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朱仁夫 ·〖美国的儒学之旅〗(5)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朱仁夫 参加讨论

    史华慈(Benjamin Isidore Schwartz,1916——1999),193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46年,在费正清教授支持下进入哈佛大学东亚课题组,研究近现代中国问题,年届而立。1950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崛起》,尔后在哈佛大学开设中国近代思想史讲座。在他的一生学术生涯中,对儒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52年,对马克斯?韦伯《宗教和中国:儒学和道教》一书发表书评《中国的宗教和人性》(载《新共和》杂志)。1959年,发表论文《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对立面》。1964年发表专著《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8年,撰写论文《轴心时代》,“这是继雅斯贝斯之后的又一重要阐述”。1969年前后,在哈佛大学主讲《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汉代儒学》、《古代中国观念:新儒学》、《当代中国》、《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史》等课程。1975年,发表论文《超越的时代》、《中国古代的超越》,并赴中国作学术访问。1979年,主编《中国古典思想研究》。1985年,专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主要内容:早期文化导向——问题与思考;早期周代思想——连续性与突破;孔子——《论语》的远景理想;墨子的挑战;共同论域的出现——几个关键词;道家之道;孔子信念的捍卫——孟子和荀子;法家——行为哲学;天人相应的宇宙观——阴阳家;“五经”等)、论文集《中国的文化价值》出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获亚洲协会的列文森奖。1995年,发表论文《中国高层文化思想中的伦理和元伦理》。1996年,出版论文集《中国及其它》。1999年10月,逝世前发表最后一篇论文:《中国与当今千禧年——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注13)他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中说:“和古希腊的思想一样,中国古代思想并没有对古代文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单一篇的回答。从各个轴心文明中涌现出来的并不是众口同声的响应,而是一些共享的问题意识。祗有当我们从总括的文化导向的层面下降到问题意识层面,跨文化的比较才变得最令人兴奋,也最具启发性。……也正是在这个层面,尽管更大的文化导向之间存在着更巨大的分歧从而造成无可争辩的差距,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可能出现某种普世性的属于整个人类的论域。”(注)这是“下降到问题意识层面”,进行“文化比较”,这是一个“普世性的属于整个人类的论域”。在这里,我们几乎随时可以听到孔子和苏格拉底,墨子和霍布士(Hobbes)、老子和奥义书、孟子和卢梭、荀子和柏拉图、韩非子和马基维利等等之间的对话。
    狄百瑞(Debary,William Theodore 1919——),194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3年获中国史博士,1955年任巴黎国际哲学和人类学研究委员会美国代表,1960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史和日本史系教授、系主任,后任哥伦比亚学院东方研究委员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霍勒斯?卡彭蒂尔讲座东方研究教授、学术副校长、大学院长,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亚洲委员会委员、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美国中国学协会会员,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特约委员会委员,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谘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理事,等等。狄百瑞的主要著作有:《研究东方古典著作的途径》(Approaches to Oriental Classics,1959)、《中国传统的来源》(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Columbia Univ.Press,1960)、《研究亚洲文明的途径》(Approaches to Asian Civilizations,1964)、《东方古典著作指南》(A Guide toOriental Classics,1964)、《明代思想中的个人和社会》(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Columbia Univ.,1970)、《道学与心学》(Mind and Heart,Columbia Univ.,1981)、《心学与道统》(The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Columbia Univ.,1989)等。狄百瑞是新儒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他在《道学与心学》一书中对宋明新儒学给予了新的诠释:儒学对现代化不仅没有危害,而且是东亚地区的一种文化资源。宋明理学(新儒学)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运动大有贡献,因为理学强调个人自立自主,不向强权低头,并具有一种活生生的动力,力求以理性转化现状。这种解释是向韦伯派和新韦伯派(美国以韦伯为代表的韦伯学派和以白鲁恂为代表的新韦伯学派,都把孔子思想视为一种守旧不进的保守思想,认为这种思想不利于现代化,与民主自由格格不入)的一个挑战(注15)。对于儒学中的“心学”和“道学”,狄百瑞认为,新儒家包括理学、心学,心学是程朱正统中的重要成份。道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先知的”(依靠某种内在感应,或独特的感悟能力,为人提供超出经书本身的洞见,以及求助于更高的真理,从而为某些文化价值或经典赋予新意义、重要性、急迫性的、通达真理的超常途径和真理的启示);一种是“学者的”(依靠连续传承下来的公认权威,以外在的或大家接收的东西作为正确性的标准)。以上是“狄百瑞最富于启发性的观点之一”。(注16)
    美国现代汉学家、中国学家中,对儒学研究卓有建树的还有:勒文森(Joseph R.Levenson)、芮沃寿(A.F,Wright)、芮玛丽(Mary Wright)、史景迁(J.Spence)、孟旦(Donald J.Munro)、孟德卫(D.E.Mungello)、卜德(Derk Bodde)、埃尔曼(Benjamin A. Elman)、亨德森(J.B.Henderson)等。一大批美籍华裔汉学家,他们在儒学传播美国的过程中更是不遗余力,著述颇丰。他们中的佼佼者有:陈荣捷、张灏、杜维明、秦家懿、成中英、林毓生等。20世纪中国出现了“新儒学”,一些代表人物纷纷来到美国,推涌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在美国更加深入广泛的传播。
    儒学的生长发展经过三个大的阶段,首先是先秦孔孟原始儒学,尔后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最后是20世纪的新儒学。“五四”以来,面对以科学主义为核心的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出现了一批重新诠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学人,他们力图重建儒家文化的价值系统,“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谋求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他们的思想学说被为“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至40年代为第一阶段,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励、冯友兰;50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80年代以后为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有杜维明、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现代新儒学诞生于中国,结缘于美国,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道景观。张君励、冯友兰、唐君毅曾先后赴美留学访问或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张君励晚年儒学巨著《新儒家思想史》(上下册),系其50至60年代旅居美国10余年心血凝成,以英文在美国出版。冯友兰1919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出版代表作《中国哲学史》(两卷本)。陈荣捷,20年代留美获博士,回国后再度赴美,任达特茅斯学院中国哲学和文化教授,将中国哲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译成英文在北美出版,1963年编译出版鸿篇《中国哲学资料汇编》(856页)。60至80年代《大英百科全书》中的中国哲学部分几乎全为陈荣捷撰写。新儒学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有两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美籍华裔学者,如杜维明、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等人,他们都在港台受本科和硕士教育,然后赴美留学获博士,毕业后留美任教。他们的“中西学养精深,尤其在对西方当代主流哲学的理解和把握上为此前新儒家所不及,因此在中西哲学的会通上展示了更为开放的文化心态,逐渐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当代新儒学思想。……他们在海外创办刊物,组织团体,筹办会议,厕身教坛,出版专著,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传播新儒学。”(注17)第二支队伍是美国学者,他们将儒学作为纯学术研究,通过出版著作和授课等形式扩大新儒学在美国的影响。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狄百瑞、赫大维、安乐哲、艾恺、史华慈、墨子刻、蒙罗、柯雄文等。安平秋(中)、安乐哲(美)主编的《北美汉学家辞典》一书就收集了北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485名,“这部书是中国全国高校(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的成果”。
    中美是世界的大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中国的大批学子来到美国留学,中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层面走向多元移民文化的美国。可以说,中国文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