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穷途未必当哭 儒家经典阅读随笔——我读《孟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国孔子网 傅永吉 参加讨论

    苏东坡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人生或充满悖论,却并非统统荒谬。平淡的小日子(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自我感觉或风生水起),但也足以令人被平淡所淹没,整个生命可能流于平庸,庸庸碌碌地混吃等死:一睁眼一闭眼,一辈子就过去了。满足于日常的平庸享乐,人性必是萎顿的、逼仄的,人之精神的丰富性或无缘开展、伸张。
    原文: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第18章)
    试译:孟子说:“人类之所以有德性、聪慧、权谋、见识,是因为人类常遭遇灾祸、疾患。那些历经磨难者譬如孤臣孽子因常保持积极思虑状态,故能深谋远虑,于是(反倒有更多)显达(机会)。”
    读后
    苏东坡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人生或充满悖论,却并非统统荒谬。平淡的小日子(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自我感觉或风生水起),但也足以令人被平淡所淹没,整个生命可能流于平庸,庸庸碌碌地混吃等死:一睁眼一闭眼,一辈子就过去了。满足于日常的平庸享乐,人性必是萎顿的、逼仄的,人之精神的丰富性或无缘开展、伸张。于是孟子感叹:“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人之精神性有这么多美好的品质,洞察人情世故、美德修养高超呀,独具慧眼、深谋远虑呀,权谋术数、多才多艺呀,经历多多、见识不凡呀,人类短暂的生命履历可以抵达怎样的极大丰富(宽度、高度、厚度、广度)呀!然而,许多凡夫俗子却没有机缘经历、体验这一切。因为呀,这些智慧境界与忧患、灾难、疾病、丧乱这些人们不愿主动接受、忍受的人生窘境相关联,而且是必然且深度地关联着!这就是(正是)人生的悖谬处。“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于是啊,只有那些不得不陷入这类生命窘境(遭遇穷途、逆境)的孤臣孽子们,才往往(意外地)有机缘抵达生命之智慧境界的高原之上,分享人生最亮丽、丰盈的精神果实!为什么呢?因为在人生的大悲苦中,智慧之根才能扎得足够深足够远,才能抵达生命极致的厚重处。而口含金匙而生、锦衣而不知冷暖、玉食而不甘其味,在奴婢成群的百般呵护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们,则(很)可能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不知不觉地陷入纨绔化之堕途——在物欲陷溺中,慢慢彻底丧失了本真(如人性中最重要的对真善美的渴求)。这也是某种生活常态。相反,原本生在富贵之家,却遭遇乱离之世等异常(意外)而沦落为孤臣孽子,不得不与贫贱为伍,尝遍人间苦难的滋味。殊不知,这种生命的历练,却异乎寻常地特别重要——弥足珍贵。从富足跌落于贫贱,或者转化为人生的一份巨额财富。当然是十足精神的,而非物质的。精神必转化为某种物质。“故达”就是一种(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常见的表现、转化方式。
    当然,如果家道小康甚至颇近富足,是不是一定(必然、必须)要堕落、沉沦?其实未必(非必然)。富贵抑或贫贱不过是外在生存条件的变化(区别),人性的差异,主要不因缘于此。人是环境的产物,并非说人必定受此类物质条件的强制约、强决定。决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在人文环境——家风、校风、世风之优劣,其中家风首当其冲。良好的家风、家教,足以抵御富贵的负面诱惑,亦足以令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一章,孟子谈论“德、慧、术、知”,亦(更)很值得反复咀嚼。
    人类是智慧动物。人生大智慧何处寻得?不在生活之外,只在生活之中。甚至可以说,智慧就是生活本身——人的现实生活就是智慧的无尽宝藏。阅读本章,一定令许多人想起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那段慷慨激昂的宏论。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物相反而相成。为就是海生的辩证法。在这段著名的慷慨激昂之前,还有一段话,值得细细地揣摸:“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一定意义上说,这几位也堪称“孤臣孽子”的代表了。
    人不仅有仁义礼智为代表的良知良能,还要在生命的历练中,将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次第展开——拓展、深化,至其极大丰富境。人必须有良知良能,才始为人。人生的老大事情就是不断开掘、培植这一良知良能,令其健康地发育、成长,将自我的精神世界的主干保持在优良的状态下。这当然远远不够。主干发达,还要枝繁叶茂,才是真正的全面的健康人格。于是,除了德修之外,孟子又提出了“慧”“术”“知”。这些词汇到底表达了什么?孟子在本章语焉不详。要真正地理解孟子,需要到孟子其它言论中去求解(求索),寻求某种总体性的觉解、把握。
    这一章也可以翻译得很啰嗦:孟子说:“人类之所以会有(具备、拥有)德性、聪慧、权谋、见识(这些高明的素质),(很关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必然遭遇天灾人祸以及轻疾重病(的磨难)。(人生的坎坷、磨难是人性成长、生命内涵丰富的极重要推动力)(所以)只有那些历经(九死一生的)磨难者譬如孤臣孽子(这一类在极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并磨炼、淬化完成而养成了浩然之气的强者——大丈夫)因为时常保持积极的思虑状态(令心性这一人之为人的最高特质更快速而健康地发育,抵达圆融而强大的境界),对(可能的与现实的)忧患的考量亦总保持在深谋远虑状态(对时变世移往往较之常人更具远见卓识)(遂培植起强大的洞察力与应变力以及强大的意志品质),所以啊(当时机来临之际,这些)孤臣孽子(往往比其它人更容易——更有能力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会)更易抵达通达、显达(成功、致胜)的境界。” 
    附录
    注解
    德慧术知:赵岐《注》云:"德行、知慧、道术、才智。"朱熹《集注》云:"德之慧,术之知。"《周书·谥法》:“柔质受谏曰慧。”《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韩非子·喻老》:“而慧者不以藏书箧。”《贾子·道术》:“亟见窕察谓之慧。”慧是指这个人善于理解、想象,有才华,有胆略,聪敏而有口才之意。今从赵注。
     ② 疢疾:疢,音趁(chen,音趁),《诗·小雅·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说文》:“疢,热病也。”本意为疾病,这里引伸为灾患之意。朱熹《集注》云:"疢疾,犹灾患也。"
     孽子:古代男子常一夫多妻,非嫡妻之子叫做庶子,也叫孽子,地位卑贱。
    危:不安也。《论语·宪问篇》"危言危行"的"危"亦此义。
     达:朱熹《集注》云:"达,谓达于事理。"按即《论语·雍也篇》"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之"达"。
    本章其它参考译文
    之一:孟子说:"人之所以有道德、聪明、本领、才能,经常是由于他有灾患。只有那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才通达事理。"(杨伯峻)
    之二:孟子说:“具备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生活在患难之中。唯独那些孤臣孽子,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深远,所以能够通达事理。”(朱子律)
    之三:孟子说:“人之所以有规律、理解能力、权术、知识,常常是心里存在着灾患的缘故。只有那些不得重用的臣子和地位低微的庶民,心里发愁的是危难,很深的忧患,所以他们能发达。”(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