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礼仪之邦,对于不同年龄的正确、适当的称呼。也反映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对对方尊重,甚至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风尚。古人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也代表了不同的礼仪,所以对于称呼还是值得我们探索和认识,需要做到合乎常规。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