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七下西洋,开拓海贸 唐朝中期以后,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加上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丝绸之路也被阿拉伯人所独占,中国渐渐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到了宋朝,中国领土大大缩水,路上对外贸易道路遭到周边部族政权的封锁,以至于宋朝政府不得不将目光放到海上。于是宋朝政府大力扶持海贸,加上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长足进步,中国人很快便在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建立了自己的海上贸易圈。 可惜,好景不长。宋朝灭亡后,落后的蒙元统治者不懂海贸的意义,将中国的海关任由阿拉伯人掌控。海贸虽然未有断绝,但是主动权已经不在中国人手中。 到了明朝,国家气象为之一新。此时,原本繁荣的丝绸之路早已荒芜破败,航海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出路。 曾经繁荣一时的西域关隘,到了明朝只剩下断壁残垣(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早在明朝草创的战争年代,朱元璋就曾经和部下说过:古代的汉唐起于中原,步兵骑兵都非常厉害;如今我们崛起于江淮,除了步骑之外,也要重视水军,重视海洋! 在现存的一张朱元璋时期的明朝地图上,还依稀绘制这非洲、欧洲的位置,甚至标注了巴黎、伦敦等城市的位置。 《大明坤舆全图》的左边部分粗略的绘制了印度、非洲和欧洲(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太祖登基称帝之后,明朝政府一直致力于打击“倭寇”为代表的各类海盗,并且为此确立了由官方主导的对外海上贸易形式,史称勘合贸易。 所谓“堪合”,是古代对执照和签证的一种称呼。当时,各国使臣带领的商船必须持执照在指定时间、指定港口停泊,由明朝官方对商品进行收购,与中国的商品进行交换,或者直接兑现为现金。其中,以明朝前期与日本之间进行的勘合贸易最具代表性。 当时,日本可以生产精良的武士刀、折扇,并且有着丰富的硫磺资源,明朝政府对这类产品加以采购,所以明朝军队大量装备物美价廉的日本刀和日本硫磺制造的火药;而日本当时科技水平落后,无法将铜矿中的白银提取出来,所以只能以介于铜和银的价格将含银的粗铜卖给明朝。 明代武术著作《单刀法选》插图中的日本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朝则向日本高价出口丝绸、剪刀、针线、墨锭等等日本无法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和书籍、字画之类的“文化产品”。因为当时中国国力强大,双方的贸易往来直接使用中国货币进行结算,中国的铜钱在东亚各国都可以通行无阻。 永乐通宝(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在对外关系上,明朝更是开创了全新的模式。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年(1369年),编纂《皇明祖训》,将朝鲜、日本、琉球等十五个友好领邦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要自恃中国富强,欺凌弱小,发动非正义战争。充分展现了明朝政府对这些国家和平友好外交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