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义与王道的传承 荀子与孔孟一样以古代圣王为理想,希望当时统治者能效法圣王。但在他的著作中则出现了“法先王”和“法后王”的不同提法,这使得学术界疑惑、争议。一般把荀子的历史思想概括为“法后王”,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相对立。其实,荀子不但提出与孔孟接近的“法后王”的观点,也提出了“法先王”的观点,是先王、后王并重。统计《荀子》一书,称“先王”的有14处,称“后王”的有12处。 “先王”观念的形成以历史上的圣王为摹本,凝聚了古代历史人物的一切智慧和才能,是在理想意义上而不是在现实意义上表述的,这是理解荀子“法先王”的关键所在。荀子讲礼义的起源,认为是先王厌恶人性恶的膨胀,制礼义使社会由乱到治的重要手段。“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埶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荀子·荣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荀子·大略》)先王通过礼义区分贵贱、长幼、贤愚,建立社会秩序,使人们处于群居和一的状态。在荀子看来,是先王制定礼义的,先王与礼义是和而为一,相辅相成的。为什么要法先王?他说:“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荀子·乐论》)“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荀子·君道》)荀子把先王之道界定为以仁为基础,以礼义为核心的人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所以,“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荀子·儒效》)作为儒者就要效法先王之道,“故先王明礼义以一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荀子·富国》)在荀子看来,先王用礼义教化引导民众、凝聚民众,促使民众积极进取、砥砺品行、团结一致、和谐共处,于是百姓得到很好的教化,社会得到很好的治理。可见,他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体现了礼义道德的精神,这与孔子对三代,尤其是西周礼乐文化的推崇相当一致。因此,荀子法先王,是一种向后看的历史观,是以对历史传统的理想化为基本特征的。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孔孟并没有太大差别。 对荀子来说,他更重视经验主义,可效法的圣王必须要有确实的事迹,是可据可征的才行,于是他采取了由近及远的历史观,又强调“法后王”。关于法后王,《非相篇》这样解释:“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同篇又说:“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欲知上世先王之道的途径就是“审周道”。对于“法后王”,学术界尽管一直有争论,其实荀子所谓“后王”实即周,具体是指文王、武王、周公这些周王,代表了荀子对于西周礼乐制度的推崇。我们知道,礼乐渊源很古,夏商周三代逐渐完备,至周代集夏商之大成,仁义是孔孟所论,仁义礼乐道通为一。因此,荀子的“法后王”与“法先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荀子与孔孟也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这样看来,荀子向孟子一样也是王道政治的守护者。杨倞《荀子·序》说:“昔周公稽古三五之道,损益夏殷之典,制礼作乐,以仁义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诗。至于幽厉失道,始变风变雅作矣。平王东迁,诸侯分政,逮五霸之后则五道不绝如线。故仲尼定礼乐作春秋,然后三代遗风弛而复张,而无时无位功烈不得被于天下,但门人传述而已。陵夷至于战国,于是申商苛虐,孙吴变诈,以族论罪,杀人盈城,说谈者又以慎墨苏张为宗,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有志之士所为痛心疾首也。故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观其立言指事,要极理要,敷陈往昔,掎挈当世,拔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竟不坠矣。”宋明时期在一片贬斥荀子其人其学的声浪中,也有些儒者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对他继续实事求是的分析,从某些方面、甚至基本方面肯定荀学。如南宋唐仲友指出,战国之际,七雄以诈力相倾,处士横议,异端之说充塞天下,而唯有孟子、荀子传圣学、明王道:“圣人之道不绝如缕,所幸者,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虽周游天下,穷老无所致用,而垂世教。孟子之书七篇,荀卿之书二十二篇,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专以明王道、黜霸功,辟异端、息邪说,皇皇乎仁义烁性命道德之旨,二书盖相表里矣。”他认为,在仁义礼乐性命道德这些儒学基本原则上,孟、荀是一致的,都是孔学之传人,王道的传承者。 结语 如果说孟子思想的主要成就是在孔子“仁”的概念之后着重建立了“义”的概念,注重从内在心性上探求,以“仁义”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那么荀子就是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探讨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总之,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在战国末期的开拓和推进了儒家思想的新展开,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文/韩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