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品读经典 >

跟申老师学论语(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讲稿 申自强 参加讨论

    第二十一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5,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
    16,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
    17,子曰:“由,诲汝(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知)也。”(2.17)
    1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3.28)
    新课
    课文(19)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20)
    白话
    子贡问道:“怎样做才可以称作士呢?”孔子说:“实行自己,不能实行自己就觉得耻辱。到四方做事时,不辱于国君交给的使命。这就可以称作国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其次。”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行孝道,家乡的人称赞他行悌道。”
    子贡又问:“请问其次。”孔子说:“说话一定讲信用,行事一定果断,倔犟得像是没有读过书的人,这也可以称为待人处事之士了。”
    子贡又问:“当今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像斗筲一样装饭盛粮,何足提呢!”
    课文(20)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白话
    子贡问道:“乡里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就说好。”
    “乡里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就说好。不如乡里的好人喜欢他,不好的人憎恶他。”
    课文(21)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无)自辱焉。”(12.23)
    白话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告并好好引导他,不行了就停下来,这就不会自取其辱了。”
    课文(22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11.16)
    白话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些?”孔子说:“颛孙师做事过头,卜商做事达不到。”
    子贡说:“这样看来颛孙师胜过卜商了?”孔子说:“过头就是达不到。”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请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学的有点儿难。看第一章,“子贡问士”。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今天也问“士”。
    昨天子路问这个问题,夫子回答了六个字:切切,偲偲,怡怡。
    今天子贡问,回答了四个字:“行己,有耻。”
    实行自己,不能实行就是耻辱。
    现在我们已经学了有关“士”的四章书,请新少年同学总结一下,士有什么特点?
    新少年: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一章书说士不可以恋家,要志在四方。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一章书说士要立志,不可以挑吃拣穿,要不怕吃苦,不管别人怎么看。说的都是独立人格。
    上一章书说“切切,偲偲,怡怡”,要我们像朋友加兄弟般和人相处,有争执,有讨论,有友爱,三种都得有。
    这一章书说士如何做事,实行自己,不能实行是耻辱。
    申老师:太厉害了。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往下看。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说单独出国办事,能独立完成任务,不必一会儿一请示。
    子贡又问,夫子说到行于乡里的士,在家行孝道,出门行悌道。悌道,就是行兄弟之道。
    子贡又问,夫子说到行于普通人的士。
    子贡又问“从政者”,夫子以“斗筲”比喻。“斗”,木头做成,用来盛粮食,计量粮食。“筲”,竹子编成,用来盛粮食,装食品。过去说那是“器量狭小”,其实是只会装载财物。
    下一章“乡人皆好”。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联系学过的相同内容。
    新少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申老师:看下一章“子贡问友”。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朋友以直道相处,看到对方错了,要很直率地说出来,并且用好方法使他入正道。但又要尊重他,毕竟,他自己对自己负责。因此,不可劝说时,就停止下来,让他自己去思考。这说的是一般事情,特殊除外。比如,朋友要去杀人,或者视力不好,马上就要跳进了火坑里,就一定要制止。而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夫子说的是普遍。
    看下一章“师与商”。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师”,孔子学生颛孙师,字子张。他做事常常过头。“商”,孔子学生卜商,字子夏。他做事常常达不到。“愈”,超过,更好。一般人都认为过头了好,超过了好。孔夫子认为“过犹不及”。他对子贡这样说,因为子贡太聪明,做事也容易过头。
    这四章书讲的“正直”真复杂,需要一辈子去实践,体会。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新少年:“行己,有耻。”
    第二十二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明正第三
    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5.35)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
    4,子曰:“乡愿(原),德之贼也。”(17.12)
    5,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7)
    6,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4.7)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
    9,子曰:“人之生也,直。枉(罔)之生也,幸而免。”(6.18)
    1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1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
    1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13,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17.15)
    1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现(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15,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
    16,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
    17,子曰:“由,诲汝(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知)也。”(2.17)
    1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3.28)
    19,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20)
    20,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2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无)自辱焉。”(12.23)
    2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11.16)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明正第三”。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新少年同学说一说“明正第三”主要讲了些什么。
    新少年:正,要出自真心,“巧言令色”是装出来的,因此很丑陋。真心要直着发出来,这就是“直道”。大直有时候看着有点曲,比如改正父亲的过错,没必要大吵大闹。朋友要争论,探讨,友好,不做乡愿朋友。要实行自己,不能实行就是耻辱。这些正,都是独立人格。
    申老师:很好。请新少年同学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今天我又替爷爷问,还替爸爸问。
    据爷爷说,一百多年来,除了上一周和你辩论的“政治”问题外,“人民”也出了不少问题,就是有许多不良品质和不良现象,过去叫“国民性”,现在叫“国民素质”。我也弄不明白。我还是照单抄来,和你辩论。这些“国民性”和“国民素质”,都是儒家给搞成的:
    精神胜利法。
    申老师:先秦的儒家都很厉害,刚烈侠义,一身成功成仁的武士精神。精神胜利法,是专制末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行为状态。可以理解为专制制度下国民的“迁怒”“迁胜”行为。“迁”就是“转移”。不敢怒,不能胜,是专制压迫造成的。什么都失败了,心没有失败,还有一心要“胜利”的精神。这不认失败的精神,正是礼文化的对等价值观,正是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国民心里装着胜利的种子,总有胜利之日。
    新少年:假瞒骗,谎话毒话,脏乱吵,窝里斗。
    申老师:你读读《论语》,看有没有这些。过去几千年没有提过的这些毛病,后来突然出现,这时已经不读《论语》,没有儒家了,怎么是儒家培养出来的?这是因为社会只有“教育”而没有“教化”,正好是因为缺了礼文明教化。礼文明不但要在大格局上提升国民,还要在行为细节上提升国民。
    新少年:乱扔垃圾,闯红灯,随地吐痰,不讲卫生。
    申老师:于儒家更无关。如果进行礼仪教化,这些毛病都会改掉。你读读下卷“夫子礼仪”。
    新少年:差不多精神,三分钟热度,一盘散沙。
    申老师:缺了教化。
    新少年:磨洋工,不守公德,仇恨,偷懒耍滑,不守时,好说假话。
    申老师:缺了教化。
    新少年:欺诈,假冒伪劣商品,不敢相信人,贪污,腐败,数字干部,往外国跑。
    申老师:丢了文明,缺了教化。
    新少年:总之是层出不穷。都是儒家惹的祸。儒家要是真行,为什么他不能帮助中国推翻三座大山?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路上,至今不见他的踪影?他不行嘛!
    申老师:斗争时代用不上治世之道,他需要等待时代。他被绑缚在专制的制度上,时间太长,一经解开,他需要调养恢复,需要到中华文明的本原上重新生长,才可以重新为时代服务。文化复兴不是一件急切事,需要时间,是大工程,慢工程,需要长出人才来。不是摆地摊,人人都会。
    要说这些“素质问题”是儒家造成的,还是过于牵强。因为如今这样干的人,别说没见过儒家,连《论语》也没有读过,《论语》上的话他一句也不知道。他会说的话千千万,《论语》上的话一句也不会说。人们不学,是因为没人教。《论语》不是轻易能读懂的。就像飞机,不是看一眼就能造,坐上去就能开。
    新少年:要是好读就行了。我们老师见我读得津津有味,很是稀罕,自己也去读了。可是读了一星期,他说:“天书,读不懂。”
    申老师:
    《论语》如原粮,需要成长,再创造,才能好读,好吃。比如小麦,稻谷。你见过吗?
    新少年:没有。
    申老师:人们喜欢吃的,是加工出来的食品。
    新少年:馒头,米饭。
    申老师:原粮都古朴、原始,看起来并不动人,闻起来并不芳香,吃起来并不可口。端出一碗来,谁都不愿吃。但是原粮比食品伟大,一切美味自原粮出。现在咱们就加工吧!
    新少年:行!
    申老师:不要以为你能指责“国民性”,国民就真的“落后”。那是用“斗争”“批判”的眼光看见的“国民性”,是片面的,夸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她有自己成熟的文明,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她在大节上一直是对的,非常了不起。她一旦被唤醒,需要揉揉眼睛,辨辨方向,走动时还会趔趄几下,因为她是巨人嘛!但她很快就会恢复过来。以后你会越来越觉得她伟大、可爱、智慧。
    新少年:我已经在笑我爷爷了。
    申老师:尊敬他,不要笑他。
    过去你爷爷革命造反,是因为礼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装在心里,产生出动力,理又直,气又壮,要来摆平这个世界,扶正这个社会。千万不可学了《论语》,认为《论语》说的对,你爷爷反对过《论语》,不读《论语》,就是错了。完全不是这样。那是只知道对立的“二”观念。你爷爷是英雄。《论语》和其它书一样,是平等的,和你的“小马过河”一样平等。你爷爷反对的是旧制度。《论语》过去由于时代限制,很多意思没有读出来,再加上被绑缚在旧制度上,所以一打两个都挨,一打两个都倒,一弃两个都弃。现在两者还绑在一起,没有解开,所以,说不用都不用。你来学《论语》,就是在从旧制度身上,把《论语》解下来,看看《论语》真面目,行了,就让《论语》为新时代服务。
    新少年:行!
    我知道他过去认真干过,但现在他已经不认真了。他都是笑着给我批判的。请老师理解他。
    申老师:我理解他。我也那样干过,理解他就是理解我自己。
    中国的专制时间实在太长,人民受压抑实在太久。人民实在太恨皇帝制度了,皇帝搞到最后,实在和礼文化的价值观相去太远了。人民既然抛头颅洒热血才把皇帝制度打倒,就决不允许皇帝制度再复活过来。因此,大家都紧密看守着刚刚被打倒的皇帝。过去《论语》一直被皇帝使用,成了皇帝的专用品,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论语》会帮助皇帝搞复辟。人民又要看守皇帝,又要看守《论语》,实在太费劲,于是给《论语》打上一个“专制主义护身符”的戳印,放到图书架上,自己放心看守皇帝去了。他一定要弄清楚皇帝再也活不过来,才会去书架上取下《论语》,看看到底说了些什么,自己能不能也用用。只要皇帝不能复活,皇帝过去吃过的“宫廷大菜”,他比谁吃得都欢。百年以来,一些知识分子批的是《论语》,看守的是皇帝。中国人聪明得很,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说的是这,指的是那。你小小年纪,还弄不清这些曲折。这是专制过久的结果。社会不许走直道,人们就曲道行事,又聪明又复杂。你爷爷批判,我岂能不理解?“多谢费心了!”
    如今,新时代已经到来,皇帝确实不能复活了。告诉你爷爷,读读试试。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新少年:子曰:“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第二十三天 年 月 日 星期
    君子第四
    新课
    课文(1)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
    白话
    孔子说:“君子上达于精神,追求于道义。小人下达于体欲,追求于感官。”
    课文(2)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
    白话
    孔子说:“君子行事,从自我的天心天德寻求依据。小人行事,从他人从外界寻求依据。”
    课文(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白话
    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明白利益。”
    课文(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36)
    白话
    孔子说:“君子总是气度坦荡,心胸宽广。小人总是面上忧愁,心里悲伤。”
    课文(5)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3.26)
    白话
    孔子说:“君子弘大而不骄横,小人骄横而不弘大。”
    课文(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白话
    孔子说:“君子能够和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同时保持自己的不同。小能和人趋同,但不能和谐相处。”
    课文(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白话
    孔子说:“君子能够合群团结而不朋比勾结,小人总是结成团伙而不能合群团结。”
    课文(8)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
    白话
    孔子说:“君子想的是美德,小人想的是土地。君子想的是法律,小人想的是利益。”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君子”篇的第一课。
    有独立人格的人,叫君子。独立人格还没有形成的人,叫小人。小人,也指明于体欲利害而不明于心性形上之人。人在专制压制下,经济不能独立下,信仰大境界未能开通情况下,独立人格受压抑,受阻止,不能成长,则易成长小人人格。在自由平等时,自立时,信仰确立时,则成长君子独立人格。在独立人格成长的社会里,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专制残暴的社会里,人皆可以成桀纣。“小人”是人格用词,有的人身上多些,有的人身上少些,很难有纯粹的小人。正像君子人格,有的人身上多些,有的人身上少些,很难有纯粹的君子。此所以夫子“君子”“小人”对举也。
    而且,“君子”“小人”决不是对立正反的概念,更不是一好一坏。是互生共生的。如果一个要消灭另一个,就走偏了。
    “君子上达”:
    指上达于观念、精神,这些都看不见。“小人下达”,指下达于物质感官,这些都看得见,感得到。
    “君子求诸己”:
    “诸”是“之于”的意思。“求诸己”,就是凡事都从自己的心性良知中找根据,找办法。前面学过“古之学者为己”,以后还要学“为仁由己”。“为己”、“求己”、“由己”,正是你妈妈千寻万找要你学的独立人格,再没有比孔夫子说得明白了。“求诸人”,则是从别人那儿找。
    “君子喻于义”:
    咱们前边说过,义,都是有实质内容的,都是有“物质”“利益”的。但,义又属于观念、道义形态的范畴。君子明白这二者的统一,明白“义”里既有道义、正义、公平,又有物质、利益、利害。而小人只明白物质、利益、利害。
    “君子坦荡荡”:
    君子的胸怀气度,平坦、宽阔、辽远。“戚戚”,忧愁的样子。因为不能上达,进入精神境界,因而在现实世界的患得患失和悲欢离合中经常忧愁。
    “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气度高大而不骄横。小人则常常骄横,所谓“小人得志”,但却一点也不高大。
    “君子和而不同”:
    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华文化追求的目标。不同的事物和谐相处,叫“和”。比如音有七阶,七音都参与到乐曲里响,而又不乱,叫和。如果有一个音阶独霸乐曲,响了一天又一月,响了一月又一年,叫“同”。没有不同,就没有和。先有了不同,再有了和谐,就叫和。再比如食物饭菜,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厨师适宜调配,饭菜就很可口。如果一味独放,一酸到底,肯定人们难以忍受。君子处人处事,都追求“和而不同”,小人则求“同而灭和”。
    “君子周而不比”:
    “比”,念第四声,求同,而又勾连到一起。“周”,则是顾全大局。比如把圈站圆。君子站圆了,各守各位。小人则一会儿就三三两两,挤到了一块儿。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一切精神领域的东西,都来自于自我之“德”,行自我的直心。也就是“据于德”。因此君子怀德。一切物质财利都来自于土地,因此小人怀土。“刑”,是法则规范。“惠”,是好处。
    读这一组《论语》,不要把“小人”当成贬义词,贬义词是专制等级形成的观念。不要以为小人就坏。比如“小人喻于利”,小人如果不明白利不追求利,他怎么生存?
    读这一组《论语》,先要读出二,再读出三,再明白一,持守一。一,就是做君子,就是中道。一边走中道,一边能看见两边。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新少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十四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君子第四
    1,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
    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36)
    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3.26)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
    新课
    课文(9)
    子曰:“君子不器。“(2.12)
    白话
    孔子说:“君子不像某种器物一样,不能生新变化,只有一种用处。”
    课文(1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白话
    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因某人不好而不用他有益的话。”
    课文(11)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白话
    孔子说:“对于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察他的才智,而可以让他接受大任务。对于小人,不可以用大任务去考察他,而可以让他去做小事情。”
    课文(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
    白话
    孔子说:“君子促成对别人有益的好事,不促成对别人有害的坏事。小人促成对别人有害的坏事,不促成对别人有益的好事。”
    课文(13)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白话
    孔子说:“君子而没有达到仁的,是有的。没有小人能达到仁的。”
    课文(14)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说)也。悦(说)之不以道,不悦(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说)也。悦(说)之虽不以道,悦(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5)
    白话
    孔子说:“君子,容易和他交往共事,可是难以取悦于他。取悦他不用正道,是不能取悦他的。等到他使用人时,总是因人之才而使用。小人,难以和他交往共事,却很容易求得他的欢心。求得他的欢心虽不用正道,照样使他欢心。等到他使用人时,总是对人求全责备,百般挑剔。”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请你领诵文言,我跟读白话。
    (略)
    “君子不器”:
    器,是名词。这里当动词用,意思是“像器一样”。器,是人制造成的器物。没制造成,是不成器。制造成器了,再也不能变化求新,就叫“器”。君子不能这样。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像器一样,固定于一种用处。君子能博用,能不断学习,成长出新的才能。因此,读这一章书,要想到君子先要成器,而后不器,不断学习求新,增加才能。
    下一章。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举人”,把下边的人才提拔上来,或者把人才推举上去,都叫“举人”。为什么“不以言举人”?因为有的人可能很会说,很敢说,给人一种假象,以为这人很能干。其实不然。世界上的事,都是干成的。以后你会慢慢明白,假话空话大话有何害处。
    “不以人废言”,只要他的话是对的,对国家人民有好处,不管他是什么“坏分子”,都要采用。不能因为他是“敌人”“坏人”,对他说过的话,不分对错,就一概坚决“对着干”。过去人们曾吃过这方面的亏。
    下一章。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知”,就是用,任用。“受”,就是接受。君子常常小事做得一般,而大事能做好。小人则很善于做小事。因为他们的努力方向不一样。
    下一章。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很容易理解。
    下一章。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仁”,要求顾及别人,顾及全局。小人主要顾及自己,所以,“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下一章。
    “君子易事而难悦(说)也。悦(说)之不以道,不悦(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说)也。悦(说)之虽不以道,悦(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人多的是。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新少年:“君子不器。”
    第二十五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9,子曰:“君子不器。“(2.12)
    1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11,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
    1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14,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说)也。悦(说)之不以道,不悦(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说)也。悦(说)之虽不以道,悦(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3.25)
    新课
    课文(15)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7)
    白话
    孔子说:“君子坚守正道,而不希求别人的宽谅。”
    课文(16)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白话
    孔子说:“君子自重自持而不无道争夺,合群相处而不结伙朋比。”
    课文(1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白话
    孔子说:“君子耻于自己说的话超过了自己做的事。”
    课文(18)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白话
    孔子说:“君子想要少说多思,勤敏做事。”
    课文(19)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白话
    孔子说:“君子最担心的是,死了仍然名实不相副呀!”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请你领诵文言,我跟读白话。
    新少年:(略)
    申老师:“君子贞而不谅”:
    “贞”,就是正,坚守正。“谅”,宽谅,原谅。什么事情没做好,自己不宽谅自己,也不要求别人宽谅自己。
    下一章。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古代的“匹夫”,都有“原子人”一样独立的性格,就叫“矜”。不像后来完全被“驯化”了。现在理解为“自尊自重”。“争”,夺的意思。“群”,合群,顺应群体。“党”,结伙朋比。君子能够在矜与争、群与党之间找到恰当的位置,做法,也就是“中道”。现在社会风气是争,争是正道。夫子所说的争,是夺。比如别人打获了猎物,你去夺过来,叫争。
    下一章。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耻于说过头话。大话、谎话、假话、恶话、毒话、夸张话、宣传话,都耻于说。老老实实,一是一,二是二。当然,孔夫子这种做法,在当今这个时代行不通了。不过,大家只要还以为孔夫子说的对,就会有改过之日。如果以为他完全说错了,就只好假下去。
    下一章。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过去解释作“不会说话,口才不好”。因为那时需要这种人。不如看这个字怎么写。不是不会说话,是言于内,在心里说,多思考。多动脑筋,少说话,勤奋敏捷做事,是这一章的意思。
    下一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疾”,担忧,痛恨。“没世”,去世,死了。“名”,就是人在活着时的名称,角色,职位。比如“爸爸”,“儿子”,“老板”,“县长”。“称”,念“趁”,相称的意思。人一生要为名称相称而奋斗。“爸爸”要对“儿子”相称,爱儿子,给儿子以好的教育,作出好的榜样,不做恶事而让儿子背黑锅。“儿子”要对父母相称,为父母争气,为祖先争气,让父母放心、欣慰。“老板”要对“员工”相称,把企业搞好,使员工可以托付身家性命,不可以自己捞够了,让员工散伙。“县长”要对“县民”相称,努力工作,为民众做好事,发展经济,不可以自己享受,让民众贫穷。如果自己没有做到相称,就是死了也不心甘。你的名称有“儿子”、“学生”、“中华民族新一代”,就要努力奋斗,达到“名实相副”。这就是“礼”,是礼教化而生的价值标准。这一章是这个意思。以前解释得不对。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新少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第二十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5,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7)
    1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1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19,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新课
    课文(2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白话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并不是一定要那样做,或一定不那样做。总是用义去衡量决定。”
    课文(21)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
    白话
    孔子说:“君子不争夺。一定要争夺,那就如射箭之赛礼了。作揖、礼让,一同登到堂上比赛。作揖、礼让,一同走到堂下。作揖、礼让,在堂下互相敬酒。其争夺是君子的行为。”
    课文(22)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畔)矣夫!”(6.26)(重出,12.15)
    白话
    孔子说:“君子广博地学习知识,用礼规范自己,这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课文(23)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7)
    白话
    孔子说:“内质胜过外文就会野,外文胜过内质就会史。外文和内质相生共长,这样才是君子。”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请你领诵文言,我跟读白话。
    新少年:(略)
    申老师:“君子之于天下也”: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適也。”“適”,音“敌”,一定要做的意思。“莫”,坚决不做。“义之与比”,与义比,“比”是第四声,在一起的意思。事情总是和义在一起,意思是,做的事总是合于义。义,指的都是实事,利益和道义相统一。因此,“义之与比”的意思是,凡做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效益利益,一定要合乎道义。这样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否则就不做。意思非常明白。
    ] 下一章。
    “君子无所争”:
    近代西方文明是竞赛文明,古代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中也有竞赛的成分。这一章书讲的就是礼文明中的竞赛文明部分。
    “必也”省略了“争”,是“必争也”。
    竞赛文明也是礼。射礼,是周礼选拔干部时举行的射箭比赛。“揖”,是行揖礼。“让”,是用手势表示谦让。射箭比赛在堂上,射完箭后走到堂下,互相敬酒,揖让贯穿始终。射礼展示相争时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射礼有四。“大射”,周天子、诸侯、大夫考核士,选拔干部。被考核者一揖一让联袂登到堂上,比射。而后一揖一让走下堂来,一揖一让饮酒结束礼仪。礼的一个原则是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所以那揖让要贯穿升堂而射,射毕下堂,饮酒而结束。还有“宾射”,与朋友、外宾一起射箭。“乡射”,同乡人比赛射艺。“燕射”,平时练习射箭或娱乐。一同射箭的伴友、对手,都要揖让始终。
    西方体育竞赛与此略同,而项目更多,特别注重“争”和争的结果。都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反映。
    下一章。
    “君子博学于文”:
    在《论语》里出现了两次。上一次咱们在“明学”篇里学过。那一次咱们说过,礼就是名。用自己的名位职分,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约之以礼”。
    下一章。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实质,外表、形式以内的东西。“文”,是外在形式。“野”,村野里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和行为规范的人。这样的人质胜文,内胜外。“史”,祭祀、典礼时的祝史官,穿着华丽,按规矩念一念,做一做。这样的人外胜内。孔夫子又说了个“中道”,文、质要像树木竞长一样,齐头并进,这才是君子。内容和形式并进,文史和质野并进。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新少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十七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2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2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
    2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畔)矣夫!”(6.26)(重出,12.15)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7)
    新课
    课文(24)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白话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把自己想说的话做出来,然后再说出来。”
    课文(25)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白话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也不惧怕。”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惧怕,这就叫君子吗?”孔子说:“内省于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惧怕的呢?
    课文(26)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
    白话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用礼敬自我修长自我。”
    子路说:“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用安乐他人修长自我。”
    子路又说:“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用安乐百姓修长自我。用安乐百姓修长自我,尧舜还担心这件事呢!”
    课文(27)
    子谓子夏曰:“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2)
    白话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需要的事,不要做小人需要的事。”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请你领诵文言,我跟读白话。
    (略)
    请看课文。
    “子贡问君子”:
    孔子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子贡口才好,夫子对他说,先把要说的话做出来,然后再说。夫子因人而施教。
    下一章。
    “司马牛问君子”:
    孔子学生司马耕,字子牛,又称司马牛。司马牛多忧愁。孔夫子告诉他,不忧愁不惧怕就是君子。司马牛不明白,咱们也不明白。“不忧不惧”,怎么会是君子呢?傻子和木头,都不忧不惧。岂不知“不忧不惧”,正是独立人格。人人都有良知,都心存天理,只要问一问自己的良知、天理,就知道对不对了。这就是“内省”。内省觉得对了,也就“不疚”。既然不愧疚,就是理直气壮的君子。
    下一章。
    “子路问君子”:
    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子路刚烈勇猛,也来问君子。孔夫子告诉他四个字:“修己以敬。”也就是“以敬修己”,以敬己敬事修养自己。用敬把自己修养好了,就是君子了。本来已经回答完了,可是子路听了不过瘾,继续问。孔夫子用“安人”回答。“安人”就是让他人也得到安乐。子路继续问,孔夫子用“安百姓”回答。“安百姓”就是让普天下的人都得到安乐。百姓,一百个姓,泛指普天下的人。孔夫子怕子路再问,就说:“尧舜还担心做不到呢!”尧、舜,是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两个杰出领袖。“病”,担忧。“诸”,之乎,这。
    下一章。
    “子谓子夏曰”:
    孔子学生卜商,字子夏。“为”,做,培养。“儒”,人需叫做“儒”。“为君子儒”,就是做君子需要的事,不做小人需要的事。意思是为社会培养君子,不培养小人;培养独立人格,不培养依附人格。孔子的话如此明白,可惜后来在皇帝利益下,全社会猛烈培养起依附人格来。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新少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第二十八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2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2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2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
    27,子谓子夏曰:“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2)
    新课
    课文(28)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6.7)
    白话
    孔子说:“君子有三方面要警戒自己:年轻时,情绪禀气不稳定,要警戒贪恋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精力正旺盛,要警戒好争斗;等到老了,血气精力衰退,要警戒自己贪得无厌。”
    课文(29)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
    白话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要思考看明白,听要思考听清楚,面色要思考温和,容貌要思考恭敬,说话要思考忠诚,做事要思考认真,疑问要思考探求,发怒要思考赴难,看见得到的东西要思考合乎道义。”
    课文(30)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
    白话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因而不敬畏,玩笑大人,侮辱圣人的话。”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请你领诵文言,我跟读白话。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学习三戒,九思,三畏。
    “三戒”很容易明白,看“九思”。
    一般人认为,这“九思”太简单了,谁都能做到,孔夫子怎么净说大实话?为什么不说点难的?其实不容易做到。孔夫子是在培养人们认真、细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太多了。
    “视思明”,看东西,就一定要看清楚。
    “听思聪”,听什么,就一定要听得清清楚楚。
    “疑思问”,怀疑,弄不清,都要问。问,就是探求,实验,考证,并不是只用嘴问一问。
    “忿思难”,过去按乡愿解释,说是“发怒要考虑不良后果”。不对。这九思都是说的要达到一种效果,这一句是要达到“解决困难”的效果。难,念第四声,动词,意思是“赴难”,“解决困难”。既然忿了,岂能白忿一场?就把那个“难”解决了。
    下一章。三畏。
    “畏”,是敬畏的意思。“天命”,是天给予人的生命、使命、指命、命运。人要敬而畏之,按照他去做。这不是迷信,是信仰,信心。认为生命是父母生的,是类人猿进化的,这是“信物”说法,实证说法。认为是天所生,这是“信心”说法,精神说法。“大人”,是有成就的人。“圣人”,是为人类提供行为规范的人。这三畏,是另一种境界,目前社会还不能接受。不畏,狎大人,侮圣人,是一种时尚、世风。故放下不提。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今人“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新少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第二十九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君子第四
    1,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
    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36)
    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3.26)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
    9,子曰:“君子不器。“(2.12)
    1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11,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
    1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14,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说)也。悦(说)之不以道,不悦(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说)也。悦(说)之虽不以道,悦(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3.25)
    15,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7)
    1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1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19,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2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2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
    2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畔)矣夫!”(6.26)(重出,12.15)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7)
    2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2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2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
    27,子谓子夏曰:“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2)
    2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6.7)
    2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
    30,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君子第四”。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新少年同学说一说“君子第四”主要讲了些什么。
    新少年:君子是很大器的人,气质很好,顶天立地,让人远远就感觉到他的力量,产生又敬又畏的感情。君子上达,求诸己,喻于义,和而不同,不器,成人之美,讷于言,文质彬彬,修己以敬。
    申老师:很好。你说得这么顺畅,明白意思吗?
    新少年:和说白话一样,会背就会说,会说就明白,很简单。
    申老师:很好。这本来就是我们以前的语言。
    请新少年同学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今天我替同学们问。
    孔夫子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开创者。学生不听他的话怎么办?
    申老师:孔夫子从来没有要求过学生一定听自己的话。他和学生是平等的,他的知识、学问、人格,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是因为崇拜而追随他的,并且都是一学一辈子。他经常和学生争论。现在那种“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观念和方法,孔夫子没有。他看待学生的观念和现在不同。现在人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是被动的被塑造者,要从大人那里学得什么是知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对错。孔夫子是启发学生内心,让这些从那里生长出来。他很尊重学生。读读《论语》就知道了。
    新少年:孔夫子怎么考试学生?
    申老师:没有见过有资料记载孔夫子考试过学生。读读《论语》就知道了。
    新少年:那他能出人才?
    申老师:他的许多学生都是大才,得一人而可王天下。读读《论语》就知道了。
    新少年:他管不住学生时怎么办?他生不生气?怎样体罚学生?
    申老师:他不管学生,他不生气。现代老师一见学生不听话,就觉得失了自己的尊严,没有给自己面子,马上怒火中烧,是旧行为训练出来的“皇帝心理”“官心理”在作怪,是“讳”的心理。孔夫子还没有这种心理。
    新少年:他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申老师:讨论式,争论式,启发式,诱导式,实践式。
    孔夫子认为教师是把学生心里有的诱导出来,打开,让学生自己生发。他的方法是“诱”,“启”,“发”。他要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教学是带研究生式的。
    新少年:我们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些。
    我读了《论语》后,我们班同学都想读。可是大家都害怕。
    申老师:怕打成反革命?
    新少年:不是。是怕考试。现在我们读一看就明白的文章,老师考起来,还能把我们考得头大眼花,垂头丧气。要是把《论语》交到我们老师手里,《论语》有一层层说不完的意思,很多字都非常微妙,还有过去数不清的注解,老师会如获至宝,肯定会考起来,这下我们学生可遭殃了。
    申老师:你们老师,我没办法。不过我可以管住我自己。我决不考试你。提倡你背,是因为记忆是你的强项,你背东西很容易。怎么理解,随你自己。我的理解只供你参考。
    新少年:那我就放心了。读书终于成了愉快的事了。
    新少年:我们学生都觉得没意思,没劲,甚至没有高兴,蹦不起来也唱不起来,咋回事?我爷爷说,比他少年时代差远了。他少年时一路歌声,连蹦带跳,真是不可思议。有时候我们比童年,他甚至说我们“没什么了不起的”。他说我比他享福,但没有他少年时代高兴。我不相信。
    申老师:我告诉你,你还不会懂。鸟儿有了空间才可以飞翔,万物有了空间才可以安置、成长、运动,人有了空间才可以活动、行走。人除了有身体,还有心,有精神。人的精神也需要空间,有了空间,才可以展开想象,才可以思维创造。空间越大,格局越大,派生越丰富。这个空间,就是无,就是人的信仰,信念,信心。要先建立这个无,越广阔越宏大越恒久越好,包有上下四方古往今来无穷无尽。有了这个无,这个信仰,这个空间,人的精神就可以在其中梦想、驰骋、创造了。人如果被物欲拘泥住了,物就是物质,欲就是体欲,人也就失去了空间,失去了源头,也就不能获得蓬勃的精神创造活力,体力也枯萎了。孔夫子为人的精神领域,设置了仁、祖先、天地的大空间,用礼打开这个空间,打开理念、情感、视野、梦想大领域,与生俱来建立起来,使人“生而知之”。
    自从西周有了天子,后来有了皇帝,人君在天人之间隔了一下,由他替天行道,奉天治民,人的信仰只差这一点阻隔而没有畅通,后来就向迷信蔓长起来。但精神还是很蓬勃的,因为人能看见和追求无。这是文明成长的大奥秘。文学艺术,精神道德,科学创造,无不在这个看不见的无的精神空间里成长。如果人下决心只信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把精神的眼睛闭起来,把想象的心灵封闭住,就会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
    新少年:啊!我封闭住了吗?我还是不懂。不过,有点儿感觉。
    申老师:你还可以“学而知之”。
    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新少年: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三十天 年 月 日 星期
    明仁第五
    新课
    课文(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白话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战胜自我,行为合于礼,就是在实行仁了。哪一天天下人都战胜自我行为合于礼了,天下就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因由于自己。难道仁是由别人规定出来,再让你实行的吗?”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的具体内容。”孔子说:“看不合于礼就不要看,听不合于礼就不要听,话不合于礼就不要说,事不合于礼就不要做。”
    颜渊说:“颜回做事虽然不够勤敏,也要照这些话去努力做啊 !”
    课文(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白话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要像见贵宾一样庄重,让人民做事要像承当大祭祀一样恭敬。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自己祖国没有抱怨,在自己家乡也没有抱怨。”
    仲弓说:“冉雍做事虽然不够勤敏,也要照这些话努力做呀!”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今天开始学习“明仁第五”篇。“仁”,是行为准则,也是一个很高的道德概念和智慧概念。
    看第一章,“颜渊问仁”。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孔子的学生颜回,字子渊,人们也叫他颜渊。他非常优秀。
    他问仁,夫子回答“克己复礼”四个字,说这就是“为仁”了,也就是实行仁了。
    现在你要明白什么是“礼”,才能明白这一句话。
    “礼”,是人类的一大发明。人类发明了语言,于是能够通过话语交流。人类发明了文字,于是能够通过书写交流。人类发明了“礼仪”,于是能够合群,能够在群体内实行分工。人类游不过鱼,飞不过鸟,跑不过马牛,打不过老虎,上树比不过猴子。必须合群、分工,才能生存。礼仪,是最好的合群、分工训练。于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出来。用武力,用打,用利,用嘴教育,开会,都不能有效合群和分工。可是,设定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让大家来崇拜,祭祀,唱歌,跳舞,大家就又敬又畏地集合起来。分一分工,各人都有角色,名,位置,职责。大家都高兴地遵守。不要小看这一合群一分工,社会从这里成长起来。因此,我对你说过“礼”就是“名”。名,就是分工,角色。此外,礼是动作,是肢体动作的一来一往,一施一报。这是礼的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基本法则,产生平等对等的基本价值观。礼还产生了人的神圣崇高感情,这种感情在别的什么行为中都不能产生。礼还打开了人的另一只眼睛,这只眼睛专门看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事物,那就是精神,梦想,创造。必须这只“心眼”打开,创造才能开始,文明才能成长。要是没有这只眼睛,人类看见的世界,和动物看见的一样,那就什么都别说了。
    在对“神”对人行礼中,人群的合群和分工走向了和谐。
    来,往,施,报,迎,复,回,还,应,答,理,都是礼。
    一来一往行个礼,写照了世间万事万物的法则。
    “仁”的观念,也由“礼”产生。仁就是礼。
    明白了这些,你就明白了“复”。
    “复”,这个字放在“礼”字前面,是说的礼的动作是一来一复,礼的规则是来而必复。
    “克己”,是战胜自己。
    如果自己对外界的人、事、物,不能回报以相应合适的“复”,就是“无礼”,就要战胜自己的“无礼”。如果能复得好,就是在实行仁。这个复,是从自我的本心中发出来的,不是别人规定出来让你做的,因此说是“由己”。
    怎么“复”呢?颜回问到实行仁的具体细目时,夫子用视、听、言、动回复得合于礼来回答他。如果视、听、言、动不合于回复的“礼”,就不要做。
    要明白,“非礼勿视”不是后人理解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事”,那是后人的退弱行为。而是在“看不合于礼时,就不要看”,是积极精神。
    礼,就是以自己为一,面对另一,然后产生二者的互动。礼是两事物的互动。礼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与人之间只要开始行起礼来,互动关系就启动了,想刹车也不行。“礼”像一个永动机,只要一启动,就开始了组织内的往复运动。比如你和你爸爸妈妈,从一声称呼开始,礼的关系正式确定,开始互动起来,创造家庭财富,家庭事业。打不断,拆不开。贫贱不能分,富贵不能拆,威武不能离。
    而且礼还能够自我平衡,修复。
    礼的来往动作,产生还报对等的价值。经一代人一代人动作重复,早已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价值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由这个价值观产生。宋儒说,人人有个天理,礼的价值观就是天理。明儒说人人有个良知,礼的价值观就是良知。人人不思而得,见事而生。使得人们从大到小,从男到女,从贫到富,从古到今,人人都很懂事,都很懂理,真是了不得。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成熟而且伟大的文明。
    新少年:啊!
    申老师:“君子”篇的“九思”,就是思的礼。比如,看一个东西,因为要看得有礼,因此要看明白。听什么,因为要听得有礼,因此要听清楚。
    这些说起来真麻烦,真枯燥。
    孔夫子明白这个人类文明的根,人类文明产生、成长的奥妙,说给了他的高徒颜回。颜回大才,一听就明白。
    你听不懂的。
    新少年:我也能明白。
    申老师:那你就有颜回之才了。
    既然如此,我就再说几句。
    我争取说简单些。
    礼的概念有五个层次。第一是人们的肢体、语言还报动作。第二是礼仪的形式、物品。第三是各人的角色、名称。第四是在还报动作中得到的价值观。第五是产生的崇高伟大感情和神圣信仰。
    本章讲“复”,讲礼的动作,行为。复得合于礼,就是“为仁”、实行仁了。因此说,“仁”和“礼”是一致的。视听言动复得合于礼,就是在“克己”了。“克己”是为了“由己”,而不是“由人”,这是独立心性,独立人格。
    读这一章,要知一:克己。知二:达到由己。知三:达到复礼。“复礼”就是“为仁”,“归仁”,就是视听言动复得合于礼。这一章讲的礼,是动作行为。
    可知《论语》非常高妙,“翻译”是不行的。找出几个关键字进行推论,联想,你以后可以这样读。
    看下一章,“仲弓问仁”。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孔门弟子冉雍,字仲弓,也叫子弓。他也来问“仁”。孔夫子还是用礼的施报回复规则来回答他的。
    “出门如见大宾”:
    出门待人,这样回复人以礼:像见大宾客一样庄重。
    “使民如承大祭”:
    让民做事,这样回复民以礼:像承担大祭祀一样恭敬。
    过去有人乱批判,说孔子看不起人民。这里有看不起吗?把民当神一样敬,这可是孔夫子亲口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让别人做什么,这样先礼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这样回复国:不抱怨祖国。
    “在家无怨”:
    这样回复家:不抱怨家庭。
    为什么说以上的行为是“回复”?因为他们已经施给你礼了,你只是在回复。
    这种“复”的道德准则,这种“复”的价值观从哪儿来呢?就从礼仪中来,就从一来一往的礼仪动作重复中来。以后学到“明礼”那一篇,我们继续讨论礼,讨论如何复兴中国礼乐文明,从根子上端正起来,复兴中华民族。
    孔夫子交给后人的,都是一强几千年的方法。现在你看到的许多人,都是在搞当天用的方法,几天用的方法,搞几年之策,几十年之策。孔夫子的方法太长远了,所以他那个时代的人不理解。只有他的少数学生能懂,能理解。他们十分崇拜自己的老师。而那些诸侯,也就是国王们,都瞪起了纳闷的大眼睛。
    今天说的太多,你累了,我也累了。
    新少年:不累。
    申老师:请新少年同学复习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新少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第三十一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明仁第五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新课
    课文(3)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白话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孔子说:“工匠想要做好工,一定先要磨锋利工具。住在那个国家,要在处事中学习那里的贤大夫,和那里有仁德的士人交朋友。”
    课文(4)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29)
    白话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博地施利于民,而且能帮助很多人,这样做如何?可以称作仁吗?”孔子说:“还有仁以外的事吗?一定是仁呀,还达到了圣呢!尧舜还担心这些呢!仁者,自己想要立身也要推及让他人立身,自己想要发达也要推及让他人发达。能够从自己的身上推及他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子贡问为仁”。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端木赐这一天去向老师问“怎么实行仁”,老师打了个工匠做工的比方。然后说“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请您说出类似的章句。
    新少年:“道不同,不相为谋。”“无友不如己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申老师:很好。
    请注意,“事其大夫之贤者”那个“事”字,一般理解成动词“做事”,但这一句还有“学习”的意思。子贡他们这些孔门弟子,实在都才能太大,因而必须注意谦虚,决不能放松学习。你以后也是这样。
    下一章。子贡又问“仁”。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子贡他们当孔夫子的学生,都是一当一辈子。有的边上学边种地,有的又当官又上学。子贡是经常出去做生意。他经商赚了很多钱,经常帮助人,也就是“博施”。他问老师这是不是“仁”。
    “博施”,广博地给予。老师说:“能广博地给民众带来好处,不但是仁,而且是圣了,尧舜还担心这些呢。”可见孔夫子决不是只谈道德,他还讲实际。“何事于仁”,于仁何事。对于仁来说,还有别的事可以做吗?“必也,圣乎。”“必”后面省略了前面的一个词,这里省略的是“仁”字。《论语》“必也”都省略了一个词。我说出几个学过的,请你对一对。
    “不得中行而与之,
    新少年:必(与之)也,狂狷乎!”
    申老师:一定要有一同做事的人,那就交往狂者和狷者吧。
    “君子无所争,
    新少年:必(争)也,射乎!”
    申老师:一定要争的时候,那就像举行射礼一样竞赛吧!
    “何事于仁?
    新少年:必(仁)也,圣乎!”
    申老师:一定是达到了仁呀,还达到了圣呢。
    子贡善经商,财富多,常常拿来帮助人。“有博施”,“能济众”。老师说这是尧舜的功业。你长大了,能力不够,就把自己的事和家庭的事做好。能力大了,不管是当官还是从工,从商,发明创造,都要想到帮助别人,帮助大众。这也是礼的还报观。没有社会,你岂能成功?不可只顾自己,更不能危害社会。这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价值观,传统。
    孔夫子夸了子贡以后,继续提升他,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句人类道德通则。
    读这一句,要“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你想,你自己除了想立身、发达外,还想得到什么?
    新少年:幸福、财富、地位、尊敬、平等、自由、民主、尊严、言论、反对,权利,生存等等。
    申老师:那就让想的到的人,也得到。
    礼,为了让人产生推己及人的价值观,有一个“让”字很重要。前面说“揖让”。让,就是两人并行,左边的人向前伸左手,右边的人向前伸右手,说个“请”字,然后再前进。
    从自己推及,让别人也得到,这就叫“取譬”。“能近取譬”,就是由自己推及别人。“方”,地方,处所。推及别人,就是“仁”所在的地方,实行的地方,意思是,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请新少年同学复习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新少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三十二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3,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4,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29)
    新课
    课文(5)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
    白话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他的话少,而切中要害。”
    司马牛说:“说话少而切中要害,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事难,说话能不少而切中要害吗?”
    课文(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5)
    白话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行五种美德于天下,就是实行仁了。”
    子张继续问。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有事功,慈惠就足以使用别人。”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孔子的学生司马耕字子牛,也去问仁。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老师告诉他说话如何“仁”,那就是“讱”。过去解释为说话少,像不会说话。现在咱们还看这个字怎么写。说话少,但像刀刃一样能切中要害,解决问题。司马牛上次问“君子”,老师说“不忧不惧”,他不懂,继续问。这次问“仁”,老师说“其言也讱”,他还不懂,继续问。看来那时的人很实在,师生关系也平等,所以不懂就问。
    新少年:我在学校可做不到。
    申老师:下一章,“子张问仁”。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孔门弟子颛孙师字子张,也去问仁。老师告诉他五个字:恭、宽、信、敏、惠。很好理解,你一读就懂。
    请新少年同学复习,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新少年:“恭、宽、信、敏、惠。”
    第三十三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5,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
    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5)
    新课
    课文(7)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白话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时在家要庄重,出门做事要敬业,交往别人要忠诚。就是到了东夷北狄的边远部落,这些行为也是不能背弃的。”
    课文(8)
    樊迟问智(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1)
    白话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做对人民有实利的事情,敬事祖先和天地,一直这样努力做下去,这就是智了。”
    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争先做难做的事情,而后获得利益,这就是仁了。”
    课文(9)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乡)也吾现(见)于夫子而问智(知)。子曰:‘举直措(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2.22)
    白话: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博爱人这个同类。”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智就是了解人这个同类。”
    樊迟未达其意。孔子说:“举拔正直的人,让他们改变不正直的人,能使不正直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到老师那里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话含义丰富呀!舜帝治理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选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王治理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选举了伊尹,不仁者就远离了。”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亲昵的称呼是“樊迟”。他向老师问“仁”,孔夫子告诉他九个字。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居处”,是说在家里。“执事”是说出门做事。“之夷狄”是说到了东夷北狄文明落后地区。都要恭、敬、忠。
    下一章。樊迟又问。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他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了三条。
    “义”,合于义又有实利的事情。别让老百姓做空的事情,别做瞎折腾的事情,要做能给老百姓带来实际利益的事情。这些实利又要分配得合理,就叫“义”。
    “鬼”,过去有很多,这里指“祖先”。人死称“鬼”。“神”,也很多。太多而信,叫“迷信”。少而信之,叫“信仰”。这里指“天地”。
    为什么要敬他们呢?又看不见。敬了又不会保佑,批判了又不会受罚,干嘛费事?这是“信心”。有了这个信有之心,道德才能够有根,真正建立起来。这是智慧。
    “而远之”,而远行。人民受了物质实惠,而不停留于此,能够有理想,有尊祖崇天的信仰情感。祖先虽然远去了,但还活在我们心中,不忘祭祀、纪念,一定要做让祖先放心、荣耀的事。地就是自己的祖国呀,自己的家乡呀。把这种感情用礼文明培养起来,就和敬祖先爱父母的感情一样,爱起来呀,执著深厚。天地虽然不说话,但她创造养育了我们,我们崇敬天地,保护自然,不搞破坏活动。这感情多么醇厚,这心灵多么美好,这行为多么高尚。我们不满足于吃饱喝足,分配公平,还有高尚的感情,高远的追求,这就叫“远之”。我们崇敬祖先,崇敬天地,而不停留于崇敬,等着让天地祖先保佑,而是去努力工作,这也叫“远之”。
    “之”是往,行,表示动作。如刚学过的“虽之夷狄”,以后还有这样用的句子。
    既“敬之”又“远之”,这就叫“智慧”。
    樊迟问的是“智”,孔夫子告诉他“智慧”。这个智慧是一、二、三,合得适宜叫“中道”。
    樊迟又问“仁”。夫子说“先难而后获”,也就是你会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下一章。樊迟又问“仁”问“智”。请读。
    新少年:(略)
    申老师:老师告诉他“博爱”“了解”人这一同类后,樊迟不明白,继续问。老师告诉他十个字:“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推举、选拔的意思。“措”,动词,纠正,改变,放到上边。“诸”,之于。“枉”,不直。
    《论语》不抽象讲大道理,总是用日用事物讲。
    樊迟还不明白。就问子夏。子夏也是孔门高足,举出舜帝举用皋陶、汤王举用伊尹的事,解释“举直措枉”。皋陶是舜帝的贤大臣,伊尹是汤王的贤大臣。
    请新少年同学复习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新少年:“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第三十四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7,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8, 樊迟问智(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1)
    9,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乡)也吾现(见)于夫子而问智(知),子曰:‘举直措(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2.22)
    新课
    课文(10)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白话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而会牺牲自身而成就仁。”
    课文(11)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3.27)
    白话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寡言,近于仁德。”
    课文(1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7.16)(重出。1.3)
    白话
    孔子说:“说话巧于迎合,面色谄媚奉承,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课文(13)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知)者利仁。”(4.2)
    白话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期处在穷困中仍安守仁德,也不能够长期处在安乐中仍安守仁德。仁者以行仁获安,智者以行仁得利。”
    课文(14)
    子曰:“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知)者动,仁者静。智(知)者乐,仁者寿。”(6.22)
    白话
    孔子说:“智者喜乐水,仁者喜乐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课文(1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白话
    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会有好的话语,有好听话的人不一定有德。仁者一定有勇,勇者不一定有仁。”
    课文(16)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
    白话
    孔子说:“仁者既能喜好人,又能厌恶人。”
    课文(17)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
    白话
    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出恶事来了。”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又出现了“士”,你现在就是“士”,请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说一说士有什么特点。
    新少年:第一,不怀居。第二,有志气。第三,不挑吃拣穿。第四,互相争论,探讨,友爱。第五,行己有耻。第六,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申老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今天的课程,就由咱们两个分角色把课文和白话诵读两遍,然后你提出疑问。
    新少年:(略)
    申老师:现在下课。
    “刚毅木讷近仁。”
    新少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第三十五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1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3.27)
    1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7.16)(重出。1.3)
    13,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知)者利仁。”(4.2)
    14,子曰:“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知)者动,仁者静。智(知)者乐,仁者寿。”(6.22)
    1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16,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
    1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
    新课
    课文(18)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
    白话
    孔子说:“富了接着贵起来,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道得到了这些,就不去拥有它。贫穷了又加上地位低,是人人都厌恶的。不因正道而处此境地,也不用非正道去摆脱它。君子离了仁,怎么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仓促间一定在行仁,奔走时一定在行仁。”
    课文(19)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4.6)
    白话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觉得世上没有能超过仁的东西。厌恶不仁的人,他要实行仁,不让不仁的人影响自己行仁。有能够在一天之内把自己的力量用来实行仁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力量不够的人吧!可是我没有见过呀!”
    课文(20)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
    白话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出现,也一定要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之后才能达到仁。”
    课文(21)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5.36)
    白话
    孔子说:“人民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水火的需要。水火,我见过走进去而死去的人,没有见过有人实行仁而死去呀!”
    课文(2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白话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德,实行礼有什么用呢?人如果没有仁德,实行乐有什么用呢?”
    课文(23)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知)?”(4.1)
    白话
    孔子说:“居住之地有仁德之风,就会成为美好的地方。选择的住地无仁德之风,怎么算得上有智慧呢?”
    课文(24)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29)
    白话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我只要想实行仁,这个仁就出现了。”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现在咱们两个分角色把课文和白话诵读两遍,然后你提出疑问。
    (略)
    新少年:第十九章,孔夫子为什么说他没有见过把一天的力量用到仁上的人呢?为什么那样的人那么少?
    申老师:孔夫子周游列国,认识的都是各国当权者。这些人不是忙于聚敛,就是忙于打仗,或者忙于享乐。仁是很容易做的事,可是他们不干。孔夫子说的是执政者,不是老百姓。
    新少年:第二十章,为什么说必须过了一代时间,天下才会仁呢?
    申老师:这还是说的实行王道。如果实行霸道,就永远不会达到仁。经过战争和社会动乱,民德需要经过教化。经过教化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了,民风也就归于仁了。一代是三十年。
    新少年:三十年后,中华民族就复兴了吗?
    申老师:你真聪明,真厉害。
    新少年:第二十一章,为什么说没有见过蹈仁而死的老百姓呢?是老百姓不愿意实行仁吗?
    申老师:不是老百姓不愿意实行仁,而是没有仁的环境。因此,老百姓在不仁中死去,而没有人在仁的环境中死去。
    新少年:为什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申老师:禽兽也会被教会行礼,也会被教会唱歌听歌。但没有仁心,就像表演一样毫无意义,就像敲响的锣一样毫无意义。仁是人的天心爱心。如果没有仁心,人行礼唱乐,就和禽兽无别。
    新少年:为什么说:仁远吗?我想做仁的事,仁就到了?
    申老师:因为仁就存在于你的心中,性中,身上。想做就可以做到。前边咱学过,仁就是礼,礼就是还、报。只要对外界还报得适宜,就是在实行仁了。比如你看见你妈妈,很爱她,看过去的目光就是“仁”。如果恶狠狠看过去,就是不仁。仁就这么容易做到。
    明天复习“明仁”全篇。
    “择不处仁,焉得智(知)?”
    新少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三十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明仁第五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4,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29)
    5,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
    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5)
    7,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8, 樊迟问智(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1)
    9,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乡)也吾现(见)于夫子而问智(知),子曰:‘举直措(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2.22)
    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1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3.27)
    1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7.16)(重出。1.3)
    13,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知)者利仁。”(4.2)
    14,子曰:“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知)者动,仁者静。智(知)者乐,仁者寿。”(6.22)
    1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16,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
    1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
    1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
    19,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4.6)
    20,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
    21,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5.36)
    2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2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知)?”(4.1)
    2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29)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明仁第五”。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您说一说“明仁第五”主要讲了些什么。
    新少年:仁就是礼,对别人有礼就是仁,对自然万物环境野生动物有礼就是仁。礼是还报得适宜。仁者有能力了,要帮助别人。把企业做大,开创事业,不但是为了完成自己,还要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大幸福,大快乐。仁者刚毅木讷,能喜欢好人,也能厌恶小人。仁者非常博大,好像天下都在他胸中装着一样。他一举一动,好象在做天下最需要的事情。他一摆,天下就平;他一扶,天下就正;他一做,天下就有益。他虽然温和,最邪恶的也望而却步,不敢碰他一碰。因为他是正义和真理。
    申老师:太好了。请您提问。
    新少年:我谈谈读《论语》的感觉。几周来,我在我们家的阳台上挥手诵读,一股豪气喷薄而出。大街,行人,车辆,历历在目,简简单单,像摆在棋盘上。我觉得周围什么都变小了,变清楚了,变简单了。另外是,我变得非常愉快。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我的爷爷又惊奇又纳闷。我的妈妈说我气质变了。我的爸爸开始和我商量着说话。
    申老师:谢谢他们。
    新少年:谢谢老师。
    申老师:谢谢孔夫子。
    你的话倒启发了我,就是读《论语》还可以养气质,读白话文就差了许多。谢谢你!
    新少年:现在我爷爷和我爸爸都支持我读了。特别是我爸爸说,先会做好人,才会做好事。他把他认识的人,同学,朋友,老乡,挨着排排队,发现小偷小摸,偷懒耍滑,坑懵拐骗的,都做不成大事,都混得不好。这些人,都能找到品质上的弱点。事业做得好的,都是品质好,起码有一样好品质。学校学的知识,他说并不重要。因此他很支持我。反而我妈妈反对起来,说耽误了时间,以后考学又不用,出国又不用,当企业家又不用,当官又不用。要我学英语,学钢琴。我给她讲,她又听不懂。看见我来学《论语》,人家孩子去补英语,她就一脸怒气。
    申老师: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解决。
    新少年:我明白了。
    我还要说。
    请听:
    新少年独立阳台之上,以诵《论语》。天近地远,街细楼低。挥斥之间,古往今来,历历如在目前。乃悬想二千五百年前,夫子周游列国,行礼乐教化,弟子影从,弦歌讲诵,究何如哉?
    申老师:这是干什么?
    新少年:这是我读《论语》之前的“课前诵”,用来养大气的。是我爷爷和爸爸商量着写的。怎么样?
    申老师:太棒了。
    新少年:读《论语》很好,我已经深信不疑,坚定认为这是一本宝书。我相信感觉。我的口可以感觉到美味食品,我的心也能感觉到好书。
    申老师:可是为什么大人读了就无感觉?
    新少年:因为他们的感觉退化了。比如我吃着很香的东西,爷爷却总说“没味”。我看到一样东西,高兴得跳起来,我爷爷说“有啥高兴的”。我在电脑前一趴几个小时,我爷爷奶奶看也不看,摸也不摸,他们找不到里面的“意思”。
    申老师:谢谢指教!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新少年:子曰:“行己,有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