渐清晰。整个都城可分为一般生活区和中心区,中心区除了宫城外,还有贵族聚居区、祭祀活动区和很可能附属于王室的手工作坊区。
    2004年,在宫殿区南侧的钻探中,考古队员格外细心,期待在这片重要区域中有新的发现。突然,洛阳铲带上的土样中,闪现出一星绿色,马上吸引了考古队员的目光,轻轻拨开周围的浮土,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粒温润的绿松石。绿松石镶嵌工艺是二里头高级手工业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一粒小小的绿松石立即引起了高度重视,发掘随即展开,一处有围垣的手工业园区被揭露,出土大量绿松石原料、半成品和废料。多学科研究已经展开,绿松石产地和加工工艺的细节正逐渐明朗,为王室控制的高级手工业提供了新的内容。结合以前发现的铸铜作坊遗址,我们已经有更充分的证据说明对珍稀原料和“高科技”加工技术的控制、对仪式用品和奢侈品生产和分配的控制是中国最早的王朝的统治者们重要领导策略。
    是谁领导了二里头的强势崛起?是谁以王者的气度,“辩方正位,体国经野”,“建中立极”,规划了这宏大有序、布局严整的都邑?是谁高筑宫垣,圈定了平民只能在远处仰望的权力空间,端坐在高台之上的朝堂之内,布政施令,乐观四夷宾服?二里头遗址一直未见大型墓葬。2002年,在宫殿区发现一座中型贵族墓,规模不大,随葬品不多,但墓主身边放置了一件绿松石镶嵌龙形器,长约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长度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成为探源工程实施以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第一重器。一般贵族尚有此重器,王者的威仪当更令人动容。
    
    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牌饰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兽面陶器和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考古队供图)
    虽然王者的仪容还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已有的发现已经清楚地显示,二里头时期的中国交互作用圈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并行发展的各文化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强势崛起的核心;原来相互影响到文化交流变成了文化中心的强力辐射和四方的仰慕和追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探源工程中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已经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日益清晰。考古资料显示,都邑的出现、礼乐制度的形成和以精美玉石制品和金属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是符合中国特色的重要文明标志。多元一体中国交互作用圈的形成和“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两个重要阶段。八十多年前,李济坐着颠簸的骡车,奔波在坎坷不平的晋南土路上,开始了艰辛的中华文明探源之旅。探源之路依然坎坷而漫长,考古人会继续上下求索,寻求新的发现和理论突破。
    (感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努研究员、许宏研究员提供良渚、陶寺和二里头田野工作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原文经删减曾以《文明的中国标签--都邑的规划及礼乐制度兴起》为题,发表在《中国文化遗产》2012年4期,作为文明探源工程宣传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