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钱利淮: 竹编就是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每日商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摄影/商报记者杜国平 文字/商报记者杜国平
    钱利淮今年30岁出头,是一位年轻的篾匠。他的老家是乌镇边上的一个小村,是江南有名的竹编之乡。据说,曾经是全国数得上的竹篮交易集散地。
    
    早晨起床,取下昨天晚上晾晒在竹匾的面条,掀开竹编锅盖,烧水、煮面、捞起。热腾腾的面条用竹筷捞起,放在竹沥子上控干面汤,加上猪油和酱油,就是一碗香喷喷的猪油拌面了。
    
    这样的场景在竹编之乡司空见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生活点滴都离不开竹器,人们以此生活,也以此业为生。早晨的这碗拌面或是馄饨要用竹器,晚上下工回来乘凉小憩的时候更是离不开竹榻和竹凉椅。
    
    不过,在钱利淮的记忆里,这种场景在小学之后,就渐渐消失了。因为塑料出现了,并且迅速风靡,原本属于竹编生活用具的市场,被塑料制品替代。一些年之后,人们又发现,塑料有很多优点,但却是"白色污染",并且不可再生。于是,他又想起了记忆中同样好用的竹器。
    
    钱利淮学的是工业设计,大学毕业之后,自然想将所学用于家乡的技艺上。但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篾匠找不到了。“村子里只剩下不多的几家在做,都是些粗大的竹匾,卖给蜜饯厂用于晾晒。可这实在难以代表竹编之乡代代相传的精湛竹编技艺。”
    于是,他又花了几年时间拜师学艺,成了篾匠。竹编器具花样繁多,人们往往只看见编织的复杂,却不知准备篾条,才是最为艰难复杂的步骤。
    最细的篾条只有0.25毫米宽,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粗细。较为常用的,宽度也只有1至1.5毫米。天工造物,总有神奇之处,竹子由于竹节的存在变得有韵味,也因此无法用机器加工。
    和古往今来的所有篾匠一样,钱利淮劈篾条全用手工。两把剑门、一块拉丝刀、一把篾刀、一把竹凿、一把刮刀就是全部工具,没有商业秘密,好坏全在手艺。
    学艺归来,钱利淮创立了自己的竹编品牌“竹芸工房”,开始将所学变成产品。“刚开始的时候,做过竹编茶器、花器,也做过工艺复杂的艺术品。但是,后来发现,两条路都有问题。”
    “如果做工艺品,竹编器的实用性几乎不存,作品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自己也越做越孤独。做竹编茶器、花器,离生活近了,但是手艺高超的匠人却是不多。”竹编器因为是传统手工而令人喜爱,却也因为口口相传的传统授徒方式而变得人才凋零。好师傅无徒可教,想学的又找不到师傅。
    钱利淮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有融入到生活中去,才是传承最好的方式。让单纯的竹丝,在不同的人手中得到无限的可能,而这个可能,又不会凌驾于生活。”
    于是,去年开始,他编制教材、制作材料包,将竹编教学带入学校。现在,已经有两百多位大学生、小学生在课堂上学起了竹编,还有更多的网友通过采购材料包玩起了竹编,互联网时代下的“竹编艺人”,呈现不可思议的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