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7)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newdu 参加讨论

    演练者若将太极景练至这般境界,其太极拳技也逾中而偏上了。
    十、太极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把太极分做阴阳两部分,以天与日为阳,以地与月为阴,阴阳既生,刚柔则现。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相反的势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相互为用的一体就为太极性,也即是刚柔相济。太极拳最终是以柔克刚。
    阳刚与阴柔是两种对立的物质属性,它们是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劲或柔韧,均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而刚柔必相济而生劲。刚为快速迅猛有力,柔为柔和缓慢沉着,有柔无刚立足不稳,有刚无柔转动不灵。
    太极性为刚柔相济,并主张以柔克刚。太极性体现在太极拳术之中以阴阳而现。阳刚与阴柔同处于一个统一的共体之中,绝对不可分开。但是对于演练者来说太极性则会体现于练拳时的形体姿态之上,动作若硬即偏刚,动作若软则偏柔。究竟刚柔如何为相济,太极拳古诀中讲得十分明白: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但是,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也并不是否定以柔克刚,反而是为了更好的达到以柔克刚。主张以柔软去克刚硬,似乎是邪说,实则为哲理,古言即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说,它本身也就是以柔克刚的实例。
    以柔克刚的太极性体现在太极拳术上主要是应用螺旋力、重力及贯性、杠杆等科学原理,讲究避实击虚,而以四两之力去化拨对方的千钧神力,并将其力作用于其身。在技击应用上具体体现为,若对方以猛拳击来,太极拳演练者即首先略闪身让过对方拳击锋头,避开来劲,并引往空旷之处,让对方失去拳击的对象,其力放而难收,即为太极拳之“引进落空”,尔后再将自己的力量作用在对方身上,加大对方失控的作用力,令对方处于无根无基无控状态。此时,无论演练者如何收拾对方,对方均无还击之力,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进攻的机会,这便是太极拳中的“得机即击”。如此迎战还击,即为太极性所主张的以柔克刚。
    太极性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方法主要是沾、依、粘、随四种。沾即指演练者如同胶一般,紧紧地沾住对方;依即指演练者要依靠对方,与对方一直保持着十分紧密无间的关系;粘即指演练者要如同漆一般,当对方想收身脱离之时,紧贴上去,令其欲罢不能;随即指演练者必须随着对方来去,彼欲左已则左,彼欲右已则右。只有沾必有粘,只有依必定随。沾、依、粘、随的方法中身体正是刚柔相济地去化解对方之劲,所以,必须不顶不抗,随来随往,在对方运行之中寻求破绽,以期实现以柔克刚的最终目的,用技击的技巧轻而易举地制服对方。
    太极性的灵活运用是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它的实现需要演练者进行长时间的锻炼,方能运用得当。初学太极拳时,演练者不常活动,身体上各部位都比较生硬,存在着一股僵劲。所以,要掌握太极性的运用,必须先从柔劲的锻炼入手,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僵劲,便会越练越灵活,气血愈畅通,手脚则渐渐生力,而这些力则是由柔中而产生,进而便可自柔中生刚。由刚而柔,再由柔而刚,刚中产柔,柔中生刚,刚柔相济,随屈就伸,无过不及,豁然贯通,运转自如。演练者只有达到这个阶段,方算悟彻了太极性,具备了一定的功夫,再继续深造下去,即可达到拳术炉火纯青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