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积极欢迎外国来华贸易,明朝官方也组织过大规模的出海远洋。在1405年到1433年,在郑和的主导下,明朝政府进行了七次大规模远航,史称郑和下西洋。这七次远洋行动虽然遭到了一些文官的反对,但是依旧没能阻止明朝向海外拓展的步伐。 几次下西洋中,庞大的郑和船队用中国生产的产品高价换取了原材料,回国后又用这些原材料加工为有高附加值的成品,继续带到这些地方进行贸易。 比如说,当时丝绸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郑和船队大量进口了染料的原材料苏木;瓷器生产也是中国长期垄断的领域,郑和船队也大量采购了青花瓷所需要的呈色剂钴蓝。在这样的贸易中,明朝政府获利巨大,赚取了大量的黄金。 出土明代金锭,上有铭文:“西洋等处买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了明朝中后期,官方主导的勘合贸易被民间的海上贸易所取代。并且随着和欧洲、美洲等地贸易的展开,中国人的餐桌再一次被丰富,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食物都在明朝得以引进、推广: 苹果,原产欧洲;胡萝卜,原产欧洲和西亚;土豆、红薯、玉米、番茄、花生、葵花籽、南瓜、四季豆、菠萝、甚至于今天八大菜系都离不开的辣椒,均为明朝从南美洲引进。 试想一下,没有明朝的对外开放,以上这些食物您可就吃不着了。 历史经验,尤为珍贵 1644年,满清入关,并且逐步建立对全中国的统治。满清统治者妄自尊大,外厉内荏,可笑的进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愚昧中国民众的同时,也蒙蔽了他们自己的眼光。 明朝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早在明朝后期,人们已经知道世界有几个大洲,已经有人开始学习英语、葡萄牙语等欧洲语言,已经有人将中国和西欧的科技进行互补,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代表着中国最高远见、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却依旧愚昧的认为西洋人吃的是羊肉粉,喝的是中国茶,两腿的膝盖不能拐弯儿…… 乾隆时期,英国使团访问大清,看到了一个内里无比虚弱的停滞帝国(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过,在此小编也要多说几句。对外开放固然是好事,但是我们在吸纳“洋货”的时候也要有所坚持,不能迷失了自我,妄自菲薄。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自己要掌握充分的主动权。 纵观古代盛世的对外开放,都把主动权的掌握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汉武帝北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唐太宗灭东突厥稳定商道,还是明朝征讨海盗、七下西洋,都是为了掌握对外贸易和交往的主动权。元朝虽然经营海贸,可是海关由阿拉伯商人把持,并没有中国带来利益;清朝后期被洋人打开国门,更是让大清沦为半殖民地。 这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