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山 海昏侯墓主人身份终于确定,与“大刘”(出土印章有“大刘”字样)刘贺相关的那点西汉往事,也不由得让人产生重新观看的兴趣。 ![]() 刘贺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有两句古语,一个叫“行伊周之事”,一个叫“行伊霍之事”。一字之差,意思大异。前一句是说伊尹、周公,意思是老臣忠心辅佐幼主;另一个所说就是废立皇帝的高风险之事了。而“伊霍”的“伊”还是指那位伊尹,他曾废掉不学好的商王大甲,后来又恢复大甲的王位;“霍”就是霍光,正是这位西汉的霍光,立了昌邑王刘贺为帝,随即又废掉了他。 原来汉武帝也是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皇帝,晚年很荒唐,其中最荒唐的,是逼反了预定太子,临终时只能选一位八岁小儿刘弗陵继位,是为昭帝。不幸这位小皇帝又性命不永,死时也才二十一岁。 昭帝出人意料地死了,谁来继位?这事霍光说了算。霍光就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小昌邑王刘贺。这在刘贺,是天上掉下大馅饼,得赶紧去接。《汉书》描述说昌邑王接到朝廷的信时,是“夜漏未尽一刻”,即入夜不久,他连忙收拾东西,第二天中午出发,晡时(下午3—5点)就到了定陶,一口气跑了一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累死了不少的马。刘贺急匆匆赶路接馅饼,可是他到了长安,遇到的是权臣霍光。 霍光是谁?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沾了霍去病的光,成为汉武帝晚年身边的崇信之臣。《汉书·霍光传》记载说:“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据此,霍光其人,个子不高,长得不赖,胡须尤美,特别是此人心里特别有数,所以举止有常,每一次上殿所踩到的位置,都丝毫不差。因此他被汉武帝看重,定为身后三大顾命大臣之首。废掉昌邑王即后来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事,就见于《霍光传》。 正因为刘贺是被废皇帝,后又变成海昏侯,所以,史书对昌邑王的记载,从一开始就瞄着他后来的下场来下笔的。据《汉书·霍光传》和《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昌邑王刘贺“接馅饼”的过程,一边是快,一边是胡来。胡来中最大的事,就是纵容手下大奴才抢民女,好像到宫里他得打光棍似的。还有一项大不敬,就是到了长安东都门不哭。手下的儒生劝他说:“您这是奔丧,望见国都大门应嚎哭!”刘贺回答:“我嗌痛,不能哭。”刘贺对昭帝没感情,更要命的是不想哭还不想装,推脱自己嗓子疼。一直到未央宫大门外,才“哭如仪”。这些发生于刘贺自己人之间的对话,史书所写居然如此具体,也颇可玩味。 ![]() 刘贺画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话说,尧舜起早贪黑做好事,桀纣起早贪黑做坏事。在《汉书》的记载里,海昏侯刘贺,属于后一类的“起早贪黑”。他做汉朝皇帝的时间,仅比民间传说的李自成长一点,李据说吃了十八天饺子,就是把他该做的十八年皇帝接二连三打成“压缩包”地过了。刘贺当皇帝的时间长了几天,《汉书》给了准数:“二十七日。”二十七日,他夜以继日、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做坏事。据《汉书·霍光传》所载尚书令在大殿中宣读的罪状,刘贺二十七天所做坏事竟有二十五六件之多,这还不包括刘贺在来长安路上的那些。其中还有一句说他“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纷错),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好家伙,数量真不少,统计也够全! 废除昌邑王的现场实况,《汉书》记述是浓墨重彩。首先详细罗列废除皇帝时三公九卿和左冯翊、右扶风长官外加其他大夫名字,共三十六人,声势浩大,代表性强。之后,记述尚书令当堂宣读罪状。当尚书令念到第十四五项罪状时,当时十八九岁的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实在听不下去了,先大喊“止!”然后质问刘贺:“为人臣子当悖乱如是邪?”是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字。 这二十几宗的大罪,除了一项淫乱之外,其他有居丧不哀的各种表现,现在看只表明昌邑王缺心眼。此外还有“不素食”以及“买鸡豚以食”的罪,是重叠着陈述的。还有就是行为不慎等等。凡此种种,不说是鸡毛蒜皮,也只能算鸡零狗碎。看昌邑王当时的表现,他也实在没有想到自己会因这些事被撤职。当大臣数落过他的罪状之后,在“起拜受诏”时,他还想争辩,说:“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话语中透露的心理,满以为皇太后、霍光他们,只是对自己搞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呢。可是,话没说完,霍光就冷冷地甩了他一句:“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大概到这时候,青涩的刘贺才明白这次高级会议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 马蹄金 海昏侯墓出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