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为人的生命之根本,而气的根本却在于阴阳,没有阴阳变化的气就成为死气。学习太极拳,必须懂得太极气的阴气与阳气的重要性。人身上阳气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一旦失去了正常的位置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那么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亡,生命机能也暗弱不足。就象天体之所以运行正常,正是由于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一样,人的阳气也应当在上在外,并且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但是,演练者必须晓得,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外张,并导致阳精逐渐耗竭。假若如此多次重复,阳气愈盛,而阳精愈亏,对演练者身体极为有害。因此,演练太极拳不可过度,适中生益,过度伤人。 演练太极拳必须在心平气静之时开练,切切不可在大怒大恼之时练拳,并且尽可能修身养性,减少生气不愉快的机会。因为,人体中的阳气,在大怒之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它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劂。一旦伤及诸筋,更为糟糕,使人体中筋驰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这都是十分危险的,对人体极为有害。 人体中的阳气,既能够养神,并能够使人精神慧爽,还可以使身体中诸筋柔韧。这就是阳气的功用。 阴气与阳气是同时存在的。阴气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气是卫护体外使身体表面固密的。如果说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会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侵,阳气就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说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演练者体内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只有使人体内阴阳平衡,无所偏胜,才能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一来,演练者便可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气机正常运行。 阴气与阳气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可固守于内,如果阴气与阳气二者不协调,就如同一年之中的四季失去了平衡,只有春天而无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由此而来,阴气与阳气的配合协调,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阳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一旦阳气与阴气分离决绝,那么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至于有人所分清气与浊气,也不外乎阳气与阴气。清气为上升之气,即为阳气;浊气为下沉之气,即为阴气。总而言之,气不可无阴阳之分,就象人们所说的: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 太极拳中气的根本与作用就是这些,虽分为二,实际上归属于一。学习太极拳者处理了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对于养生与练拳都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 二、太极神论 神是精气的外发之表现,也叫做灵气。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它具备的精神足,其神情必然自足。对于人来说,精气虽然是存在于五官为骸的身体之中,实际上是体现在人的身体外部。太极拳演练者若心、手、眼具到,就是有神的体现。没有神情的人如同死了一般,是根本不会动的人。 神在人身体外的表现不止于眼的一处,但是只有在眼上面体现的神情显而易见。所以,演练者习拳训练之时,眼神至关重要,千万不可东张西望,也就是做到目不妄视,必须让眼光随着主手的往返来回移动。 例如在太极拳套路打懒扎衣这个动作中,演练者之目光必须随其右手中指徐徐而行。懒扎衣中手运到头,目光也到头,牢牢地将目光盯在中指尖上,不能随便乱张望。这样的话,就可将演练者全身的精神都集中在这个动作上,懒扎衣这一招便会从前到后皆有精神,这都是由于精神集中的缘故。 若打单鞭这一个动作,则必须使演练者将目光集中在左手之上,慢慢运行,到单鞭这个动作打完之时,再将目光集中到左手指尖上,也不能随便张望。打撇身拳,演练者须将目光集中在左右脚尖上;打肘底看拳及小擒拿,须将目光集中在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时右手在前,须将目光集中在于右手上;打抱头推山时,两只手虽然都在前,但是其中分有主次,以右手为主,此时,演练者虽然也目光并注,但是也必须将偏注于右手之上;打指裆拳,须将目光集中在下打之上;打下步跨虎,须将目光集中在上方;打掩手肱拳,须将目光集中于前方。基本上是不论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只要是主要的动作方向,就必须将眼光集中在那个地方。拳路中也有目光集中在别的地方,但实际上要批的却是相反地方,这正是声东击西、左顾右盼、指南打北的神机妙用。 古代人常讲大将军八面威风,就是指拳术高超者,眼光四面竞射,浑身上下,处处均有精神所在,也就是形成咄咄逼人的八面威风。 太极拳本来是世上所没有的,陈王廷根据阴阳开合之理,并参阅了黄帝内经、针炙大成,在108式长拳的基础上创造了太极拳,于无处生有,似乎也是很神秘的。但是,又要演练者悟彻太极拳是由太极阴阳变化而创,由太极图的道理演变而来,动静、快慢、刚柔、虚实、开合运转变化是随意自然的变化,太极神情可自然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