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都邑 1977年,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结束后,正在构思着中国史前文化整体格局的苏秉琦先生乘兴到良渚考察。在穿过莫角山的104国道边,他走下北京吉普,望着身边的台地,意兴遄飞,似自言自语,似问身边人:“你看杭州在哪里?”接着自问自答:“我看这里就是古代的杭州”,以他特有的高屋建瓴,预言了这片被秀美的天目山拥抱的水乡在史前环太湖地区的核心地位。 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这个著名预言不断被证实,位于杭州西北余杭县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成为当时中国史前考古学最耀眼的明星,也是中华文明探源讨论中最热门的话题。 1986年,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被揭露,发现大型墓葬11座。1987年,瑶山墓地被揭露,发现大型墓葬12座。1991年,在汇观山遗址又发现4座良渚文化大型墓葬。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数以千计,“琮王”、“钺王”,“神人”、“兽面”,轰动学界。兴奋不已的浙江考古学家们并未停止发现的脚步,以辛勤的田野工作勾勒出了更令人震惊的良渚古都轮廓:在约40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分布着130多处遗址。其中莫角山遗址为大型人工堆筑的土台,东西长约670多米,南北宽约450多米,总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相对于周围水稻田高约8 ̄10米。 从探源工程正式施行开始,良渚遗址群的深入研究便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结合的田野工作,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气度恢弘的良渚都邑画卷。 顶部为回字型结构的瑶山祭坛、良渚古城西城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画面的中心是2006年开始发掘和钻探、2007年最终确认的良渚古城。城略呈长方形,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城墙基础部分一般宽约40-60米,局部可达100多米,现存最高处约4米左右。城墙墙体主要用黄土堆筑,黄土底部普遍铺垫石头为地基,石头地基以下铺垫一层20厘米左右的青胶泥,城墙内外都有壕沟。莫角山位于城中央略偏北的显要位置,明显是重心所在。考古学家们推侧,良渚城墙土石方约120万立方,莫角山约350万立方,约需1万人工作4年! 古城东北现有一村落,芳名“美人地”,水田漠漠,时有白鹭惊起。2011年,在美人地下发现了良渚时期古河岸,有保存完好的厚木板做护岸,推测良渚古城的东面原来是低洼的沼泽湿地,良渚人在修建古城的同时,也对城外一定的范围进行了统一规划。他们在沼泽中堆筑起了几条东西向的台地作为居住地,在堆筑台地的同时形成了河道水系,以利舟楫,其情景应如现在临河而居的江南水乡。 古城周围40多平方公里的130多处遗址中,有反山和瑶山那样的贵族墓地,也有星罗棋布的村落,2010年发掘的茅山遗址是其代表。茅山有茂林修竹,聚落就在山脚之下,有居址和墓葬。山前低洼之处,发现了大片阡陌纵横的稻田遗迹,并有引水灌溉系统。稻田中竟然奇迹般地保留着30个牛蹄印,悠然成行,逶迤远去,更令数千年前良渚人辛勤耕作的情景如在目前。 茅山遗址稻田遗迹里的牛蹄印和美人地遗址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古河岸(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奇迹还不止于此。2010年发现的彭公水坝遗址向世人展示,能够在坚硬的透闪石玉器上刻出细如发丝的精美图案的良渚人,在雕琢他们的都邑时,有同样高超的技艺和更宏大的构思。水坝位于良渚遗址西北山地的一个山口,初步田野工作显示,其内部用草包青淤泥堆筑,外部用黄土包裹,与莫角山遗址的堆筑方式颇为相似。彭公水坝与先前发现的长达6公里的塘山土垣遗址,隐约构成了庞大的防洪水利系统,保障着整个良渚遗址群的安全。 良渚古城巍然屹立,其内有以高耸的莫角山为核心的建筑群,其外水网密布,沟通着处处村邑和千顷稻田,祭坛和墓地散布其间,水利设施环护外围,整体规划,万人之力,数年之功——探源工程研究以鸟瞰的视角充分展示了良渚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我们已经有了更充分的理由相信,反山大墓中执钺佩玉的墓主是可以指点河山、号令万人的王者,良渚遗址群是王者之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