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华文史网 胡星斗 参加讨论

    反思姜太公 
    中国兵家之父应是姜太公。司马迁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为本谋',又说,灭纣前,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计谋居多'。 
    胡鱼研究姜太公,发现他是中国政治军事谋略的典型代表,反思其思想言行,获益颇多。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其祖先在尧舜时做过大官,因与大禹一起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因此部族又以吕为姓。姜太公年轻时在殷商朝廷做官,因屡次劝谏帝纣不听,反被忌恨,于是他逃到东海之滨,垂钓于尚湖(以他的名字命名,位于江苏常熟县境内)之畔。后来,姜太公又回到中原,寻访有为明君。在这期间,为生活所迫,他先在商都朝歌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开铺卖食。直到七十二岁时,姜太公听说周文王为仁德之君,他便西奔到达歧山脚下。不久后得知,周文王经常到渭河北岸打猎,姜太公于是天天到渭河钓鱼,等待着遇到文王的机会。这是一个类于守株待兔、相千里马的故事。一天,文王的车马果然浩浩荡荡地驱驰而来,此时,姜太公不但不起身拜谒迎送,反而故意看也不看一眼,此举引得周文王下车主动与他攀谈。文王问道:'你乐于钓鱼吗?'姜太公答道:'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天,我垂竿而钓,与此十分相似,并非乐于钓鱼'。文王又问:'钓鱼与志趣有什么相似之处?'太公答道:'操钓在手,有三种权谋变化:有以厚禄竭人才智的权谋,有以视死如归精神鼓励士兵的权谋,有以高官显位降服能人的权谋'。姜太公一边说,一边观察文王,见文王正洗耳恭听,态度谦虚,并且对陌生人的高谈阔论毫不介意,他便继续侃侃而谈:'只要鱼吞食诱饵,就会受到鱼线的牵制;同样的道理,只要给大臣以厚禄,他就会屈服于君主。所以说,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报;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一席话,打动了文王的内心。俩人越谈越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年届古稀的姜太公得以施展抱负,运筹其经天纬地的韬略。 
    姜太公真不愧为中国谋略之先祖!他以高官、厚禄、精神三者笼络使用人才,充分利用了国人人性――世俗、迷恋官禄的弱点,撄得了人心。不过,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所谓'爱才'都太过功利主义,都是为了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并不是真心的,因此,他也时常流露出对英雄豪杰的杀戮思想。 
    在《六韬》一书中,太公认为王者应做到韬光养晦,威而不猛,胸怀天下,清静无为,他说:'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又说:'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博,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这是多么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深谋略呀!帝王要象龙,高高在上,变幻莫测,让人感到神秘、恐惧,情不自禁顶礼膜拜;中国从古至今的统治者不正像红衣主教一样言行诡秘、心狠手辣吗?中国人运用智谋、心计之炉火纯青,竟达到了'不智'(看不出运用了智慧)、'不谋'(用谋于无形之中)――即不留痕迹的最高境界;并且善于运用'卑'、'伏'、'愚'欺骗对手。 
    姜太公还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柔武战略,提出了分化瓦解打击敌人的许多具体措施以及战术。他说:'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他指出应'亲其所爱,以分其威'(拉拢对方的爱臣以瓦解他的威权),'收其内,间其外'(收买敌人朝内大臣,离间敌人朝外将帅),'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欲其西,袭其东'。这些谋略之高明,在现代西方兵书中也几乎无出其右者!让人感叹中国人之聪明!只是但愿国人不要把'阴其谋'全都用到了社会生活中。 
    胡林翼说:在传说为姜太公所作的《三略》一书中,太公阐述了重用贤才的思想――'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罗其英雄,则敌国穷','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但是,他也表达了对有才干之士的抑制甚至杀戮的思想,如'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敌国灭,谋臣亡',这些可以说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屠戮功臣的谋略,刘邦、朱元璋按此教导几乎杀尽了开国文官武将! 
    蔡鄂说:《三略》重视运用奖赏和惩罚两手,所谓'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我总觉得这种'赏'也是利用了人性弱点的阴谋,这种'罚'也是'杀贵大,赏贵小'的权宜之计,而不是尊重人、尊重军法。姜太公云'非阴谋无以成功',看来中国人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阴谋诡计。 
    姜太公不愧为中国人的导师! 
    柯林斯等论孙子 
    美国国防部召开'孙子的战略思想'研讨会,与会的有:艾奇逊,谢伟思,文森特,戴维斯,马歇尔,麦克阿瑟,史迪威,赫尔利,魏德迈,顾维钧,胡适,艾森豪威尔,威斯特摩兰,科林斯等,杜鲁门总统发来贺电,电文称:'孙武不仅是东方兵圣,而且是世界军事思想的先驱代表人物,他影响了古代,将更长久地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思想依据'。 
    研讨会开始后,科林斯首先发言,称:'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思考比他更深刻'。 
    顾维钧说:'有一个'孙子练兵'的故事,对后人启示很大。孙子原是中国春秋末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因陈国内乱,陈完逃到了齐国,改姓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又被齐国国君赐姓为孙。一次,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了吴国,经大臣伍子胥的推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读罢兵法,虽赞不绝口,但也怀疑作者是否只是一个理论天才,于是,他召宫女一百八十人,令孙武操练。孙子将宫女分成左右二队,命吴王的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称为左姬、右姬;又设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镰刀戟,列于阵前,以壮军威。宫女们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孙武于是当众宣布军法:一不许行列不整,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违背军令;然后他亲自教习了'前'、'后'、'左'、'右'、'坐'、'起'等项'约束',并三令五申之。演练开始,击鼓宣令'右',宫女们掩口嬉笑,行列参差不齐,孙武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于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击鼓宣令'左',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孙武大怒,叫道:'执法者何在?'执法者前跪,孙武大声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但现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听从,这是士兵的罪过。按军法当如何处置?'执法者答:'当斩!'孙子喝令:'士不尽诛,罪在队长,将左右二姬斩首示众!'力士们不敢违令,便将二姬绑缚。吴王在台上观看操演,忽见斩爱姬,大为惊骇,让大臣持符驰救。孙子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于军前。宫女们见状,无不大惊失色。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队长,并申令击鼓,女卒们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毫发不差,寂然无声。于是,孙子向吴王汇报道:'兵已整齐,愿王观之,唯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这就是孙子练兵的故事,它说明,任何组织,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会失去凝聚力和行动力;只有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才能破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孙武连被中国古人污为'小人'的女子都可练成'赴汤蹈火'的士兵,更何况男子汉呢!吴王不得不承认其'通天御地之才';孙子于是被封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成伐楚'。 
    麦克阿瑟说:'中国人是战争奇才,我深为佩服!顾先生,请问孙子攻打楚国,后来如何?' 
    '伍子胥请教如何伐楚?孙子说:凡用兵,先除内患,后可外征。现吴王之政敌掩余在徐国,烛庸在钟吾,随时准备叛乱,因此必须先将之除掉,伐楚才无后顾之忧。于是,吴国派兵擒杀了掩余、烛庸,并灭掉了徐国和钟吾。可此时,孙武仍不主张贸然兴兵,他认为己方民力疲惫,敌方士气未消,因此必须积蓄力量,待机而起。他派部队反复袭扰楚国边境达六年之久,使楚国兵疲力惰。一年,楚之属国蔡国反楚,向吴求救,孙武乘机兴兵六万,杀向楚国。吴兵擅长水战,但逆水行舟,速度太慢,达不到快速机动、出其不意之效。于是,孙武下令舍舟登陆,千里直趋汉阳。楚将听说吴军舍长取短,大笑孙武徒有虚名。孙子兵至大别山,先派敢死队员三百名,击败楚军先锋,然后将计就计,设下圈套,趁敌夜间来劫营而大败楚军。楚之主帅只身逃脱。在进攻郢都、纪南城时,孙武引漳江之水灌入城中,楚王弃城而逃。这是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借水歼敌之先例。 
    大败强楚之后,孙武退隐归山,不知所终。据载,孙子还曾力劝伍子胥急流勇退,可惜未果;伍子胥后来也预见到吴国灭亡的结局,被吴王杀害。' 
    麦克阿瑟:'孙子不仅在言语上表现得聪明异常,而且从行动上也显得大智大睿!我听说中国人崇尚急流勇退,这也是中庸之道吧!我们西方人不太理解,万一有更辉煌的前程,不就半途而废了?' 
    胡适:'老子称'功成而身退',这也算中国特色的智慧吧。汉朝的张良建朝后杜门不出,得以善终,而韩信及诸王均被剪灭;明朝的刘伯温即使退隐,也未得善终,其他如文臣第一的李善长、武将第一的徐达等皆被杀戮。中国有句话叫'功高震主','家天下'或许只能如此吧,至于说耽搁了前程,这是必然,不过也没办法,脑袋更重要'。 
    众人哈哈一笑。 
    科林斯宣读他的最新论文:《论孙子的战略战术》,大致是: 
    未战庙算,知己知彼。 
    中国古代作战前,要在庙堂举行谋划会议,称为'庙算'。庙算不仅在于准确地分析敌情,还在于如实地了解自己一方的战斗力和其他主客观条件,做到成竹在胸,未战而先胜。 
    孙子认为,'五事'、'七计'是知胜之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也就是说,决定军事组织效能的因素有:政治背景,人心所向,战略方针;智、信、仁、勇、严等将帅的素质;环境,条件,天时,地利;军法制度,职责划分,等等。除此之外,孙子认为,还可以通过'相敌'、'角之'、'用间'等方法来获取情报,从而稳操胜券。所谓'相敌',即直接观察敌情,孙子列举了32种敌情观察法: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半进半退者,诱也;鸟集者,虚也;旌旗动者,乱也……。所谓'角之',即通过与敌人小规模直接较量而知敌我的实力及特点,孙子说:'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所谓'用间'即使用间谍,从而获得许多绝密的军事情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