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古代还是今天,荐贤都是一件值得提倡和颂扬的大好事,但是,荐贤者如果动机不纯,谋求被荐者的感恩和回报,甚至通过拉拢亲信结党营私,就背离了荐贤的本义和初衷。为避免此类弊端,就必须对荐举人的权限及其行为做出规范。尽管这样的规范并非刚性,在很大程度上靠自律,但在古代官场却是尽人皆知的通例。其中,“荐贤者当自贤”“荐举恐其人闻知”就是最基本的官场守则。 从正史记载来看,领风气之先的是西汉尚书令孔光。据《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孔光入朝任职后,保密意识极强,凡朝中所议机密,绝不外泄。家人偶尔问起长乐宫温室殿旁栽的都是什么树,孔光或是嘿然不答,或是把话题岔开,可见其嘴巴是何等严实。表现在荐贤上,孔光也从来不把消息透露给举荐对象。孔光深受皇帝信任,又在官拜丞相,举荐的人才很容易受到重用,登门找他助推的人也特别多。但他每次举荐人才,都唯恐被荐者知道。自此,“荐举恐其人闻知”便成为官风清正的一条重要原则。 孔光之后,将“荐举恐其人闻知”原则坚持得最到位的,是西晋开国元勋羊祜。羊祜是个文武双全且有大德之人,深受晋武帝司马炎器重,但他在朝中谨言慎行,从不滥用荐举权,每次举荐事后,他都会把手稿烧掉。在他举荐下提拔起来的人,都不知道举荐者是谁。羊祜病危时,曾向晋帝推荐杜预接替自己。晋帝问他:“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荐贤引能,乃人臣本务。拜爵公朝,谢恩私室,臣所不取也。”说完就去世了。噩耗传出,正在赶集的老百姓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时值寒冬,晋武帝亲着丧服痛哭,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仅此两端,足见羊祜德名之隆。 在孔光、羊祜看来,向国家举荐贤能是职守所当为,尤须公事公办,借此让被荐者感恩戴德,答谢私人,使公权沦为私器,有违立国之本。这就不仅是保守机密的需要,还涉及推荐选拔人才机制的纯洁性问题,更重要的是,秉持“荐举恐其人闻知”这一为官守则,能够有效地防止荐举者和被荐举者互相利用,形成朋党。孔光与羊祜,恰恰是因为荐贤出以公心,所以在不结朋党方面无懈可击,均被后人奉为楷模。 插柳不教春知道,荐贤唯恐人闻知。联想到我们有些单位、有些部门,在推荐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中,事前找人提名,事后透露内情,被荐者与举荐者因此结下私交,“伯乐”与“千里马”形成结党营私的利益集团。当前,如何进一步健全人才推荐选拔机制,从制度上引导、鼓励以公心推荐选拔人才,是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