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受到了红学会的大力支持,3个编剧都是红学会推荐的。 ② 2010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请到冯其庸出任顾问。 ③ 《红楼梦学刊》第一辑发行8.5万册,第二辑11万册,第三辑后销量逐渐下滑。 学术争端或危机公关 “2005年开始,红学出现了乱象。”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胡文彬说。 与其说是乱象,不如说是暴露了红学家们捉襟见肘的危机公关能力,虽然原本在他们的学术训练中,从来不需要这一项。这一年的4月,刘心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这不是这个2001年创办的科教节目第一次普及《红楼梦》,也不是这位知名小说家首次发表红学观点,但当刘心武通过央视成竹在胸地把一部名著当套娃拆解,还真的取出了一组更神秘的“秦学”,全国人民都看呆了。 红学界的应对仍按照惯有逻辑运行:2006年第1期的《红楼梦学刊》为驳斥“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观点与方法,刊发了一组文章。学者们或以为用9篇文章从论据论证到思想源流各个角度能对刘的学说逐一攻破,匡扶正统。但意外的是,此举一出,加上之前各人零零散散的媒体表态,反而使“主流红学界”仗势欺人的学阀形象深入人心。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学术争鸣的代价。1992年刘心武的《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在《红楼梦学刊》发表,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固是大为激赏,也有人展开争鸣,对于驳诘观点,刘心武在《“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自道:“我确实非常珍惜陈诏、梁归智等同志的不同见解,‘秦学’必得在坦率、尖锐的讨论中发展深化。” 但在大众媒体参与传播之后,学术争鸣忽然有了一种更简明易懂的理解思路:压迫/被压迫的二元关系。也因此,原本各种“非主流”的《红楼梦》研究,忽然有了更合适的位置来安置、阐释自己;而红学界板着面孔讲大道理的形象,绝对是公共危机应对的反面教材:顺势就被请上“权威机构”的高位,直到台下看热闹的人散了,才发现没有下来的台阶。 所谓“乱象”由此而生。纵观红学史,版本、作者、探佚……各个时期都有各种石破天惊的大故事出现,但红学界hold得住。刘心武给《解放日报》投稿时,编辑陈诏虽不认同,但亦认真编发;霍国玲《红楼解梦》出版时,胡文彬作序称“红楼不废百家言”。但这样的学术自信,在这个时代里渐渐被孤立,不再拥有话语权,动辄被“猛批”、“炮轰”所裹挟的红学会,不复存焉。 “面对别人的指责,我们现在是说话呢还是不说话呢?不说,他们就说:看吧,红学会无法反驳默认了;一说,他们就说:看吧,红学会压制围剿我们了。”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反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