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的三伏天儿总是相似的,而度过这种三伏天儿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回过头想想,老北京人过三伏也是蛮丰富的。 吃河鲜儿 属于老北京的那些“市井游乐园”,到了三伏天儿也照旧热闹不减。那时候,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并称为老北京的消夏“四胜”,其中还要属什刹海最具人气,而什刹海里的郑记河鲜儿又是出了名的火。 在蓝色的小碗底铺满碎冰,放上河鲜儿(河鲜儿究竟是什么?它可不是海产品,而是由这四样组成:剥了皮的核桃仁儿、扁杏仁儿、鲜菱角米、鲜老鸡头米)再撒上白糖,吃一口,别提有多透心凉了! 吃瓜 三伏天儿吃西瓜是标配,买回家先别急着吃,用水桶或大盆镇上个把小时,等一家子到齐了,围桌坐一圈儿,再天南海北的边侃大山边敞开了吃。除了西瓜,各种香瓜——白沙密、羊角蜜、黑蹦筋……也是又脆又甜。吃之前讲究用手掰成两半儿,刚掰开一个小缝儿,那香味儿就扑鼻而来啦。 吐出的西瓜子晒在窗台上晾干,留到冬天炒瓜子用。 资料图 吃雪花酪 雪花酪在过去属于低端消费,比起“土豪”们花两三毛钱买的冰激凌,同等大小的它只需花费两三大枚,能不“受宠”嘛~~ 吃冰棍儿 看这小标题您可能会说,冰棍儿啥时候没有,现在的种类多得很。然而种类虽多,味道却不似当年浓醇。尽管那时的冰棍儿贵的五分钱,便宜的三分钱,却也不是日日都能享受。倘若省下这钱改买一毛钱的菜,够一家子吃的。那会儿奶油冰棍儿的奶油味儿,小豆冰棍的小豆味儿,又浓又香;红果冰棍儿更是货真价实,甜中带酸,吃进肚里顿时已凉快儿了大半。 资料图 喝冰粥 “雪莲阁”卖的冰粥是三伏天儿人人都要来上一碗的“消暑神器”,用江米、薏米熬成雪白色的粥,放入去了苦心的莲子、玫瑰木樨和各种果脯,不光吃起来够凉够味儿,仅是看它那晶莹剔透的模样,就足够垂涎三尺了。 喝茶 说起老北京的茶馆,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有“雅座”、“散座”之分,用途也不一。而三伏天的首选无疑是那些郊野茶馆,简称“野茶馆”。人们搭起凉棚,或者租张苇席铺在树荫下,沏壶茶放旁边,困了就睡一小觉,等太阳落山了再回家,别提多滋润了。 资料图 喝“井拔凉” 在胡同里还有井水的年代,刚提上来的井水带着阵阵凉气儿,喝上一碗,打心底感到凉爽。特别是吃面条的时候,将面条在水里过一下,一回觉得不够凉就再过一回,直到热气渐渐消去。 搭凉棚 搭起凉棚,满院子凉快儿。棚间的花花草草,香气袭人。坐在棚下,人手一扇,多用竹叶编成。老人扇着蒲扇,边赶蚊子,边和蔼地看着趴在膝头渐渐睡去的孩子,仿佛时间也慢了许多。 资料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