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尤是发愿讲儒学讲中国文化的,没有理由拒绝牟先生的智慧。路待人走,道须人显。牟先生当年所讲,都是大本大源大文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正须后起者继续讲,日讲日新。否则儒学慧命到梁先生就结束,到牟先生就结束,岂非应了艾恺那句“最后的儒家”之谶言,应了列文森儒学已寿终正寝之悲语。所以牟先生在《道德的理想主义》修订版序中恳切地强调:“吾人所遭逢之时代问题仍是文化问题。此问题并非一讲过即完者,乃须继起者不断之理解与讲述,始能端正行动之方向。”牟先生似乎已看到了什么,我心常为之不安。兹引此言自勉自励,且并本文以为牟先生忌辰十周年之纪念。 乙酉正月十二稿毕 注: (1)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5版,页90。 (2) 钱穆:《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收入台版《中国学术通义》页67至96;台版《新亚遗铎》页417至444。 (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台北,正中书局,1951年台初版,页162。 (4) 参见拙著《当代新儒学的历程和地位问题》,《评新儒家》代编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9。 (5) 参见拙著《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上海《文汇报》,1988年8月2日。 (6) 参见拙著《近十余年当代新儒学的研究与所谓门户问题》,《儒学与当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7) 有人说新儒家“历程”私称是“利用”该文“不少”“资料”;唯将当代新儒家第二代之历程之始移于中共建政后,与第一代新儒家以梁先生为孔子鸣不平始之以儒家人事划分标准(此已为学界之共识)既相牴牾,又不据中国传统以三十年为一世之常识, (8)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修订6版,页2。 (9) 同上,页231。 (10)参见拙著《儒学与儒教——读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日本,《中国研究》,1997年6月号。 (11)参见拙著《范仲淹与北宋前期儒学复兴——兼论儒学、道学、理学之概念》,程应镠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论史传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页201至202。 (12)参见同(4)。 (13)同(8),修订版序。 (14)同(4),页6。又,1991年12月赴港与会,在距新亚研究所不远佐敦道一家西餐厅,与李明辉兄陪侍牟先生时,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意当代新儒家之为“新”儒家,主要是文化意义,不知是否?牟先生表示首肯后,还强调说:“什么老儒家,新儒家,儒就是儒!” (15)同(8)。 (16)同上,页227。 (17)同上,页235。 (18)同上,页233。 (19)同(16)。 (20)同上,页11。 (21)同上,页1至2,9至11,229至240。 (22)冯耀明:《解构与重构》,《牟宗三先生与中国哲学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页45。 (23)同(8),页232。 (24)同上,页240。 (25)同上,页3。 (26)同上,序,页5。 (27)牟宗三:《在中国文化危疑的时代》,台北,《联合报副刊》,1995年4月13日。 (28)同(26),页6。 (29)同(8),页258。 (30)同上,页259。 (31)同(25)。 (32)同上,页260。 (33)同上,页231。 (34)于此笔者已另撰文《中国道统:孔子的传统》,演讲于2004年10月上海第二届儒学研讨会。 (35)同(8),页253。 (36)同(30)。 (37)同(32)。 (38)同(20)。 (39)同(8),页241。 (40)同(32)。 (41)同(8),页238。 (42)同(8)。 (43)同(8),页260、261。 (44)同(20)。 (45)同(8),页5。 (46)见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附录,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6版,页126。 (47)同(8),页246。 编者的话: 中国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命力深厚强韧,曾以其伟大创造和历史光辉,而于十八世纪前称美于欧洲。孔孟承接上古三代之文化创造,创建儒学,一脉相传,而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基干。它印证天道,以天道人道互立,上而为朝廷政治吏治之主导,中而为学者之宗趣,下而为社会人伦日用之常道,成为维系中国文化命脉的大学问。唯自清末民初遭遇西方文化强冲横撞以来,中国文化系统渐澌灭,儒学湮没不彰。而中国文化所以不绝如缕者,则当代新儒家居功至伟,其第二代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又尤为其最。无论赞否,可以肯定,这里有很多值得21世纪的人们加以反思的问题。中国文化和儒学曾是吾华族生命之寄托与安顿所在,探究曾被弄得很模糊恍惚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和新儒家思想,自亦有它的意义。 因此,本刊特辟“中国文化与当代新儒学”专栏,为学人们提供一平等切磋讨论的平台。今年4月12日,是牟宗三先生逝世十周年之忌日。在当代新儒诸子中,牟先生是最具有世界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的实际学术活动时间又最长,影响亦最巨。因此,本栏特邀罗义俊先生主持,首先刊发罗义俊、颜炳罡、王新春、王兴国四位学人的相关文章,以为对这位从山东烟台栖霞农村走出来的当代新儒学大宗师之纪念。 (按此为烟台大学学报拟的编者的话) 又,附言:专栏若须刊牟先生的照片,可查找吴甿主编的相集《一代儒哲牟宗三》,香港经要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7月出版。估计颜炳罡处有。 来源:http://www.confucius2000.co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