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不能当作语文来教 吟诵成为新模式 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纸古文,而需要一个载体。在多地增加考试比例分数的情况下,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避免教与学再次走向“死记硬背”,成为不少一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面临的新问题。 “自2009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到底该如何教才有成果。目前较成熟的有小学阶段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祝安顺说,这套教学法是由华南师大附小的陈琴老师20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它以朗读、表演读、因诵读为主,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诵读兴趣,提倡通过对话或游戏等方式带孩子诵读。避免了“死记硬背”,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在吟诵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游戏中学习传统知识。 “国学教育需要的是文化课,而不是文学课。”祝安顺特别指出,从内容上看,传统文化教育不等于语文教育,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成语文来教。现阶段,不少一线的语文老师仍然习惯于用讲授的方法教学,用讲授的方法给学生灌输传统文化不仅事倍功半,而且无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记者看到,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特点,教材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在语文特级教师陈琴负责编写的“中华经典素读”教材中,一些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广、有生命力、便于诵读的文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按照蒙学识字、诗律、文化常识、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中华美文等分类层递编排。学生利用晨读课、诵读课让教学尽量在课堂完成,以朗读、表演读、吟诵为主,通过对话或游戏等方式带领孩子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