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乌托邦” 桃花乐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不朽作品《桃花源记》,更让桃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了世外乐土的标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从那以后,桃花源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乌托邦”,给后来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美好想象。比如宋人谢枋得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引申开来,桃的形象更成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的象征。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一诗,把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借“桃李”喻品德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用植物比喻人才、人品时,多钟情于桃、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们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们下面走来走去,就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能感召别人。 桃李常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据说这个典故的来源是,唐代狄仁杰门生众多,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有人就向狄仁杰说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这样的诗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桃李满天下”也就成了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语了。 紫陌红尘拂面来 桃林(资料图 图源网络) 桃花是绚丽的,繁盛的,也有人把它看作是轻狂得势的象征。这个意象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中得到最著名的表现。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里的“桃千树”,就是刘禹锡眼中的得势小人。因为诗中“语涉讥刺”,他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重返故地,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好一个倔犟的刘郎!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桃花还是友谊的象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诗经》中,桃还是友谊和爱情的象征。《诗经·卫风》篇中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这里,桃是恒久友谊或爱情的信物。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更加强了桃花的友谊象征意义。 桃的道德象征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得益于《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在张飞宅后的“桃园”结义。此后,桃更获得了儒家伦理系统中忠、信、义的内涵。 桃的另一个美好意义,在中国人祝寿常用的“寿桃”里,这时候,桃是长寿的符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