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廖彬宇:从英国学者眼中的中国谈中国文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周易玄 廖彬宇 参加讨论

    另外,贵国的阿诺德·汤因比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试图以其皇皇巨著《历史研究》,揭开文明兴衰的谜题,启发人类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1973年,汤因比曾与日本的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漫谈“人类在21世纪的未来”。汤因比与池田,一个是西方人,一个人东方人,互相抛开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狭隘与隔阂,在精神自由的海洋里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对未来的全新探索。在这场谈话中,汤因比透露了21世纪对中华文明的无限期望。
    汤因比认为,中国在漫长的21个世纪里,尽管也多次经历过混乱和解体,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大国的稳定秩序之中,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
    
    汤因比(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总结了一些宝贵的中国历史经验:
    第一,他认为”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都保持着人类社会中可贵的天下主义精神,恰恰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什么是天下主义呢?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历来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精神。
    第二,他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
    第三,他认为“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都存在合理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有分寸地建立和坚守着自己的文明。”
    第四,他认为“道家思想对宇宙和人类之间奥义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试图主宰宇宙的不以为然。恰恰是中国的道家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第五,他认为“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反对针对自然和环境世界的统治和征伐欲望。”
    第六,他认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民族已经显示了,亚洲人同样可以在西方人领先的领域赶上和超越西方人,例如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日本人所显示的卓越超越能力那样(那时在1970年代,中国崛起的序幕还远远没有拉开)。”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一共形成了26个文明,其中16个文明已经死亡。作为人类文明研究的理论家,汤因比持有一种文化悲观决定论,他认为,人类各种文明最终都摆脱不了生命周期的逻辑。
    晚年,他在《西方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每个文明的发展并不是按照线性逻辑在发展的,文明兴衰的历史轨迹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每个文明面对外来挑战时的反应能力,取决于每个文明中具有创造力的少数能否动员和引导多数来迎接和回应挑战,胜利女神总是向那些能够在挑战中迎难而上的文明招手。
    根据汤因比的分类,某些社会或是古代文明面临的挑战过小,因而激发的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澳大利亚的原著居民和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而某些文明面临的环境却过于艰苦、挑战过大,因此文明的发展也非常缓慢,比如在极地严寒中生存的因纽特人(今天散居于格陵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在南太平洋群岛时刻面临海啸、火山或是其它自然灾害的波利尼西亚人。而更多的古老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已经逐步灭亡和消失了,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以及在小亚细亚如走马灯似、曾盛极一时又迅速衰败的各个古代帝国和文明,比如准军事化社会的亚述帝国和亚述文明、赫梯人的古代文明、苏美尔人和米底人形成的古代文明等;欧洲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也曾经辉煌一时,远远领先当时所有的文明形态,今天也只在岛上留下一些残垣断壁。
    甚至有些古代文明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以至于今天的人们都无法完全确认这一文明是否存在过,比如神秘的大西洲文明,人们只能根据只言片语的历史记载猜测它曾经的存在,历史的确给今天的人类留下了无穷的问号。同样,美洲玛雅文和印加文明的衰亡也让人扼腕长叹。
    汤因比同时也非常精确地指出,在一些古代文明衰落的同时,也有一些古代文明转化成为了新的子文明,而且文明的核心主体国家今天已经不再单独构成一个文明了,比如古希腊文明,今天已经转化成为现代西方文明,而希腊本身今天则是一个相对弱小和普通的国家;而在东罗马帝国基础上形成的拜占庭文明则转化成为今天的斯拉夫和东正教文明。
    汤因比同时又指出,世界上还有一类文明,经久不衰,文明的载体也始终如一,这类文明虽然古老,但充满适应和变化的能力,在面临挑战之际反而会不断重新激发活力,使自身得到更新,这样的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少数。汤因比所指出的特殊长久、适应能力与众不同的文明,就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
    所以,汤因比坚定地认为,中国应对人类文明尽更大责任。
    同时汤因比认为,中国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给人类前途以无限启示!汤因比所谓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其实正是中国的和谐智慧,也是协和智慧。这个智慧,来自于中国古老的《易经》之中。
    
    周易(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我认为,在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之中就已经有了全面而明确的指示,综合起来,就是: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保和太和”和谐精神;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变通趣时”的变通精神;“俭德避难”的节俭精神;
    “居下不忧”的无畏精神;“顺天休命”的随顺精神;
    “能屈能伸”的柔韧精神;“师出以律”的规则精神;
    “以简御繁”的统御精神;“张弛有度”的节制精神;
    “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柔进昭明”的晋升精神;“龙战于野”的斗争精神;
    “多元协和”的平等精神;“否极泰来”的希望精神;
    “周而复始”的生生精神;“志在通天”的向道精神;
    “先否后喜”的自胜精神;“言扬王廷”的雄辩精神;
    “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洁净精微”的修养精神;
    “正大光明”的人文精神;“遁世无闷”的独立精神;
    “不谗不渎”的人格精神;“居易俟命”的忍耐精神;
    “革故鼎新”的革命精神;“立不易方”的信念精神;
    “用晦而明”的内敛精神;“贞固干事”的坚毅精神;
    “雷出地奋”的奋斗精神;“天雷无妄”的纯诚精神;
    “风火家人”的整体精神;“步步高升”的渐进精神;
    “博闻广见”的阅世精神;“利用厚生”的济世精神;
    “无我利他”的致公精神;“神道设教”的教育精神;
    “迎难而上”的吃苦精神;“见贤思齐”的比照精神;
    “损下益上”的去欲精神;“慎言饮食”的养生精神;
    “体仁长人”的博爱精神;“嘉会合礼”的礼仪精神;
    “善世不伐”的自由精神;“学问宽仁”的学习精神;
    “守中保大”的中庸精神;“惩忿窒欲”的超脱精神;
    “潜龙勿用”的蓄电精神;“见龙在田”的担当精神;
    “或跃在渊”的本分精神;“飞龙在天”的引领精神;
    “亢龙有悔”的反省精神;“群龙无首”的无为精神;
    “正位居体”的正义精神;“存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参天两地”的感悟精神;“趋利避害”的选择精神;
    “小往大来”的交易精神;“天地交通”的沟通精神;
    “含章可贞”的内在精神;“神明不语”的静默精神;
    “如履薄冰”的谨慎精神;“润以风雨”的奉献精神;
    “探赜索隐”的探究精神;“穷理尽性”的钻研精神;
    “仰观俯察”的观测精神;“大君有命”的使命精神;
    “开物成务”的创造精神;“含弘光大”的气度精神;
    “和顺道德”的文化精神;“以道制器”的实用精神等等。
    汤因比告诫说,西方在经济和技术上影响和征服了全球,但是却留下了政治上的民族国家林立世界的超级难题,这个政治真空将由中华文明来补足。而只有中华文明,才能真正给予世界永久的和平。因此汤因比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这个文化就是中华文明。
    汤因比博士的这个观点,就是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早就指示的言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曾把《易经》中的这句话,进行了这样的演绎:“经济可以让一个国家壮大,军事可以让一个国家强大,唯有文化,才能够让一个国家真正伟大。有经济没文化,经济必不长久,而别人也照样看不起你;有军事而无文化,极可能会欺凌弱小,别人会对你敬而远之,也极可能暗中树敌;只有有文化,才能真正发展并运用好经济和军事,也才能真正赢得别国的尊敬与亲近。”
    汤因比最终的论点是,一个历史上一直是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也将在21世纪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将担当起在后西方时代提升人类文明的伟大责任。
    因此当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汤因比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出许多有价值的工作”!
    这是汤因比博士,作为英国人,立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对全世界提出的中肯建议。
    对于这些英国学者的言论,我们心存感激。因为这些甚至对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的学者,高度认同并赞扬了我国的文化。但我们也并不因此而沉湎虚荣,我们将更加全身心拥抱西方的科学文明与文化。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有一天真正创造出融合中西文化的新型文化。这些言论,都将成为中国创新文化的动力!
    所以我们要加大学习西方的力度,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努力革除弊政,修正本身文化中不符合现代化的因素,同时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不断发掘、研究、建构、阐释和再阐释中华文明中能够提升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因子。
    一个文明高阶段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更不是盲目崇拜古代的一切,而是在一种人类文明更高阶段结合现代因素的文明复兴运动。
    因此中华文明必定要连结现代性的因素才能在更高的阶段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世界大同。
    中华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中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精神;以及中华文明和平世界主义的天下世界观;中华文明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与追求,正如汤因比博士的预言,必将照亮整个21世纪,促进人类世界向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性方向发展。
    公正地说,西方在崛起的阶段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宪政体制、公民社会和福利国家等现代思想资源,西方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世界影响是深远的,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正好就体现在善于根据时代而不断吸取先进思想,而在学习和容纳的过程中又不迷失本位自我,最终将外来的先进思想转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而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无限扩张,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物壮则老,水满则溢”的阶段,西方文明每往下走一步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文明的衰落在西方文明上得到充分体现。而积极吸收西方了个体思想、个体公民权、法治思想和功能分化的中国,可以在整体思维、多线思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等多方面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崭新人类文明。
    我们将共同期待与共同见证!
    感谢大家!
    转自丨“周易玄”微信公众号(ID:zhouyixuanweixin)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