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号脉(资料图) 古人称医生为“儒医”,儒者,读书人也。所以历代文人与中医药关系密切。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名士大家不仅能吟诗作赋,而且精通医药,是文学与医药学的双栖人士。唐诗、宋词、曲赋、小说所包含的医药知识、养生之道也为数不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歌涉及多方面,仅涉及祖国中医中药学内容就达100多首。他曾多种疾病缠身,自己探索医治痊愈,活到74岁(在那时74岁可算得上长寿之人了)。当时盛行服丹药以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变神成仙的风气,可白居易列举了许多著名人士服丹药中毒的事件,用诗的形式抨击了丹药之罪,宣传丹药对人体危害,以诫后人。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唐代文坛上的一对挚友。柳宗元虽遭朝廷贬斥,在柳州当个小官,但仍保持着高尚的人格。他在为当地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当时,通信联系很不方便,柳宗元采用各种方法与朋友们保持联系。当得知刘禹锡心绪不好时,柳宗元就写了一首咏物诗给他。这四句诗是:“四月将尽五月初,刮破窗纸再重糊。丈夫进京三年整,捎封信来半字无。”当时的文人大多懂中医药,柳宗元诗中隐射四味中药,希望朋友在猜谜时得到愉悦。刘禹锡看了柳宗元写给他的诗,微笑着沉吟片刻,就猜出了谜底,原来是四味中药,依次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 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有几首药名词流传于世,读来饶有兴味。“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这首名为《定风波》的词,每一长句内含一个药名,分别为:木香、禹余粮、石膏、防风、常山、栀子、海藻、甘松等。既表达了词意,又不显得牵强。 苏东坡,一代文豪。他才情勃发,著作等身,达观洒脱。同时精于医药,长于养生。在他的诗文集中,涉及谈医论药的为数不少。他撰有《苏学士方》一书,记载了有关医药杂著及一部分单方、验方,养生的内容,后与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撰写的《良方》一书合编成《苏沈良方》。在《苏东坡文集》中,有一首《赠眼医王生彦若诗》中说:人的两只眼球好比“琉璃贮沆瀣(夜间水汽),轻脆不任触,而子于其间,往来施锋镞(金针的尖端)。观者颈为缩,笑谈纷自若”。诗中极力赞叹王彦若精湛的金针拨目翳(白内障)技术。诗人不仅善医,而且医德高尚。宋哲宗元祐五年,杭州流行瘟疫,此时苏轼正好调任到杭州任知州,他毫不犹豫地献出秘方“圣散子”,救活了不少人。 在古代文人作品中,广泛涉及医理、疾病、治法,用药、养生的莫过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在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铸成的不朽巨著中,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也充分显示了其中医药方面的杰出才华和深厚功底。《红楼梦》里的老少人物,患病用药的可真不少。黛玉自幼身体虚弱,由于家境巨变成为“孤女”,从此寄人篱下荣国府。常怨命薄,心胸狭窄,无故猜忌,病情日渐加重。在八十三回中,王大夫诊病后说到:“六脉皆弦,因平时郁结所致”。说明病由气郁起。他从脉理中分析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所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怪诞,其实肝阴亏损,心气衰耗”。他写的一张脉案告诉我们:黛玉之病,由情怀抑郁而起,从郁火横串肆虐而甚,从郁积侮脾失运聚痰而进,终因肝阴亏损,心气暗自衰耗,而入全身脏腑衰竭之境地。最终黛玉怀着满腔闷气离开人间,她病逝的医理:病由气郁起,终因郁积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