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绩(187-219),字公纪,三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汉末年庐江太守陆康之子。三国时被东吴孙权任为郁林(今玉林)太守。陆绩身材高大,武艺出众,以孝亲、廉政、好学等著名。他博学多识,除了处理日常政务外,还集中精力埋头著述,通天文、历算,制“浑天图”,注《周易》,撰《太玄经注》等。为官期间,在岭南传播儒学文化和道家文化,以诗书造士,从者云集。 公元208年冬,孙权任命陆绩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两千人。陆绩知晓孙权用意,也知道镇守郁林是一个重任,便欣然到任。郁林地处岭南边陲穷困山区,土地广袤,气候炎热,导致病菌肆虐,疫痢流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陆绩走马上任郁林后,立即付诸行动。首先,跋山涉水到各县体察民情,安定地方;其次,带领民众筑固郡城,兴修水利,挖掘水井;第三,实行轻徭薄赋,减轻疫情传播等有利措施。新官上任“三把火”,陆绩的行动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因而深得百姓尊敬和爱戴。当地百姓出于对陆太守的热爱,把他开凿的井称为“陆公井”。五代时,当地知名的南汉判史刘博古为纪念陆绩幼时“怀橘孝母”的孝道故事,又在“陆公井”边栽植橘树,称之为“橘井”,当地人因此又亲切将此井叫做“怀橘井”。 陆绩任职郁林,为官清正廉洁,为民鞠躬尽瘁,因而州郡得治,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利益,繁忙的军政事务以及山区的瘴厉之气,日渐消损了他强健的身躯。孙权知道后,便下令让他回乡休养。 陆绩带着妻儿抱病还乡时,收拾了全部家产还没装满半船。只可惜船行千里,如果装得太轻,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跌翻,连掌舵的艄公都不可思议地催说:“陆太守所带家产还不如一介寒士,得想办法增加一些重量啊!”于是,他们商量着买了日用的一担笋干,两只大瓮,装进了一些咸菜压住船舱,但是船还是太轻,吃水很浅,这时陆绩恰巧看到岸上有一大堆石头,便请人帮着搬上了船。待船只装上大一块块大石头,便稳当当地载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回到了老家吴县。等到船只靠岸,陆绩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也能清廉守节, 舍不得丢弃这些石头,就让大家运到家里,并挑选最大的一块立在自家门前,以示见证。 陆绩做官用“以石压船”代替“衣锦还乡”,家乡的老百姓见他离任回乡运回的都是普通的大石块,都啧啧称赞他的清廉,并把陆家门口的石头称为“廉石”。陆绩还乡不久,“豫自知亡日,乃为辞曰:‘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又曰:‘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年三十二卒。”(陈寿:《三国志•吴书十二》)陆绩英年早逝,遗下年幼儿子陆宏、陆叡与幼女“郁生”。 后人为了纪念陆绩,将故宅定为家庵,称作“怀橘庵”。 “廉石”被后世视为为官公正廉洁的象征。《新唐书•陆龟蒙传》有关于故事的记载:“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也记载,陆绩“出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载石为重。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明弘治九年(1496)夏,监察御史樊祉到苏,听说陆绩和“廉石”的故事,命人将“廉石”从陆氏旧宅移至城中察院场,特意建造了一座亭子,将石头放置其中,令人刻上醒目的“廉石”两字并着上了红色。落款“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六月,赐进士弟,文休郎巡按监察御史樊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苏州知府陈鹏年又将此石移入苏州文庙。“廉石”经历了千年风雨和历史的变迁,几易其地,完好无损,陆绩故里父老乡亲始终如“宝石”一般呵护着它,并成为我国廉政文化史上的千古佳话。 古往今来,仕途官吏与文人雅士以诗词歌赋赞美陆绩廉洁品质的数不胜数。《郁林州志》记载:“洁民爱民,尊贤礼士,州人立有碑。”明代天启年间(1621)来郁林任知州的杨于陛曾写《题廉石》诗赞:“炎荒之地有寒山,更有陆公一片石。朝夕往还唯丈亲,米颠下拜我尤癖”。清代周锡《郁林石》诗最有代表性:“郁林何为石亦传,太守廉名善政全;姓字其知陆公纪,仕吴直道为之先。一朝出为郁州牧,民饥民寒苦不足 更悯郡人未知学,诗书旦暮变其俗。政成化洽解组归,渡海舟轻行李稀;取得山石置帆底,廉光久与日齐晖。今守古守等贤良,郁林之歌歌且长;风骨崚嶒石可见,我民见石思无疆!”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北抱柱有对联:“红药当阶越鄂相辉堆绣被,青峰架石郁林遥望迓归舟”,对句中用陆绩廉石之典,款署“狮子林厅壁乙亥嘉平敬题,彭谷孙并书”。2006年“香山红叶杯”廉政诗词楹联大奖赛诗词入选作品中有闫自忠《东吴陆绩“廉石”赞》曰:“陆绩清廉史久闻,一船磊石贯于今。风高浪急波难渡,节重名荣律谨遵。拒贿肃贪宝镜亮,修亭刻记世人钦。玉台文物千秋在,铮骨嶙嶙戒后昆”。这些诗词佳句升华了廉石文化精神的一种永恒的灵魂,成为千古传颂的绝句。 如今,廉石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昭示着廉洁精神和气节,蕴含着民族文化链的一种生命特质。它影响着一代代陆氏后人,也影响着吴地百姓的民风民俗,更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就廉石故事指示当地政府:“对这块石头,要妥善保存,并发挥作用”。2002年9月8日由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8名会员历时两年多策划和编写的《郁林廉石魂》刊载在《文化时空》上。2004年夏,第28届世遗会在苏州举办,廉石所蕴含的吴文化精神在世人面前得到了深刻的展示。2006年夏,苏州广电总台举办了“廉石之声”电视文艺晚会及“廉石”对联评选活动。“2010年2月25日,由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玉林市委、市政府,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30集电视连续剧《廉石传奇》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开机。”(玉林广播网,2010.03.10.)2014年6月,“电视专题片《话说廉石魂》在玉林市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基地(市委党校内)开机。这是一部弘扬反腐倡廉精神、有效推动廉政建设的专题片,是玉林市纪委、玉林市文化局作为2014年党的生日献礼的礼物。同时,这部专题片把由玉林廉石引发的一系列事实浓缩起来,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廉石,了解三石文化(即郁林石、廉石、压舱石)。”(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4年06月17日)一块无言的石头,屹立于历史的风雨中,它有不言而喻的“真善美”。“廉石”精神及其价值在我国历史上得到的认同与尊重,岂能与金钱与名利相比? 《官箴》载:“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字字警策、句句药石的《官箴》被历代官吏引以自戒的座右铭。《菜根谭》载:“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子。”警示为官者不应贪恋名位,贪恋名位的实际上不是一个好官员。又载:“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警示人们不要贪得无厌,特别是为官者更不要贪婪迷恋于金钱,得到了黄金还怨恨没得到美玉;迷恋于官位的,已封了公还怨恨没有得到侯爵,这种豪门权贵岂不是自甘沦为乞丐了吗?而大众百姓粗茶淡饭、布衣裹身的生活,却感到香甜可口,温暖幸福,并不亚于王公贵族的快乐。老子讲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是对那种穷奢极欲的自然辩证析理。所谓“富者多忧,贵者多险”;“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等,都有悖于儒家“志于道,据于德”的追求。 (宋冬梅: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尼山学者团队成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