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鹏程 道教浸润到了整个文人生活里面。 所谓文人生活,包括对文房四宝的欣赏、对文物的品玩、对茶酒的鉴赏、对书斋住屋的要求、人在四时的调摄等。其经典文献如高濂的《遵生八笺》是从人的角度讲,文震亨的《长物志》是从物的角度谈。教人怎样过一种文人雅士、有文化品味的生活。而“遵生”是什么呢?那就是道教的思维了。四时调摄,该怎么样吃、该怎么动。遵生就是循着生命自然的规律,不逆生,才能让生命得以调理顺畅,才能长生。《遵生八笺》所显露出的文人生活其实也是道教徒的生活。因此,不能忽略道教徒生活方式对文人的影响。 因此,不能忽略道教徒生活方式对文人的影响。(资料图) 还有许多文体跟道教是有关系的。譬如《招隐》。虽早见于《楚辞》,但《楚辞》的《招隐》是召隐士出山;到了《文选》的《招隐》则相反,是教大家回山里去隐。《反招隐》才是楚辞的《招隐》。南北朝有大量的隐居文学,比如《北山移文》等等,都是对隐居的讨论。隐居不仕,例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一般以为是受老庄影响,实则并非如此,乃是道教的。嵇康习惯了道士的生活方式,不洗头不洗澡,所以认为若去做官就不能修道了。 再者是游仙,其中最著名的是郭璞的《游仙诗》。汉代乐府中就有《飞龙引》《升天引》;到曹植、曹丕,更是大作特作,至郭璞而大昌。 另外就是山水诗。所谓山水诗,一般人以为就是游山玩水、描摹风景,其实不然,它有一定之内涵。其典范,如谢灵运的写法就是固定的:开头说原因,如心中郁闷,所以出去玩;接着写路上所见;最后要发议论,说明见此山水后对人生有何体会,故须发玄言、讲道理。因而玄言诗与山水诗是相生的。 唐宋以后,词里有全真教道士的创作;曲里也有道情,讲道家式的体悟,而且整个元曲都弥漫着渔樵问答式的精神状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看尽风波,置身物外的闲观。以致元代诗文共同显示出了浓重的山林气。 此外,从小说的渊源上看,六朝志怪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道教。 六朝志怪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道教。(资料图) 在原先《山海经》的传统上加进了一个更恢阔的道教的世界观,如《十洲记》、《洞冥记》、《搜神记》、《博物志》等等。像干宝原本是个儒者,写过《晋书》。但他父亲有个妾,父亲死时,以妾陪葬。封墓以后若干年,重修的时候发现这个女人仍活着,述阴间之事甚详。回阳后,饮食如常,又活了很多年。干宝经由这段经历以后才开始说鬼搜神的。张华的《博物志》,更是上追《山海经》,下与当时整个道教环境都有关联。这些神仙、志怪、博物,衍生到后来就是鬼狐仙怪。 六朝人的诗文小说还有一种特别的题材,叫“仙乡传说”,像《桃花源记》这样“别有洞天”的文章是很多的。其来源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说,有三十六洞天、有七十二福地。因此各位若去查考历代对《桃花源记》的评论与桃源诗,就会发现很多人都说桃源中人是神仙、桃花源是神仙所住的地方。如王维、欧阳修的《桃源行》都是如此。刘晨、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也是这个传统:讲某个人在特别的情况底下忘机误入仙乡世界,再回头已百年身,如《烂柯山记》等。 当时那些书迹也都是非常精美的。(资料图) 另外,上清道有一部重要的经典是扶乩扶出来的,叫作《真诰》:天上的仙真来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大道士、大书法家陶弘景所编。他的笔迹,尚存焦山《瘗鹤铭》,曾被推崇为大字之祖。他收集前辈们扶乩降真下来的记录,整理而成此书。当时那些书迹也都是非常精美的。 为什么这些道士的书法这么好呢? 因为道士最主要的本领就是写奏折给上帝看,祈祷赦免我们的罪,故要上章、拜表。那就是《文心雕龙》所讲的章表书奏,只是给老天爷看而不是给人间帝王看的罢了。若用韵文写,就叫作青词。这个传统一直都有,如明代严嵩之所以被宠信,就是因为严氏父子青词写得非常好。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祭天都要用青词。道教文书写作的传统如此,道士们的文采书法当然就都非常之好了。 上清道的创教祖师是原来天师道的女师魏华存。所以上清道的女仙很多。女仙有几个系统。一是王母娘娘一系,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其大成;第二就是上清道的体系。上清的女仙很多,而且常和人谈恋爱。 所以六朝唐宋文人常用此类典故,李商隐《重过圣女祠》有云:“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觅紫芝”。萼绿华、杜兰香就是六朝时代著名的女仙真。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走了还不久,即是说她们经常降临人间。《真诰》开头亦是如此,女仙跟着魏华存南岳夫人出来与人对话。 所以《真诰》一打开就是漂亮的诗篇,后面则是叙事:南岳夫人告诉乩手不必紧张,称他与女仙有夫妻之份,并解释人与神的匹配乃是阴阳两气相合,非皮肤滥淫。后面再补充洞天福地说等等。这些文字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且也充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虽然我们现在讲六朝文学的人都不知道这本书,但其实蛮重要的。 这些文字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且也充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资料图) 后期的小说跟道教的关系也很密切。《封神榜》固然如此,《水浒传》也是放在一个道教的框架里讲的。第一回楔子就是“洪太尉误走妖魔”。说洪太尉被派去江西龙虎山找张天师,却作威作福,趁天师不在,撕开了一口井的封条。以致一股黑气冲上来,把井口冲倒一半,窜上天去,散到各地去了,一百零八妖魔以此因缘而降生。中间还有很多故事也跟道教有关。宋江的两大军师,一叫吴用,另一是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就是个道人,会洒豆成兵。而斗法情节在书的后半部分谈得很多。前面讲宋江被人追捕时躲到九天玄女庙,九天玄女送了他三卷天书,也是道教的成分。虽然这本书曾被金圣叹腰斩了一半,但还是看得出这个道教的框架。 再谈《西游记》。《西游记》表面是个佛教的故事,讲玄奘取经,实则与道教关系匪浅。当然这个故事本身有很多传承,早期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朝有好多本杂剧涉及。小说西游记则最早的世德堂本,现代人相信是由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名叫吴承恩的人写的。吴承恩成为作者,是胡适的考证,可是那已经是民国二十一年的事了。明清间几乎就没有人说《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反而有九成九的人相信是丘处机所作。且早在元朝,虞集有篇序——当然现在考证的人也说这篇是伪托的——就说作者是丘处机。 读西游记的时候,中间的回目也都是另有寓意的。(资料图) 为何如此?明清人读《西游记》与现代读法不大一样。作品是一个文本,读法不同,读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明清读西游,主要将其读成《西游证道书》,认为唐僧取经只是个寓言,其间每个故事是有寓意的,这些寓意告诉我们的修炼的方法与历程。所以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唐僧跟龙马,这五个人就是金木水火土的关系。悟空是金、八戒是木、沙悟净是土、唐僧是水、白龙马是火;他们的这种五圣关系,是相生相克的。而书里面的很多情节跟内丹的修炼有关:白龙马叫作意马,孙悟空叫作心猿;孙悟空找须菩提祖师学道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即是心字。路上唐僧问灵山什么时候才到,这么多挫折。孙悟空答说灵山不远的,“路上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读西游记的时候,中间的回目也都是另有寓意的。 所以明清刊刻都将其称作《西游释厄传》或是《西游证道书》。道教里面,尤其是内丹西派,里面有一个旁支更几乎以《西游记》作为唯一的修道经典,每天读一回以供参悟。 因此,无论作者是具有道教思想,还是文体系由于道教思想才有,或是读者从道教角度去解读作品,文学跟道教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里面都充满了太多过去所无法想象之处,值得格外留意。(编辑:孟淅)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文/龚鹏程,著名学者,转载自龚鹏程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