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1.写意画的用笔方法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1) 笔意
    就是要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象,以象达意。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和意趣。
    (2) 笔力
    就是运笔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笔的力度感有两种内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就是一种运笔功力的表现。表现运笔功力的程度有“老”与“嫩”之说。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属于用笔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3) 笔韵
    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勒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势”。
    (4) 笔趣
    笔趣有意趣和天趣两种含意。用笔有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故笔趣乃是使画产生形式美感的关键。用笔的意趣,在于巧妙地处理笔的生熟、巧拙、老嫩等关系。用笔熟而生巧,美则美矣,但会流于匠气、市井气。所以笔贵在熟而后生,由熟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才生意趣。用笔灵巧、奇妙,固然不易,但要警惕流于甜俗。所以用笔贵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纯朴而磊落大方,乃生机趣。用笔的天趣,发于无意之笔,所谓“好笔、好墨偶然得”,是一种顿悟,灵感突发。求笔的天趣,固然与画家的才能有关,更重要的是需依靠平时的学识、修养和长期的苦功。 
    2.诗、书、画、印的结合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这是中国画的又一个特点。
    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旦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在诗、书、画、印的结合过程中,书与画的结合恐怕要比其余两种与画的结合要早得多,这是由于中国的书画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外的缘故。据说东汉的蔡匡就已是一个书画兼能的文人了。书画的结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这样书入了画。就成为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中国画中的以书写款又叫做“落款”,一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相当西洋画中的画者的签名,表明了这幅画的所有权。其他的题字,可以绘画写一个题目,一行自己想说的话,或一首诗,一段散文。其实题字是门很有学问的艺术,要有文学修养,题字不能随随便便,题字的内容要与画面有着内在的联系,让观画者通过题字见景生情、抒发胸怀。或者引导观画者以画为桥梁,生发开去,另拓天地,感念历史的浩荡或人生的哲理。同时,题字还要考虑到字体的形式、画的内容和风格等。如一幅工笔画就不能用狂草,一幅大写意也不宜用正楷。字体的位置要恰到好处,要让人感到上去一点或下来一点,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都会不妙,这就是恰到好处了。总之,要求字与画面统一、和谐,增加画面的形式美。
    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这己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不过这有赖于苏轼对他的鼓吹,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恨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如人们面对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猜透画者的心思,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图。如宋代有名的皇帝画家赵佶画的《瑞鹤图》,画上只有20只丹顶鹤绕殿飞鸣,晴空中有浮云飘动,虽然观画者可以从画中感受到一种轻盈舒朗之气,但是画家是否是要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思想呢?只凭观画是很难领悟的,但是只要结合画上的题诗书款,就一目了然。原来是赵佶当政的某一夭,突然有一片祥云飘来皇宫,绕柱附殿,众人皆仰而视之。惊奇之余,又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与祥云融为一体,经久不散。从画的题诗题款中,以及已有的历史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