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家养生功之易筋经(一):道家养生功的滥觞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道家养生功夫之易 吴晟 参加讨论

    文/吴晟
    道家养生功的滥觞
    道家养生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方法,使精气神后天转化转化先天,用先天之气滋养后天,从而调和阴阳、流通气血、培补精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之目的。
    道家养生功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养生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长寿,从而实现道教中的贵生、重生、乐生、长生。
    
    道家养生思想形成了重生贵生、天人合一、形神相依、众术合修等系列化理论
    道家养生功源远流长。“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同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养生功,《庄子》中就《养生主》一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养生思想形成了重生贵生、天人合一、形神相依、众术合修等系列化理论,守窍类、气法类和导引类的养生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隋唐时期,道家养生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炼神修心方面有了发展。到宋元时期,道家养生法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明代张三丰集道家养生功之大成,为武当内家拳法的一代宗师
    明代张三丰集道家养生功之大成,为武当内家拳法的一代宗师。其修行方法以导引吐纳等古代养生功法为基础,以南宗内丹功法为本源,融合内丹功和道家武学于一体。道家养生功和武功的结合,丰富和完备了道家养生功的内容,形成了武当、形意、太极、八卦等内家拳法流派,并成为之后养生功的主流。
    道家易筋经的传承
    道家易筋经是集道家养生术之大成的修行健身功法。易德经的“易”就是“变化、变易”的意思,通过吐纳、导引、采气、按摩等功法,对人体进行全面的静养和锻炼,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使身心得到彻底改造,达到洗髓易筋的效果。易筋经的特点是融合了道家武学的筋骨训练方法,以养生为体,技击为用,内外兼修,实可称为武学宝典。
    
    张君房
    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并有“常行之不倦,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三年易血,四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的记载,可见以“易”为修炼核心和鲜明手段的锻炼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广为流传,但这些方法还局限在中国古代导引、吐纳、存思等专注于养生的内练方面。
    明张三丰融合内丹功等功法和道家武学于一体,创易筋、易髓之武术内功,随易筋经成为武当内家拳法的核心,易筋经功夫开始系统成形。后天台紫凝道人著书《易筋经》,部分功法始流传于世,并为少林等武术流派吸收。
    道家崂山派的功法传承
    孙玄清,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原本是山东寿光的一名瞽目僧人,后来到崂山明霞洞,改释从道。遇高道张三丰,承其衣钵,刻苦修行,后双目复明,于崂山明霞洞创立道家崂山派。其修行方法以道家南宗为本兼行北宗龙门法脉,动静结合,性命双修,武道一体,易筋经功夫为崂山派武道密要根基,历代在崂山派衣钵弟子中传承,近代有匡常修道长得其衣钵。
    
    崂山明霞洞石刻
    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道人”,为道家崂山派二十一代衣钵传人,道家崂山派祖庭掌门。道家养生功北斗匡常修以易筋经功夫为本,将各方道家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使武当内家拳得到发展和创新。
    吴晟,道名怀心、嗣宗,号紫凝山人,道家崂山派二十二代关门传人。在全面继承武当易筋经功夫基础上,从大成拳中兴之主王选杰学习内家拳易筋易骨之功,道教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宫住持张高澄学习紫凝易筋经。经多年学习,广研各家,去芜存真,将历代密传的道家易筋经功法,书其文绘其图公布于世。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国道家养生功夫之易筋经》一书整理发布,作者吴晟,海燕出版社200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