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剧是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 汉剧 清康熙年间,汉剧流入沔阳,多在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演唱,且盛行成俗。宣统二年(1910年) ,汉班依据彭场地区开窑河发生械斗的事实,编写了《大战窑河》的演出本。 民国时期,沔阳城乡常有外地汉戏班子演出。仙挑的天仙大舞台、易仙大舞台和彭场的醒民·游艺社、文化大舞台,先后邀请著名汉剧艺人余洪元、朱洪寿、董金林等人领衔主演《兴汉图》、《斩雄信D 、《讨州战葫》等传统剧。民国31年(1942年) ,新堤大戏院邀请汉剧宿将董瑶阶(沔阳新里仁口人)〈艺名牡丹花〉演出《活捉三郎》、《杀于报》、《老背少》、《打渔杀家》等剧,深受观众赞赏。 1952年8月,利群汉剧团和新凤汉剧团部部分演员搭班,从监利新沟嘴迁居仙桃,次年3月,改名为沔阳县汉剧工作团,上演《罗汉钱》、《三世仇》、《望娘滩》、《辘门斩子》等现代戏和传统剧目o 1956年7月,剧团以《越椒逼印队《天水关器》、《扒窗》、《抢伞》参加荆州地区戏曲会演,分别获演出奖、摸员奖和挖掘整理奖,同年, <<越椒逼印》参加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剧本挖掘奖,女演员王剑培获表演二等奖。1959年7 月,剧团集体创作的大型现代汉剧《震古烁今》赴省会演,受到观众好评。 1960年,剧团转为地方国营,有演职人员76人.同年,在省举办的青年学员戏曲会演中,王明珠、李剑光、陈启斌演出的《打花鼓》获表演二等奖。1965年6月,青年演员周同芳、詹爱英等出席湖北省汉剧唱腔艺术革新座谈会,演唱《芦黯火种》、《南海长城》的部分唱段,经省电台录音播放,载入《汉剧现代唱腔集》。 1970年,剧团并入县毛择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73 年改为县文工团,演员学演京剧。 1977年,又改为县京剧团,演出《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和创作小戏.1978年4月,恢复县汉剧团, 9至11月,剧团赴武汉巡回演出移植改编的大型神话剧《宝莲灯》 ,为时两月。 此后,由于电视、电影的发展,汉剧观众日益减少。1982年8 月,剧团改唱楚剧,时有演职员51人,县汉剧团在25年的演出活动中,足涉湖北、湖南两省的7个地区、20多个县市,搜出传统剧目372个、移植改编剧目64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沔阳县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