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叮叮当……”每当这样的声音在街头响起,很多老昆明人儿时的记忆便会唤起,那白白的、黏黏的、香香的、甜甜的叮叮糖便开始搅动味蕾。1994年,24岁的田顺良放弃务农,带着养家糊口的希望从老家四川宜宾来到昆明,靠卖叮叮糖为生,这一卖,就是21年。 21年来,不管周围的楼房盖得再多、再高,他卖叮叮糖的方式却从未改变——一个小背篓放着七八公斤叮叮糖,手中拿着小铁板,用一个小铁锤敲铁板。这“叮叮当”的响声便招来了一帮馋嘴的孩子。而他的招牌造型似乎也永远是头戴泛黄的草帽,身着条纹T恤、灰布裤,脚蹬解放鞋。 童年记忆中的甘甜 叮叮糖是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在老昆明的眼中,它不仅香甜可口,还有止咳、润肺、健脾和胃的功效。 田顺良租住在交通便利的江岸小区,他卖糖的路线一般是在关上、黄土坡、北市区、火车站、世纪城、新螺蛳湾等地。他说,自己每天的行程大约是20公里。 田顺良在环西桥转了一圈,碰到一个背着孙女出来玩的老人。老人买了二两叮叮糖,花费20元。他一边用小铁板和小铁锤敲糖,一边跟老人强调,“我卖的糖是很干净的,糖敲好后,不是直接用手抓,而是用袋子小心装好。”他还带着浓厚的宜宾口音,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四川人。 做完第一单生意,他又绕到了新闻路,到了午饭时间也没有接到第二单生意。“平时,我很少来城中心卖叮叮糖的,似乎离中心越近买糖的人就越少。” 田顺良一般从早上开始出门一直会卖到晚上天黑,中午随便吃碗米线,休息片刻又开始敲出“叮叮当”的声音继续行走。他说,每天背着八公斤的糖不觉得沉,“这么多年腰也没出什么问题,就是背有点驼了。” 因为他勤于走街串巷,又敲得好听,所到之处大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而,好奇地探出头来观望一阵,有的招手示意,花10元钱,买上一两多糖,现买现吃。而小孩子们更是兴奋,总会跟着走几步,口中还伴着田顺良敲打出来的声音一起喊“叮叮糖”,有的拉扯大人的衣裳,哭闹着要买糖吃。 有一回,一位老大爷骑着电单车追赶过来买糖,和老大爷聊天中,田顺良说,老大爷想起了童年,想起了叮叮糖,所以就赶过来买了。 虽然在卖糖的过程中,他的背篓被城管抢过好几次,一些商场、社区也禁止他进入,有时也被人嫌弃糖价卖高了,但是他依然每天笑脸相迎,卖着叮叮糖。 这样的生活很满意 田顺良初中读了几天就没再读书。1994年,24岁的田顺良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那时他在家里种田,日子过得穷困拮据。这一年,在昆明做小生意的亲戚告诉他,来昆明卖叮叮糖能赚钱。 辞别妻儿,田顺良带着一床被子和一床床单,揣着100元现金,和妹妹、妹夫一起,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昆明。当时,他和老乡、朋友50多个人一起在昆明富春食品厂一个专门做叮叮糖的糖坊里帮忙卖糖。田顺良不会做叮叮糖,在糖坊里干活的老乡们都很热情,教他做糖。 刚来昆明的田顺良人生地不熟,开始卖叮叮糖的时候,田顺良觉得特别别扭。该怎么敲击铁片、怎么吆喝、怎么卖糖……这些老乡都没有告诉他。有点茫然的他,只能凭着平日里的观察,自己摸索。田顺良说,刚开始卖糖的时候一路走着,都觉得有人在耻笑他,“因为我觉得自己不会敲,穿着一身农民的衣服,怕被城里人嫌弃,而且自己还是一个小伙子,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后来,田顺良想明白了,“旁人根本没怎么在乎我,我觉得别扭,都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 他生意做得不错,有固定的买主,会说话的他,总会在称重的过程中不断地与顾客交流。有顾客说,“贵啊”,他立马回答“不贵”,然后问人家是“哪里的”?对方答“香格里拉的”,“那是好地方啊”,临走还会说一句祝你好运之类的。 在平时和人的交往中,田顺良给人的感觉是朴实、直爽、热情。田顺良说,他不知道叮叮糖到底有没有止咳润肺的作用,但是在吆喝时,或者和顾客聊天时,总会不停地夸赞叮叮糖的效用。 一个每天背着七八公斤叮叮糖走街窜巷去叫卖的小生意,田顺良能做21年,他到底能赚到多少钱?他说,这个行业至少能让自己维持生活,他也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 游走在城市边缘 在田顺良的印象里,21年来,昆明变大了,房子变高了。物价也上涨了,以前上公厕只要3分钱,现在要5毛钱。 田顺良说,刚到昆明的时候自己很兴奋,那时昆明城区范围比现在小很多,只在现如今环城路以内,都是一些两三层、五六层的房子,周边还有大片大片的农田,种着水稻。东风广场的工人文化宫是那时田顺良见过的最高的楼。空闲的时候,田顺良就会和几个老乡一起爬上18层楼的楼顶,俯瞰整个昆明城。“景色非常美,感觉很好”。 那时,他一年回家两次,一次是农忙时节,一次是春节。2000年,他靠自己赚的钱回老家盖了新房子,花了10万元。不过,直到现在,田顺良都后悔当年没把在老家盖房的钱,用在昆明买房。 因为没有买房,舍不得花钱的田顺良两年前才把租住了10年的那间窄小的房间换成了现在的两室一厅,月租1400元。“女儿、儿子都有自己的收入了,要带小孙孙了,当然要住得更好一点。” 来昆明这么多年,田顺良的业余时间都是和几个亲戚老乡一起过:吃饭、喝酒、打牌。21年来,昆明的城市一直在变化,田顺良始终生活在老乡的圈子里,并没有想过要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不过,在昆明卖叮叮糖的人群里,田顺良肯定是最为特别的一个,他不但引起了老外的注意,还是两个研究生毕业作品里的主人公。 10年前,田顺良到西坝路的创库卖叮叮糖时,和一名瑞典人相遇。这名老外对田顺良十分感兴趣,就约了他去拍了照片,并告诉他,多少天后可以再来创库取照片。当时,拿到照片后,田顺良专门把照片寄回老家挂在了墙上。 2013年,他在路上卖叮叮糖时,被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宋婧遇上,宋婧拍了长约16分钟的纪录片,片名叫《田的城》。同年5月,云南大学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江田力看完这部片子后,想知道田顺良背后的故事。于是,用了10个月的时间,重新制作一部46分27秒的纪录片,片名还是叫《田的城》。 片子做好后,江田力专门制作了一份送给田顺良做纪念。“在老家过春节的时候,我都会放给亲朋好友看。”田顺良话里透着一股骄傲。 在接触过程中,江田力能感受到田顺良很喜欢有文化的人。“在他的心中,有文化的人将来一定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过上很好的生活。” 当年,田顺良出来打工时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依靠自己挣的这些钱,让女儿、儿子都能上大学,捧上铁饭碗。然而,事与愿违,女儿后来也出来打工了。儿子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20岁便结婚,之后有了小孩。 田顺良说,他喜欢昆明的气候,但是不知道自己能否会在昆明度过晚年。他和老伴儿一边帮忙带孙子,一边努力赚钱,希望能给孩子们买房,至于在昆明还是在老家,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他说,等有一天自己背不动糖了,说不准会回老家种田。 春城晚报记者 谭江华 文 江洋 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