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明清道教医学论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盖建民 参加讨论

     提要:本文对明清道教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作了深入探讨,指出明道教发展虽然式微,但明代道教与医学仍保持了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道教对传统医学仍有一定影响;明清之际,道教医学养生的精华业已汇入中华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
     盖建民,男,1964年生,哲学博士.
     主题词:明清  道教  医学
     明清道教医学是道教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趋势,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考析,以求正于同好。
                    一、净明忠孝道与传统医学
     宋元明流行的净明道与传统医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首先,以这一道派酝酿的历史过程来分析,净明道是在民间许真君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道派。而许真君具有符咒治病的神异医术,其原型乃是晋代道医许逊。关于许逊的事迹及许逊崇拜的形成,道书文献记载颇详,称“真君姓许,名逊,字敬之,··…世居许昌,高节不仕,颖阳由之后也。父汉末避地于豫昌之南,因家焉。”许逊“为学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音律、五行徽纬之书,尤嗜神仙修炼之术,颇臻其妙。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之,悉传其秘。”许逊任蜀郡德阳县令时,正值当地瘟疫流行,许逊植竹水中,以符咒神方拯治:
     岁大疲,死者十七八,真君以所授神方拯治之。符咒所及登时而愈,至于沉琦之疾无不痊者。传闻他郡,病民相继而至者日旦千计,于是标竹于郭外十里之江,置符水于其中。伴就竹下饮之皆疾。其·淖奄赢疾不能自至者,汲归饮之亦获痊安①。
     从道书记载来看,许逊在世时,蜀民为感激其救治病苦的恩德,就已立生祠祀之。不久,许逊知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蜀民念其德行,于起行之日,多“赢粮而送”,许多人甚至追随许逊到了南昌服劳役,改其姓为许,故而形成“许家营”。民众对许逊医术济人的信赖,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情感,许逊因此也被神化而纳人道教神仙谱系,在《灵宝流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尊为“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太史”。南宋兵荒马乱之际,江西玉隆万寿宫道士周真公、何守澄等便托以许逊降世,在民间许逊信仰的基础上,以许逊为祖师建立了净明道。南宋净明道后来失传,及至元初,道士刘玉又重建了净明道,也称净明忠孝道。净明道在明代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道教宗派。
     其次,从净明忠孝道的教义上分析,净明道暗含有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刘玉所重建的净明道汲取了南宋理学思想,强调忠孝伦理修养,其教义核心是“以老子为宗”、“以忠孝立本”:
     或问古今法门多矣。何以此教独名净明忠孝?先生曰:“别无他说,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②
     刘玉释“净明”之意为“不染物”为净,“不触物”为明。欲达“心如镜之明,如水之净”净明之目的,须以“忠孝立本”,。净明道强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③。(太上灵宝净明人道品》就将净明道士人道修行阶次概括为一孝、二炼形、三救度④。从这一忠孝为核心的教义出发,净明道必然重视医药。净明道士习医术,近可以于己用以卫生、尽孝,远可以推之用于救度、济世。医术既是一门仁术,也是一门孝术。知医懂药是服侍父母、尽孝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体现,故自古就有“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古训。所以净明道一系的道士也多习医术,擅长以符咒“救治百病”。收人明代‘道藏)洞玄部的‘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就载有“救治百病符”,太平部的《太上灵宝净明天尊说御瘟经)则专论以神符防治瘟毒。
     必须指出的是,净明道将救治百病视为净明道法三品之一。《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卷下“救治百病篇第三十三”云:
     前一道(符)回死为生,后一道(符)保命生根。凡有疾病者,闭目静思,取朱砂恰(掐)诀念咒,存身为孝道,明王灵宝净明救苦天草丸符咒水以服之,则病者自安。救治疾病谓之道力,以力行道谓之细积,以法行道谓之达道,以孝行道谓之上道。道中有上中下三品,此其下也。然行孝服羔功已圆矣,得此则行孝炼羔之羽翼也⑤。
     净明道虽然将行孝视为上道,而将“救治百病”、“愈人疾苦”视为下道,“此道家之事方便法门耳”⑥,但同时又信认为“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得仙,”修下道有助于“上道”,所谓“得此则行孝炼,羔羔之羽翼也”。
     值得重视的是,《净明忠孝全书》卷六“中黄先生间答”也借医理来阐述净明“孝道”的重要性:
     又问事亲之礼。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口体之养,无不尽心,可得谓之孝乎?
     答曰:此是孝道中一事耳。当知有就里的孝道不可不行持。大概吾身是父母遗体,但向行住坐卧十二时中,善自崇护,不获罪于五脏,方可谓之至孝。……又有立心虽稍良善,却不肯讲究卫生之道,饮酒无数,广杀物命,滋味求奇,不知节约,遂致病生,这是获罪于脾脏。又有色欲偏重,亡精灭神,至于烦躯,这是获罪于肾脏。又有立心虽然公正,情欲也自澹泊,然而懊念独重,动不动是使血气多不中节,甚至一朝之忿,忘其身教……医书云:盛怒伤肝,谓肺主气,使肺金克肝木,令肝不摄血,疾病生焉,这是获罪于肝肺二脏。大概态忿、纵欲、昧理三者于五脏皆有所伤,而于本脏为尤甚。凡获罪于五脏的人,皆是破裂元气,作挞身己,不行孝道的所为⑦。
     上述引文反复重申了行善尽孝道的同时还必须“讲究卫生之道”,以“免获罪于五脏”。这种修道思想无疑会强化净明道与传统医学的联系。
     在刘玉所重建的净明道传承人中,尤以第四代传人赵宜真对医术最为精通。赵宜真,道号原阳子,元末明初江西安福人。著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诀》,刊有(仙传外科秘方)(亦名《仙传外科集验方))。赵宜真少通经史,长习进士业,因久病不愈乃弃儒人道。赵宜真对内丹术、清微雷法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对“净明忠孝道法,间有阅文,悉加订正”,使当时已衰微的净明道再次复兴,故被净明道尊奉为第四祖。赵宜真道行颇高,“或为诗歌以自警,犹以医济人……其高行伟操,为时所推。”⑧今《道藏)中收有赵宜真所集《仙传外科秘方》是一部以痈疽治疗为主的外科医方书,赵宜真自序云:
     余少读书,尝闻先哲云:“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于是遇好方书辄喜传录,累至数十伙。见有疾者,如切己身,常制药施方。一日先君子训曰:“施人以药不若施人以方,则所济者广。”从而有已验之方必与乐善之士共。及冥栖方外,悉弃旧学。况经劫烬无遗,仅外科集验方一性,乃禾川杨清史所编述,以授吴宁极,宁极之子有章以授西平善观李先生,先生以授于宜真者。·其方简要,惜未版行,故独存之……⑨。
     从这段自序中可以得知,赵宜真遵从“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古训,喜好收集医药方书,乐于医药济人。《外科集验方》原为杨清雯所编述,后为赵宜真所得。真宜真临终之时,嘱咐其徒将秘方编次为一卷,刊行天下,便于为人子者也能据此方药来尽孝。正如卷首昊有壬序所指出的:“观原阳之自叙与凤冈之捐货版行,其用心皆极其忠厚。是书之行,可以拯危急,利仓卒,使凡为人子者皆得此书可不陷于不孝,使凡为医者皆得此书可不堕于不仁,则仁人孝子之心俱在此。”,⑩这就充分说明了净明道第四祖赵宜真刊集医方书与净明道以“忠孝”为核心的教义有直接关系。
     《仙传外科秘方》共十一卷,全书约收外科验方四百余种。其中既有道教医学常用的外科丹方,主要利用道教金石类丹药所具有的提脓生肌特效治疗阻疽、恶毒等症,也有许多民间验方、偏方,反映了明代道教对传统医学外科学的贡献。
     赵宜真的弟子刘渊然也兼通医术。刘渊然,号体玄子,幼即出家,师事赵宜真,得授净明忠孝道法、符篆及金火大丹诀要,能呼风召雷,勃治鬼神,善为人疗疾。刘渊然继赵宜真之后,成为净明忠孝道的嗣师,人《明史·方伎传》⑧。同样,刘渊然的门徒邵以正也医道兼通。邵以正,明代中叶云南昆明人,自号承康子,别号止止道人,(明史稿)卷二八一载有其事迹,称“其(指刘渊然,笔者注)徒有邵以正者,云南人,早得法于刘渊然。渊然请老,荐之召为道录司左元义。正统中迁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时,赐号悟元养素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⑩邵以正编著了一部较有影响的道教医学丛书《青囊杂纂),对道教医学经方的收集、整理与传播做出了特殊贡献。是书共收有(仙传济阴方》、《徐氏胎产方》、《秘传外科方》、《济急仙方》、《上清紫庭追疥仙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八种医方书,并附有《秘传经验方》一部。该书对所收大量临证方剂的功用、主治、配伍、用法一一予以介绍,在临床治疗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明清道教与医学关系的几个特点
     明清之际,道教与医学关系的几个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明清以降,道教发展衰微,但道教与医学关系仍然保持了一种较为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明代净明道就与医学关系密切。净明道四祖赵宜真在《原阳子法语》中曾“以医术论之”来说明道教治炼丹药的必要性:
     试以医术论之。人有为风邪所中或为俐犬所啮者,其伤在于形气,而其证乃能使心痛、神迷、颠狂、澹妄,不记人事。又有为惊扰思虑所恼致。脚冲颠狂者,其伤与证皆在于心,及服外药,理其形气,而能使心神安静,非有交涉之理焉。能至是,盖太极未判,函三为一,才有动静便分阴阳,品物流形而各具太极,理气相须,一本乎道,有无相制,所以然也。治炼外丹,虽属有作,得而服之,全无所为,不须修习即形返太无,神归大定,复还太极混然之初而与道合真矣。这种“借医弘道”的做法是道门一贯传统,一直延续至清代。
     清代正一派道士娄近垣,字三臣,号朗斋,又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人,道门世家出身。娄近垣自幼好道,出家龙虎山,拜周大经为师,得授五雷法及诸家秘符,长于符水治病之术。雍正九年正月,奉召人官为雍正帝驱邪治疾,获得效验:
     昨岁,肤(指雍正帝,笔者注)躬偶尔违和,贾士芳逞其邪术,假托祝由以治病。肤觉其邪妄,立时诛之。而余邪缠扰,经旬未能退净。有法官姿近垣者,秉性忠实,居心诚敬,为肤设坛……确有灵验。又以符水解退余邪,涣然冰释,肤躬悦像,举体安和。
     娄近垣以符水治好了雍正帝的疾患,受到清帝赏识,“因赐以四品龙虎山提点,司钦安殿住”。此后娄近垣不断受到朝庭的褒奖和重用。关于娄近垣借医弘道的功绩,《重修龙虎山志序》评价道:
     委君朗斋名近垣者,能以修身却病之术稗益圣躬,零祷斋坛,屡著诚效。世宗宪皇帝特加宠异,踢以真人封号,为元(玄)教主持。且因姿氏忠勤,推本所自,救重修龙虎山上清宫,发带柜万,遣内大臣董视落成,赐之碑额以垂永久。
     娄近垣符篆治病术弘道,受到朝庭重视,使得清代业已衰落的龙虎山正一派一度呈现复兴景象。
     清代乾嘉年间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也是一位医道兼通的高道。刘一明,道号梧玄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曲沃人。刘一明自幼体弱多病,后受异人传方而愈疾,遂立意方外。正如他自叙所云:“幼时有悟,遂而慕道”⑩。刘明在赴甘肃寻医求治途中,遇一蓬头老翁,相见如故,得赐良方0。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经历,刘一明十分强调道士修真必须研习医术以自救、救人。他在(会心内集)卷下《去病歌》中明明确指出:“欲修真,先去病,浑身无病方延命。·若还有病不肯除,犹如瞎子跳坑并。”,。刘一明是清代著名内丹家,精研易理与丹道,著有(周易阐真》、(参同直指》、(悟真直指》、(指南针》等多种著作。他在醉心于丹道的同时,“犹不忘情于医道”,。,还著有(眼科启蒙》、(经验杂方》、(经验奇方》、(杂疫症治)等医书。刘一明在弘道生涯中,常自制丹药,以医药济人。《会心集》卷下就载有一则《眼药方),并云:“若知自己痛与痒,急求明师问端详。先积法财买药料,次置器皿安丹房。老嫩迟速合度数,进退止足定柔刚。灵药成就随手效,立竿见影不荒唐。”,⑧刘一明内外丹并重,善于利用外丹技术、设备来制备医用丹药,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医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传统制药学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刘一明还将医家区分为神医与人医两种类型:
     医有神医,有人医。神医者,先天之学,转生杀,夺造化,和阴阳,调五行。后天中培天先天,假身内保真身,采大药三品,除历劫病根,神明欢运,推己及人。所谓有用中无用,无功里施功。如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抱朴子、华佗、孙思邀其人者。以上圣贤,皆有实学,先治已而后治人。所以药到病除,邪气退而正气复,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医者,后天之学,全在五脏上用功夫,草术上用心思。虽明的三关九候、七表八里,仅可医的应生之人,医不得应死之人;医得后起病,医不得根本之病;复得后天之气,复不得先天之气;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无形之病。如促景、叔和、河间、时珍其人者。以上数人,俱皆虚学,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为人医也。尔(而)近日医道,不知神医之道乎?抑人医之道乎?果是神医之道,则治己治人,无伤于彼,有益于我。人我共济,遂心运用,左之右之,无不宜之21。
     刘一明从道教内丹术的角度将医家区分为神医和人医,认为神医乃先天之学,能培养先天元气,既能治己又能治人,无伤于彼,有益于我;而人医则是后天之学,只有五脏上用功夫,以草木药去邪除疾,不能治己专治他人。这是一种典型的道教医学观,反映了清代道教内丹术与传统医学融通的特色。
    2、明代道教对中国传统医学仍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这可从明代大医家李时珍身上窥见一二。据明代顾景星(白茅堂集)记载:
     李时珍,字东壁。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时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命,……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著《辽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以子建中贵,封文林郎,顾景星曰:余儿时闻先生软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哉!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④。
     从这一记载来看,李时珍幼年以神仙自命,晚年又号濒湖山人,读书以日出人为期。夜即端坐,由此可见道教神仙思想对李时珍影响甚深。这种影响在李时珍的医著《本草纲目》中也得到反映。《本草纲目)是中国传统本草学的一部集大成著作,李时珍在卷一《序例·引据古令医家书目》中云:“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时珍今所引,除旧本外,凡二百七十二家。”,。在这些引据的医书中有许多是道教医学著作,如(孙真人千金备急方》、(孙真人食忌>、(孙真人千金翼方)、(孙真人枕中记)、(孙真人千金髓方)、(刘涓子鬼遗方)、《葛洪肘后百一方)、(服气精义方)、(孟洗必效方)、(太清草木方)、(神仙服食方)、(寒食散方》、(高阳子威灵仙传)、(王冰玄秘)、《神仙服食经)、《土宿真君造化指南)、(胡演升炼丹秘诀)、(王隐君养生主论)、(耀仙乾坤秘楹)、《耀仙乾坤生意)、(张三丰仙传方)、(海上仙方》、(赵宜真济急仙方)、(耀仙寿域神方)、(李鹏飞三元延寿书》、《通妙真人方》等;而卷一(序例·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所列书目计四百四十家。其中道书多达四十多种,例如葛洪(抱朴子)、(三茅真君传)、(青霞子丹台录)、《太清草木记》,陶隐居《登真隐诀》、《真浩》,李荃《太白经注》等等,不一而足。故明人顾景星指出“其(指李时珍)以神仙自命,岂偶然哉!”
     明代道教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在明代另一位著名医家孙一奎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撰有《赤水玄珠》三十卷、(医旨绪余)二卷,另有(生生子医案)五卷。孙一奎在医学观上融通三教,认为医道相通,道家性命双修的“道理”有助于医学,强调习医者要参观“道理”。正因为如此,孙一奎本人在罗浮道人的指点下,依《庄子·天地)中周象得珠的寓言故事,将医书命为《赤水玄珠》。此外,从孙一奎医著的思想内容上也可看到道教的影响。《赤水玄珠》卷十“怯损劳潦门”就附有“方外还丹”一节。尤其是他将道教内丹术对命门的认识引人医学,系统阐述了命门—肾间动气论,在医学理论上颇有建树24。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明代道教对传统医学发展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3、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带总结性特征、汇集历代道教医学精华的医学养生著作。这些养生著作多切合实用,其治病疗疾的针对性较强,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例如元末明初道士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旨》就是一例。(修龄要旨》分为九篇,分别为“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延年六字总诀”、“四季却病歌”、“长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法”、“八段锦法”、“引导歌诀”、“却病八则”等,阐述了养生调摄、吐纳导引、祛邪治病、健身延年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这些内容多是总结前贤摄生经验并结合他本人修真体验而成,其摄生功法简便易学,行之有效,该书问世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它诸如梅颠道人周履靖的《赤凤髓》、瑞南道人高谦的(遵生八笺》、丹亭真人的(丹亭真人传道密集)、粘本盛的(道养全书)等等,也都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学养生著作。
     三、简短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道教医学发展进人了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一方面,由于明清道教发展式微,道教医学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明代道教医家占同一时期医家的比率只有7.2%,而清代知名道医更是大为下降。,道教医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都远远不如从前。但在另一方面,明代道教与传统医学仍保持了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明代道教对传统医学仍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千百年来,道教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防病祛疾经验知识已相当丰富,其独到的养生理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道教医学本身所内蕴的养生保健功能日益为世人所认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青睐。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汇集道教医学养生精华的医学著作,道教养生方法被医家更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这些都充分表明,在明清时期,道教医学的精华已逐步融人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
    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汤,(道截》第5册,第2叨页。
    2、3(净明忠孝全书》卷3《玉真先生语录内集》,《道截》第24册第曰5页。
    ④《太上灵宝净明人道品》,《道藏辑要》危集四。
    ⑤《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卷下.(道藏》第对册,第610页。
    ⑥《四规明鉴经》,(道藏辑要》危集四。
    7《净明忠孝全书》卷6,《道截)第24册,第翻9页。
    ⑧《规泉集)卷四.(道藏)第33册,第232页。
    ⑨(仙传外科集验方序》,(道藏》第汤册.第公9页。
    ⑩《道藏》第26册,第仅刃页。
    11(明史》卷刀〕页(方伎)云:“刘渊林者,技县人。幼为样符宫道士,颇然呼召风雷……渊然有道术,为人清静自守,故为里朝所礼,。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5册,第7656页。
    12(明史稿)卷邓l(列传第176·方伎》,康熙三十六年敬懊常刻本,福建师大图书馆古籍部截。
    13原阳子法语卷上,《道截》第24册.第81页。
    14(龙虎山志》卷一,《截外道书》第19册.第礴27页。
    15《重修龙虎山志序》,《报外通书》第19册,第427页。
    16《悟道破疑集原序),《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杜1990年版》年版.第绍2页。
    17、18、20《道书十二种),第5习2页,第田页,第即页。
    19《会心外集》卷下“示李谭昌书”云:“昨日来朋回西,问尔近日近藏,始知犹不忘情于医道。此亦济世仁术,未为不善。《道书十二种》第702页。
    21《会心集》卷下“示李旅昌书”.《道书十二种》,第702、703页。
    22顾景星《白茅堂集》,主春阳主编(中国医药大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5页。
    23《本草纲目》卷一,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第l册,第11页。
    24、25详见拙著《道教医学导论》.台清中华道统出版杜1男年版,第232页,第47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