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们通过的《世界伦理宣言》中作为基本原则为各国所接受,成为普世共尊的行为观,这表明儒家思想在今天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指导和积极的影响作用。儒家文化在中国渊源流长。早在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烽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的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其中儒家文化创始人,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杰出、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因此他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由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归结起来体现在一个“德”字上。市场经济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而儒(人需)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最好的诠释,儒学更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市场经济浩繁复杂,研究者、实践者不计其数,其基本目的可浓缩在一个“财”字上。简单看,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就是“德”与“财”之间的关系。
    那么,“德”与“财”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早在两千年前,儒学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中就有精辟的阐述。《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明确说明了“德”与“财”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棵树,德是本,财是末,意思是说“德行”是树根,“财”是枝叶花果。
    如果进一步探讨“德”与“财”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企业如果有德(即“德”),自然会吸引聚集各类人才(即“人”),有了人才,就能发现、培育、保持、扩展市场(即“土”)。在古代,我们是农耕社会,“土”指土地,因为有了土地才能生产财富。现在是商品社会,“土”指市场、商机,一旦抓住商机,诚信经营自然能获得财富(即“财”)。你有人才,又有市场,自然钱会追着你跑,财源滚滚而来。有了财富,就企业而言,就有能力解决员工福利,提升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就政府而言,就有能力解决民生问题(即“用”),就有能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以我们说“德”是大树的根,“财”是大树的枝,根扎牢了,树自然会枝繁叶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财生”等等。经济的繁荣发展,财富的获得并不是终点。儒学典籍又进一步教导我们怎样永续循环发展好“德”,提高“财”的合理利用与再次获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企业而言,就是怎样做成“百年老店”。《大学》中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关键是财富的分配和使用。作为企业,如果把财富用在产品品质提升、用在回馈消费者、回报社会上,人们就会带着微笑,心甘情愿地再把钱捧给你,因为你赢得了客户的心。如果把财富用在提高员工福利上,让他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他就会一辈子跟着你,你将获得的不是员工一个人的心,而是他整个家庭的心。你们聚集的将不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众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德行越深厚,财散的越多,人才就会聚得越多,市场就会越大,财富就会更多,这样繁茂的财富树,就会硕果累累。以前中国民间崇拜的财神是范蠡—陶朱公,数获致千金,而每富则“分散于贫困疏昆弟”,因此历史上称他“三散财、三聚财”,也就是“舍得舍得、舍而又得”的道理。早在两千年前,儒家就指出“和为贵”、“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然而今天我们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缺少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当然也包括法律,然最高的法律是道德,最低的道德是法律),人们往往以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市场秩序、坑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以换取一己短暂的经济利益,正如圣人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人们只顾赚钱,将会是什么结果呢?《大学》讲到:“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结果就是四个字“灾害并至”,灾难必将出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有德才能发展,有德才能生存。儒家所倡导的思想道德规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同样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民族企业的振兴也急需从优秀的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智慧。我们相信,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德”“财”兼有,也就是“儒”和“商”的完美结合呢?六个字,或者叫五加一,就是“仁、义、礼、智、信”,再加一个“俭”字。
    首先,要做到“仁”,以仁存心。
    “仁者爱人”。“仁”就是想着自己,也要想到他人,也就是孔子所说:“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首先要做个好人。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的“人”是爱人类的概念,也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回到政治上来说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孔子的仁爱思想和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是多么的相似啊!
    “仁者爱人”从商道来说,爱人、爱护顾客才能赢得顾客,才能拥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人(买者和卖者)、财(货币)、物(商品)的运动,这个运动的中心是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儒商、实业家卢作孚办企业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这一宗旨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是超时空的,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松下幸之助说:“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乃是服务的报酬”。美国柯达公司承诺是“请你按一下按钮,其他的事全由我们负责”。海尔公司就开发出了“地瓜”洗衣机。他们的服务观念多强啊,替顾客想的多周到啊!然而,至今有的商家仍不知“以民为本”的道理,口头上喊着“顾客是上帝”,却干着“坑你没商量”的勾当,结果顾客越来越少,最终破产倒闭,这就是“失民心”带来的经济恶果。“仁者爱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1929年,日本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许多企业被迫降薪减员,松下公司也库存积压,举步维艰。主管们提出“生产减半,工人也减半”的建议,而病中的松下幸之助坚持“生产自即日起减半,但一个工人也不能解雇”。员工们怀着感恩的心加倍努力工作,经过一番苦战,公司库存销售一空,渡过了难关。对待员工的仁爱之心,帮助了企业起死回生。
    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或企业,只要能用心感受大众的需要,就能发现商机;只要考虑到用户的便利,产品就会符合客户的需要;真能处处替人着想,就能自觉保持产品品质和服务的优良;真能体谅和爱护自己的员工,一定也会得到员工的忠诚回报。
    第二,要做到“义”,以义取利。
    义者,宜也,就是合乎天理,顺乎人情,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损人利已。“君子重义轻利”,儒商主张“以义统利、义以生利”。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想赚钱,这无可厚非,但钱怎样赚,利怎样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要讲正气、讲正义、讲堂堂正正。对于不义之财,孔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告诉人们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也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除贫贱。孔子还教导我们要牢记“见利思义”,要经常想想自己的一切所获是否应得?今天,如果我们的企业都能随时省躬自己的所得,不贪无义之财,不取非法之物,经济秩序就会井然有序,民众利益就能切实保证,当然企业自身利益也会保证。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由于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思想的影响,在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时,不落石下井,救活了几百家塑料生产的同行企业,因而获得“救世主”的称号。他这种义薄云天、有情有义的人才配做首富。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直接出发点和目的,这是支配整个市场运作的动力机制。但这种动力也可以助长一些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已、为富不仁的思想行为。从而不仅败坏社会风气,也会破坏市场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运行秩序。因此,必须对人们的求利趋向加以引导和规范。而这种引导和规范主要是靠“义”,也就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应自觉地以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应当将守法经营、公正交易、照章纳税作为毫不动摇的精神支柱,因为只有合乎道德的经商行为才能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利益。“义”是生利的大道、正道,只有彻底杜绝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的行为,这样的企业才是成熟的企业,这样的市场才是和谐有序的市场。
    第三,要做到“礼”,以礼规范。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这种交往都必须在严格的规范下进行,即“礼”的规范下进行。何谓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多么重要啊。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领导要像个领导,员工要像个员工,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作为社会成员,人人应当按照“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来做事,不仅懂得什么该做,也知道什么不该做,人人应当严守自己的人伦操守,各行各业敦伦尽份,最终通过“礼”的规范来实现人与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不讲规矩,人能成才吗?没有秩序,天下能安宁吗?“周天子、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长的朝代,“礼”的功劳不可埋没。“礼”在市场经济中,则表现为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制度。现代的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合同经济,交换关系复杂多样,交换主体千差万别,交易只有在规范的制度下才能正常进行,整个市场秩序才能健康稳定。
    “礼”在企业中,不仅表现为规章制度,还体现在企业的伦理关系上,人人、处处都要以“礼”行事。古代的“君臣”关系,在企业中就是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就是同事关系。家庭伦理对应企业伦理,表现为上级爱护下级,下级礼敬上司,服从上级安排。部门之间有序分工合作,视同手足,互相支撑,上下级同事之间以礼相待,团队气氛融洽和谐。
    “礼之体为敬、礼之用为和”,“礼”是内在恭敬心的外在表现。作为企业,对外要尊重客户,正所谓“和气生财”,对内要礼教员工,处处以和为贵,对同行也要公平竞争,共同繁荣,互利共赢。因此,“礼”是市场运行的保证,是企业伦理道德的外在表现,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要做到“智”,以智明理。
    孔子说“好学近乎智”,增长智慧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光有智慧不采取积极的行动,不认真去实践也是不行的,应做到“知行合一”。既重视“学”,也重视“习”,两者不可偏废。因此,《论语》首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后一定要实践,这种成长的快乐无法形容。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商场如战场,决策与执行决定了企业的命运。靠智慧科学决策、精心管理、坚决行动,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知行合一”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美国管理理论家德鲁克的观点也与儒家重行的观点如出一辙,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正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的权威就是成就”。现代著名儒商、船王包玉刚的“登陆战”决策正确、行动果敢、胆色过人、业绩绝佳。儒家心法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真正的智慧。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各种情况随时可能出现,经营者如果时时秉承这样的心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先找自己的问题,从自己的不足下手,不抱怨外面,不指责他人,认真反省自己,积极改进错漏。若能这样,企业才能成为个中翘楚,业中榜样。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市场竞争中不是被对手打败,而往往是自己打败自己,企业家应学到大智慧,靠智慧经营管理,才能长盛不衰。
    第五,要做到“信”,以信为誉。
    “诚者不伪,信者不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儒家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中国字的构成很有意思:一言一成为“诚”,一人一言为“信”,一个人说出话要办到是“诚”,一个人说话算数叫作“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又信”。宋朝二程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就是真实不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做诚信之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才能感动人。这就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儒家这种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誉至上的要求完全一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现代经济活动中,由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现代化,人们交往的地域已扩展到全球,人们接触的频率越来越高,人口流动性愈来愈大,许多人彼此尚未熟悉就要共事、合作,很多情况下,甚至要与尚未见过面的人谈判、签约、交易。而所有一切之所以能够正常运作,就是因为人们都遵守一条共同的规则:诚实守信。中国人经商做生意,自古就讲公平诚信。如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至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相反,在市场交易中不讲诚信,见利忘义,掺假玩蒙,正常交易无法进行,市场经济就难以维系。正如米阿前在评价“欧典事件”时表示,信誉的丧失对一个企业来讲是致命的打击,企业多年来花费巨资构建的品牌形象一夜之间轰然倒地。实践证明,没有诚信的企业可能逞一时之快,却不能长久,犹如没有土壤滋养的花卉迟早会凋零。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商之道也”。又云“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今人云:“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诚信是立身处世,从政经商之道理。“印尼钱王”李文正正是把“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银行家出售的不是金钱,而是信用”作为经营银行的信条,使中央亚细亚银行从一个小银行跃升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和能源批发交易商、资产规模达498亿美元的美国安然公司由于诚信的缺失,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显然,对儒家“诚信为本”道德准则的弘扬,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在市场交易中的信用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六,要做到“俭”,以俭持家。
    每个人都知道经营企业要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这正是儒家的一贯作风。孔子从来主张爱民、节财。齐景公问他如何治理国家,他回答“政在节财”。有人问“奢侈显得骄傲,节俭显得寒酸”,叫夫子任取一个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俭”。今天,商品经济实质是一种资本经济,而且充满风险,只有在较充分的资本积累下,商品生产才能发生、维持和发展。儒家“节俭自律精神”的发扬,一方面可以促使经营者节约开支,把更多资本投入再生产;另一方面可以养成一般民众的节俭风气,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丰富的资金来源。儒家还强调“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也是企业家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于激发和培养经营主体的勤奋坚韧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海外的一些著名华人企业家就经常以“君子自强不息”的警句自励,克服种种艰难,鼓舞自己不断向前。如创办云顶集团的林梧桐先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再如号称“世界八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刚先生,是中国宋朝开封府尹包拯的第29代嫡孙,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他秉承父亲包兆龙生前立下的遗嘱,把其父生前穿过的衣服送给孙子们留念,孙子们接过一件件衣领袖口都磨破了的衣服,个个都泪落衣襟。包兆龙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儿孙们不要忘记中国人勤俭朴实的生活美德,不要忘记创业的艰难困苦。综上所述,当一个企业能做到以仁存心、以义为利、以礼规范、以智明理、以信为誉、以俭持家,就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企业,就做到了以德为本,这样的商家就叫“儒商”,这样的企业必定大有发展、能利益百姓、能长盛不衰。(作者:董立新,山东省庆云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