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研究儒学 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大学开始设立研究中国的教学和研究机构。1876年,耶鲁大学成立美国第一个“汉语教学研究室”和东方学图书馆,主持人是传教士卫三畏。该校出版了12册系列汉语教材,被许多大学采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部委托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合作编写《中国手册》。1877年,哈佛大学筹集“汉学教席”启动经费,1879年聘请中国宁波举人戈鲲化前往任教。该校的“东亚地区研究课程”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该校的“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在美国汉学界久负盛名,与北京燕京大学(教会大学)合作招收研究生,在美国不定期出版《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在中国出版《燕京学报》,编印《汉学引得丛刊》,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89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设立“阿加西东方语言文学教席”,由英国人傅兰雅执教。该校“远东研究中心”和“中国研究中心”著述颇丰。1902年,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殿龙中文教席”,由德国汉学家夏德任第一任汉语教授。该校设“东亚研究所”。尔后,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密歇根大学、密执安大学、夏威夷大学等30余所大学相继效尤。20世纪70年代,开设汉语专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已达260所,90年代增至486所,遍布39个州,汉语进修生人数超过1.7万。(注11)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艺术、宗教、法律、农业、教育等,一步步走入了美国。美国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研究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20世纪以来,一些美国商人和企业家设立各种基金会以资助对中国的研究,如1911年建立的纽约卡内基基金会,1913年建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1936年建立的福特基金会等,资助研究机构有“哈佛燕京学社”、“太平洋学会美国委员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美国中国语言文化教师协会”等90余个。美国众多的研究中国的教学和研究机构,近百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汉学”、“中国学”家,如:亨德、柔克文、赖德烈、斯特朗、拉铁摩尔、费正清、卜德、芮沃寿、李文森、柯文、史华慈、江康湖、卫理、宾板桥、傅路德、狄百瑞、陈荣捷、毕汉斯、韦慕庭、陈绶颐、宓亨利、顾立雅、克雷克、贺凯、毕乃德、梅谷、刘泽前、普里查德等,真是群星璀璨。 美国的汉学研究肇端于传教士时代,兴盛于高等学校对汉学纷纷设立讲席和成立研究机构的时代。美国的汉学家人数,超过了西方其它国家,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北美汉学家辞典》就收录了500人。美国现有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课程,“中国通(China specialist)的人数已达3000多”。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1877年起筹款设汉学讲席,该校的东亚地区研究课程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该校哈佛燕京学社硕果累累,该校著名汉学教授有费正清、史华慈、克利夫斯、杜维明等。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1871年率先开设中国文学课程,该校远东出版部经常推出研究中国问题的书籍,该校著名汉学教授有赖德烈、芮沃寿、乔治?亚历山大?肯尼迪等。加利福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890年设阿加西东方语言文学教席,英国汉学家傅兰雅担任教职,1949年设远东研究中心,该校国际研究所另设了“中国研究中心”,该校著名汉学教授有彼得?亚历克西斯?布德伯格、宾板桥、陈史祥、沃尔弗拉姆?埃伯哈德等。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1901年设中文教席,德国汉学家夏德曾任第一任汉语教授,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与英国汉学家翟理思曾来此讲学,中国著名学者胡适、马寅初、冯友兰、吴文藻均在此留过学,该校著名汉学教授有傅路德、陈荣捷、狄百瑞、毕汉斯等。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28年设汉语口语课,1936年设东方语言系,该校著名汉学教授有宓亨利、顾立雅、克雷克、查尔斯?贺凯等。夏威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awaii)1920年设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课程,1922年设东方研究系(后更名东方学院),该校期刊《东西方哲学》经常发表中国哲学研究文章,该校著名汉学教授有赵元任、蒋彝、成中英等。此外,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均有特色。(注12)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汉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20世纪50至70年代,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哈佛的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席。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观察中国》(China Watch)及《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等。主编了著名的《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他的《美国与中国》一书(1948年第一版,1958年第二版,1971年第三版,1983年第四版),“已经是而且长远是经典”,“它是有思想的人案头必备之书”(中美正式建交前夕,两国高层领导人案头摆放的就是此书),“对于历史学家,它是现代中国的最新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最有影响的人类情感脉络”,“一部恢宏、充满大无畏精神的巨著,与其研究中国的先驱身份相匹配”……。儒家思想有一套完整的经籍作为“典章”,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费正清向美国人作了这样的介绍:“儒家学说是由经书传授下来的,这些古书己经形成典章,其文字几百年来一再被人阐释,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在这过程中,有时专为释经而写的较晚文本被奉为较古的书,而早先认为重要的一些书却已被人遗忘。汉初常提及的经书有《易经》(用于占卜)、《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孔子家乡鲁国即今山东的编年史)及其注疏。哲学家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的那本古书直到唐代才上升到经书的地位。其后逐渐积成《十三经》,连同其注疏,今己达120卷之多。为了简化这些卷帙浩繁的经集,宋代(907——1279年)学者选定了著名的四书(孔子的《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内容简短,使任何书生都能掌握。”儒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新儒家学说——“理学”,“它比古代经传更有系统和更为完整,并因其重新解释古代经典著作而赋予儒家思想以更多推理的内容。这种新形式的儒家思想,经过加工,提供了对生活问题的更多解答。主要从佛教中吸收了肯定是唯心主义的成分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更为满意,从而使16世纪基督教经海路传入中国时所要填补的精神空隙,比以前少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